戴口罩、一米线、预约制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中国青年报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表示更加注重个人卫生。更勤洗手了、习惯戴口罩了、采用分餐制了、不吃“野味”了、游玩先预约了……多数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戴口罩、一米线、预约制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5-18

记者 彭训文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中国青年报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表示更加注重个人卫生。更勤洗手了、习惯戴口罩了、采用分餐制了、不吃“野味”了、游玩先预约了……多数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习惯需要培养,养成好习惯不容易。多名专家和受访者表示,好习惯就要保持下去。此次抗疫中形成的公共卫生常识、生活和社交习惯,可上升为普适性的行为规范、凝聚成现代社会的治理智慧,并真正成为公民普遍遵从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

防疫要求成自觉行为

出门戴口罩、不聚集扎堆、社交距离保持1米、使用公筷公勺、回家勤洗手、注意消毒……防疫期间,这些原本是硬性的疫情防控要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和日常生活习惯。

【案例1】

如今,家住上海市的张女士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勤洗手、外出必戴口罩、自带帆布袋、回家后马上换洗衣服、家里定期消毒、常通风等。每隔几天,她都会到附近一家超市采购。测完体温进店后,张女士会先到顾客较少的货架选购。“尽量不扎堆,能降低自身感染风险,也是对别人负责。”

【案例2】

在北京市朝阳大悦城一家餐饮店内,食客隔位而坐,餐具“公私”分明。“开始使用公筷、公勺时,有点不习惯,不过现在已经适应了,分着吃更安全。”在店内用餐的黄先生说。

黄先生介绍说,防疫期间,除了减少朋友聚餐,家里饭桌上还出现了公筷、公勺。“以前只有来客人时家里才会使用公筷公勺;经过这次疫情,家人吃饭时也会实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虽然麻烦点,但这种习惯会坚持下去。”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让人身心更健康。“因为疫情,人们更希望拥有好身体,养成好习惯让人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表示,体验到好习惯带来的快乐,会让人产生激奋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强化下一次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习惯强化效应”。

不过,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是一项长期工程,需持之以恒地坚持。

“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褒扬人们在防疫期间养成的好习惯,传播文明行为准则,明示不良行为的样态及后果,特别是要对公共空间里的文明行为规范进行宣传引导。”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对记者说。

这些坏习惯正在扭转

滥食“野味”、拥挤排队甚至不排队、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打喷嚏不遮掩口鼻……防疫期间,这些不良习惯甚至陋习正逐渐扭转。

【案例1】

广东省深圳市市民潘先生对一些人吃“野味”的陋习完全不能理解。“野生动物吃啥长大的都不清楚,谁知道它们体内有多少病毒?人工科学饲养的动物更好,食品安全有保障。”

“以前不时会有客人悄悄询问是否可以购买或者加工野鸡、蛇等‘野味’,今年自复工以来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位于四川省遂宁市云盘路的桂苑生态农庄经营者张红军说,防疫期间,政府提出了拒食“野味”的倡议,大家都主动积极遵照执行。

【案例2】

5月初一个周末,在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的筑城广场上,不少市民或在树荫下休息,或在散步。市民陈女士轻咳一声,拿出纸巾,将痰吐在纸巾里包好后扔进垃圾桶。“随地吐痰是不文明行为,尤其是防疫期间容易传染病毒,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陈女士说,如今社区、街上提示人们注意卫生的公益标语更多了,一些不文明行为大为减少。“现在大家坐公交车都会排队,而且相互留出一定距离;打喷嚏都会遮住口鼻,或者用衣袖捂住。”

“要实现人们从不能吃、不敢吃到不愿吃‘野味’的转变,需从法治和道德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把禁食‘野味’变为一种新伦理、新民俗。”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对记者表示。

杨朝霞建议,应一步修改现有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规则和立法体系。可对野生动物进行类型化管理。对基于保护目的和野外种群恢复的人工繁育动物,必须禁食;对有繁育技术但还不稳定的人工繁育动物,要加强规范和监管,特别要加大对以养殖为名行非法猎捕、购买之实的“洗白”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对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人工繁育动物,可按“农业动物”管理,能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由畜牧法进行调整。要加强道德建设,将滥食“野味”行为纳入社会诚信体系。

为防止一些陋习出现反复,陆益龙建议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加大对严重危害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和处罚概率。

好习惯需要大力呵护

线上消费受追捧,到医院、景区、博物馆先预约,绿色出行更受重视……防疫期间,很多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更为普及,为新业态发展带来新机遇。

【案例1】

社区居民通过“微信群接龙”团购猪肉、手工馄饨、肉夹馍、凉皮等,并定时免费配送到小区,这是快餐企业西少爷的新探索。“这项业务已扩大到北京150个社区。”西少爷创始人孟兵对记者表示,下一步将联合企业推出半熟芝士、小龙虾等产品团购,让社区业务与居民产生更好互动。

湖北潜江的小龙虾、湖北秭归的脐橙、云南的沃柑、海南的凤梨、马来西亚的榴莲、卢旺达的辣酱……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南太平庄北巷的李女士,如今习惯了在一家在线生鲜App上下单,“最快半小时就送到小区门口,很方便。”

像李女士这样短时间内就习惯“云下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疫情令生鲜市场渗透率加速进化。”盒马鲜生市场运营总经理胡秋根对记者表示,盒马将通过增开门店、加强基地直采和“盒马村”建设,让更多消费者爱上线上消费。

【案例2】

广东省广州市市民陈沁上周末提前预约了去海珠湖观鸟。陈沁说,海珠湖每天实时限流1000人。“游客少了,不仅游玩体验更舒适,鸟也不会因为人太多而不敢出来了。”

“现在到我们医院看病,大多数患者会先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挂号、选择医生、自主缴费,这有利于患者分时段就诊,减少人群聚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院长彭陟燚介绍说,防疫期间,医院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力推行非急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医患都点赞。

【案例3】

“找车存车都很方便,天气暖和了,骑行回家吹着微风,心情特别好!”湖北省武汉市民曹佳如今很少打的、坐公交,而是喜欢骑共享单车出行。

哈啰单车武汉区域主管杨龙对记者说:“疫情防控早期,共享单车是很多武汉人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在公共交通恢复了,大家绿色出行、安全出行的习惯还在延续。”按照规划,哈啰下一步将在全国持续迭代和升级两轮出行业务的服务模式和场景,分担城市公共交通压力。

“疫情加快了‘云买菜’、直播带货等新经济业态崛起,让人们的线上消费习惯更加固定,这与2003年SARS期间网购快速发展类似。”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记者说。

曹磊表示,新经济业态的长远发展,需多方共同努力。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给予扶持又要加强监管;电商平台要建立起一套有效运营体系,加强对商家、主播、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管控。

“预约制反映了人们行为习惯和消费行为的转变,既保证了社会效益,又增强了经济效益,应给予大力关注和呵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对记者表示。

魏翔建议,为确保预约制持续下去,供给方需进行相应改进和调整,通过技术手段提前使消费者、游客更好获取相关信息及变动情况。还应对预约者进行有效激励,越早预约的能得到更优惠价格、更多服务、更好选项,未预约者将支付更高价格等。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戴口罩、一米线、预约制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2020-05-18 06:16:53 来源: 0 条评论

记者 彭训文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中国青年报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表示更加注重个人卫生。更勤洗手了、习惯戴口罩了、采用分餐制了、不吃“野味”了、游玩先预约了……多数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习惯需要培养,养成好习惯不容易。多名专家和受访者表示,好习惯就要保持下去。此次抗疫中形成的公共卫生常识、生活和社交习惯,可上升为普适性的行为规范、凝聚成现代社会的治理智慧,并真正成为公民普遍遵从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

防疫要求成自觉行为

出门戴口罩、不聚集扎堆、社交距离保持1米、使用公筷公勺、回家勤洗手、注意消毒……防疫期间,这些原本是硬性的疫情防控要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和日常生活习惯。

【案例1】

如今,家住上海市的张女士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勤洗手、外出必戴口罩、自带帆布袋、回家后马上换洗衣服、家里定期消毒、常通风等。每隔几天,她都会到附近一家超市采购。测完体温进店后,张女士会先到顾客较少的货架选购。“尽量不扎堆,能降低自身感染风险,也是对别人负责。”

【案例2】

在北京市朝阳大悦城一家餐饮店内,食客隔位而坐,餐具“公私”分明。“开始使用公筷、公勺时,有点不习惯,不过现在已经适应了,分着吃更安全。”在店内用餐的黄先生说。

黄先生介绍说,防疫期间,除了减少朋友聚餐,家里饭桌上还出现了公筷、公勺。“以前只有来客人时家里才会使用公筷公勺;经过这次疫情,家人吃饭时也会实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虽然麻烦点,但这种习惯会坚持下去。”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让人身心更健康。“因为疫情,人们更希望拥有好身体,养成好习惯让人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表示,体验到好习惯带来的快乐,会让人产生激奋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强化下一次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习惯强化效应”。

不过,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是一项长期工程,需持之以恒地坚持。

“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褒扬人们在防疫期间养成的好习惯,传播文明行为准则,明示不良行为的样态及后果,特别是要对公共空间里的文明行为规范进行宣传引导。”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对记者说。

这些坏习惯正在扭转

滥食“野味”、拥挤排队甚至不排队、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打喷嚏不遮掩口鼻……防疫期间,这些不良习惯甚至陋习正逐渐扭转。

【案例1】

广东省深圳市市民潘先生对一些人吃“野味”的陋习完全不能理解。“野生动物吃啥长大的都不清楚,谁知道它们体内有多少病毒?人工科学饲养的动物更好,食品安全有保障。”

“以前不时会有客人悄悄询问是否可以购买或者加工野鸡、蛇等‘野味’,今年自复工以来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位于四川省遂宁市云盘路的桂苑生态农庄经营者张红军说,防疫期间,政府提出了拒食“野味”的倡议,大家都主动积极遵照执行。

【案例2】

5月初一个周末,在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的筑城广场上,不少市民或在树荫下休息,或在散步。市民陈女士轻咳一声,拿出纸巾,将痰吐在纸巾里包好后扔进垃圾桶。“随地吐痰是不文明行为,尤其是防疫期间容易传染病毒,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陈女士说,如今社区、街上提示人们注意卫生的公益标语更多了,一些不文明行为大为减少。“现在大家坐公交车都会排队,而且相互留出一定距离;打喷嚏都会遮住口鼻,或者用衣袖捂住。”

“要实现人们从不能吃、不敢吃到不愿吃‘野味’的转变,需从法治和道德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把禁食‘野味’变为一种新伦理、新民俗。”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对记者表示。

杨朝霞建议,应一步修改现有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规则和立法体系。可对野生动物进行类型化管理。对基于保护目的和野外种群恢复的人工繁育动物,必须禁食;对有繁育技术但还不稳定的人工繁育动物,要加强规范和监管,特别要加大对以养殖为名行非法猎捕、购买之实的“洗白”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对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人工繁育动物,可按“农业动物”管理,能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由畜牧法进行调整。要加强道德建设,将滥食“野味”行为纳入社会诚信体系。

为防止一些陋习出现反复,陆益龙建议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加大对严重危害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和处罚概率。

好习惯需要大力呵护

线上消费受追捧,到医院、景区、博物馆先预约,绿色出行更受重视……防疫期间,很多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更为普及,为新业态发展带来新机遇。

【案例1】

社区居民通过“微信群接龙”团购猪肉、手工馄饨、肉夹馍、凉皮等,并定时免费配送到小区,这是快餐企业西少爷的新探索。“这项业务已扩大到北京150个社区。”西少爷创始人孟兵对记者表示,下一步将联合企业推出半熟芝士、小龙虾等产品团购,让社区业务与居民产生更好互动。

湖北潜江的小龙虾、湖北秭归的脐橙、云南的沃柑、海南的凤梨、马来西亚的榴莲、卢旺达的辣酱……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南太平庄北巷的李女士,如今习惯了在一家在线生鲜App上下单,“最快半小时就送到小区门口,很方便。”

像李女士这样短时间内就习惯“云下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疫情令生鲜市场渗透率加速进化。”盒马鲜生市场运营总经理胡秋根对记者表示,盒马将通过增开门店、加强基地直采和“盒马村”建设,让更多消费者爱上线上消费。

【案例2】

广东省广州市市民陈沁上周末提前预约了去海珠湖观鸟。陈沁说,海珠湖每天实时限流1000人。“游客少了,不仅游玩体验更舒适,鸟也不会因为人太多而不敢出来了。”

“现在到我们医院看病,大多数患者会先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挂号、选择医生、自主缴费,这有利于患者分时段就诊,减少人群聚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院长彭陟燚介绍说,防疫期间,医院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力推行非急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医患都点赞。

【案例3】

“找车存车都很方便,天气暖和了,骑行回家吹着微风,心情特别好!”湖北省武汉市民曹佳如今很少打的、坐公交,而是喜欢骑共享单车出行。

哈啰单车武汉区域主管杨龙对记者说:“疫情防控早期,共享单车是很多武汉人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在公共交通恢复了,大家绿色出行、安全出行的习惯还在延续。”按照规划,哈啰下一步将在全国持续迭代和升级两轮出行业务的服务模式和场景,分担城市公共交通压力。

“疫情加快了‘云买菜’、直播带货等新经济业态崛起,让人们的线上消费习惯更加固定,这与2003年SARS期间网购快速发展类似。”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记者说。

曹磊表示,新经济业态的长远发展,需多方共同努力。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给予扶持又要加强监管;电商平台要建立起一套有效运营体系,加强对商家、主播、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管控。

“预约制反映了人们行为习惯和消费行为的转变,既保证了社会效益,又增强了经济效益,应给予大力关注和呵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对记者表示。

魏翔建议,为确保预约制持续下去,供给方需进行相应改进和调整,通过技术手段提前使消费者、游客更好获取相关信息及变动情况。还应对预约者进行有效激励,越早预约的能得到更优惠价格、更多服务、更好选项,未预约者将支付更高价格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