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消暑妙招:戴帽子遮阳 夏日举办“避暑会”
进入炎炎夏日,连日来的高温天气常让人们心生“畏惧”,需要出门时,大多是防晒霜、遮阳帽齐上阵,感叹“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

古代人的消暑妙招:戴帽子遮阳 夏日举办“避暑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0-06-18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进入炎炎夏日,连日来的高温天气常让人们心生“畏惧”,需要出门时,大多是防晒霜、遮阳帽齐上阵,感叹“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

过去,古人们也一样面临着类似问题。那个时候的防晒神器和避暑纳凉的方法,都有哪些?

帽子、遮阳伞……古代那些防晒神器

对古人而言,比较常用的防晒装备之一是帽子。《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妇人施冪离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纱掩至颈,谓之浅露。”

帷帽原本是胡装,开始名字叫冪离。据考证,这种帽子四周有一宽檐,下有垂丝或薄绢可以遮挡面部。早先垂丝的长度比较长,到隋唐时期改短了,就叫“浅露”。

另外,《续通典》中也提到有“遮阳帽”一项。《坚瓠集》中则有如下解释:明代士子入胄监时可以戴遮阳大帽,即古代的笠,唐代也称席帽。

如今,人们习惯在夏天撑起遮阳伞,古代也是如此。老百姓们使用油纸伞,轻便易携带,路上还能免去暴晒之苦。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古装剧里,常能看到有人身上背着一个小箱子,头顶还有一块“布”,那就是“书笈”,作用类似于书箱,放些衣服和书,顺便还能遮阳挡雨。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去女子化妆时要敷粉,这也可以看做是古代版“隔离霜”,比如《红楼梦》里提到,贾宝玉给平儿用的紫茉莉花种制成的香粉,就是如此。

夏天吃什么?

防晒之余,古人们在夏天很注意饮食调养。

过去有冷饮供人们在夏天消暑。北宋英宗时期,民间用果子汁调和各种奶汁加冰块制成冷饮,冰可以直接直接充当饮料。《清明上河图》中,还出现了类似冷饮店的招牌。

夏天的饮食也并不单调。白居易在诗中提到“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这无疑是一道大餐,还有烤好的鲜美鹅肉。

现在人们爱吃凉面,过去也有类似的夏日食品。清人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说“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面是也”,吃起来清凉爽口。

相传,大文豪苏东坡还贡献过一道夏季美食“东坡凉粉”。当时,他是凤翔府签书判官,有一年夏天很热,苏东坡叫人拿滨豆(也叫小扁豆)磨成粉,熬成糊状厚盛入石头器皿,待彻底冷却切成条状,配上盐醋辣椒等调料,别有风味。

热闹的“避暑会”

“凿池秋待月,种竹夏遮阳。”这也是古人纳凉办法中的一种:在院子里栽种竹子、芭蕉等植物,环境清幽兼具遮阳效果。

明代文人李渔写过《闲情偶寄》,提到自己夏日种荷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伴随着荷花、荷叶的清香,烦闷的心境自然开阔不少。

实在没有条件的话,搭凉棚也可以,有钱有雅兴的人家还会举办热闹的“避暑会”。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这种避暑会流行了很长时间,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佐证。据说,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通夕而罢”,相当热闹。

纳凉避暑,古人的那些智慧

实际上,在中国,古人们使用的夏季衣料多为一些天然纤维。像丝、棉、麻等,透气舒适,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许多平民穿葛布衣物来度夏。有钱人家奢侈一些,喜欢穿纱衣、丝绸。

出行的话,除了前文讲到的油纸伞、凉帽之外,还有头巾、斗笠等防晒神器。日常纳凉,还可以摇摇扇子,素有“凉友”雅称的扇子还是一种艺术品,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就很流行。

总而言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人们在古代有限的条件下,为安然度夏想尽了办法。种种用于避暑纳凉的方式、物品,乃至饮食,都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古代人的消暑妙招:戴帽子遮阳 夏日举办“避暑会”

2020-06-18 06:08:40 来源: 0 条评论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进入炎炎夏日,连日来的高温天气常让人们心生“畏惧”,需要出门时,大多是防晒霜、遮阳帽齐上阵,感叹“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

过去,古人们也一样面临着类似问题。那个时候的防晒神器和避暑纳凉的方法,都有哪些?

帽子、遮阳伞……古代那些防晒神器

对古人而言,比较常用的防晒装备之一是帽子。《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妇人施冪离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纱掩至颈,谓之浅露。”

帷帽原本是胡装,开始名字叫冪离。据考证,这种帽子四周有一宽檐,下有垂丝或薄绢可以遮挡面部。早先垂丝的长度比较长,到隋唐时期改短了,就叫“浅露”。

另外,《续通典》中也提到有“遮阳帽”一项。《坚瓠集》中则有如下解释:明代士子入胄监时可以戴遮阳大帽,即古代的笠,唐代也称席帽。

如今,人们习惯在夏天撑起遮阳伞,古代也是如此。老百姓们使用油纸伞,轻便易携带,路上还能免去暴晒之苦。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古装剧里,常能看到有人身上背着一个小箱子,头顶还有一块“布”,那就是“书笈”,作用类似于书箱,放些衣服和书,顺便还能遮阳挡雨。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去女子化妆时要敷粉,这也可以看做是古代版“隔离霜”,比如《红楼梦》里提到,贾宝玉给平儿用的紫茉莉花种制成的香粉,就是如此。

夏天吃什么?

防晒之余,古人们在夏天很注意饮食调养。

过去有冷饮供人们在夏天消暑。北宋英宗时期,民间用果子汁调和各种奶汁加冰块制成冷饮,冰可以直接直接充当饮料。《清明上河图》中,还出现了类似冷饮店的招牌。

夏天的饮食也并不单调。白居易在诗中提到“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这无疑是一道大餐,还有烤好的鲜美鹅肉。

现在人们爱吃凉面,过去也有类似的夏日食品。清人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说“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面是也”,吃起来清凉爽口。

相传,大文豪苏东坡还贡献过一道夏季美食“东坡凉粉”。当时,他是凤翔府签书判官,有一年夏天很热,苏东坡叫人拿滨豆(也叫小扁豆)磨成粉,熬成糊状厚盛入石头器皿,待彻底冷却切成条状,配上盐醋辣椒等调料,别有风味。

热闹的“避暑会”

“凿池秋待月,种竹夏遮阳。”这也是古人纳凉办法中的一种:在院子里栽种竹子、芭蕉等植物,环境清幽兼具遮阳效果。

明代文人李渔写过《闲情偶寄》,提到自己夏日种荷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伴随着荷花、荷叶的清香,烦闷的心境自然开阔不少。

实在没有条件的话,搭凉棚也可以,有钱有雅兴的人家还会举办热闹的“避暑会”。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这种避暑会流行了很长时间,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佐证。据说,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通夕而罢”,相当热闹。

纳凉避暑,古人的那些智慧

实际上,在中国,古人们使用的夏季衣料多为一些天然纤维。像丝、棉、麻等,透气舒适,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许多平民穿葛布衣物来度夏。有钱人家奢侈一些,喜欢穿纱衣、丝绸。

出行的话,除了前文讲到的油纸伞、凉帽之外,还有头巾、斗笠等防晒神器。日常纳凉,还可以摇摇扇子,素有“凉友”雅称的扇子还是一种艺术品,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就很流行。

总而言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人们在古代有限的条件下,为安然度夏想尽了办法。种种用于避暑纳凉的方式、物品,乃至饮食,都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