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评】端午文化传承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感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一次在时序更替中来临。已走过2300年历史岁月的国家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端午节,如今迎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的第13个年头。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盛宴,更是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和始终如一的民族情感。

【社科网评】端午文化传承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06-24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一次在时序更替中来临。已走过2300年历史岁月的国家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端午节,如今迎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的第13个年头。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盛宴,更是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和始终如一的民族情感。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农耕文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承袭,历史岁月的沉积,让端午节拥有着旺盛且强大的生命力。就端午节而言,各地由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民情风俗以及植物种类等的不同,举办的过节活动和采取的纪念方式也有所差异,有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有插艾条、菖蒲辟邪,也有带铜钱、肚兜祈福,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端午标识呈现出传统生活最集中、最丰富的节日物语,浓缩着传统节日“美美与共”的文明风采。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延续数千年,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到“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从“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到“门前青翠,天淡纸鸢舞”,从“碧艾香蒲处处忙”到“小符斜挂绿云鬟”……虽然过节形式始终变化,但却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同的“乡愁”,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联通和熨帖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和精神慰藉。实际上,端午和春节、中秋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向往与追求,充满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积淀着亲情、和善的中华传统文化,充盈着和谐、统一的核心价值,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若要在广袤博大的中华文明海洋上,找寻一艘可以搭载我们中华民族心理情感的诺亚方舟,端午节无疑是最好的上选。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起源,一般认为发轫于忧国忧民、投江而死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也因此被视为屈原投江的受难日、缅怀屈原的纪念日。2300年前,屈原发出了那声著名的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追求,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屈原曾经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位伟大而又不朽的往圣先贤,世人称颂屈原“志洁行廉”“仁至义尽”,他身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为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如同黄钟大吕在世世代代人民大众心间激起巨大回响。端午节发于屈原,始于战国,盛于隋唐,传之后世,形成了包粽子、戴香包、挂菖蒲、赛龙舟等系列民俗习惯,至今仍然绵延不断、历久弥新,沉淀着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生动写照。屈原精神和与之形成的端午文化,也早已在千百年的岁月里与华夏文明血浓于水,与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交相辉映。

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浓重的历史文化,还有影响至深的家国情怀。当楚国都城被攻破,屈原悲愤交加,毅然投江殉国。正是屈子“上下求索”蕴纳的家国忧思,正是其“行吟泽畔”饱含着对家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后世才在五月初五这天纪念和缅怀屈原。同时,注入家国情怀的端午节,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正直磊落、忧国恤民、浪漫诗意的人文理念,凝聚起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色和集体认同。这样的民族精神和情怀,更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抚今追昔,纪念先贤,弘扬华夏古礼,传承屈子精神,需要我们不断延续端午文化蕴藏着的浓厚家国底色,从文化源头找寻根脉和认同,在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更为广泛的民族共识和复兴伟力,汇聚起同心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承载着融入民族血脉的家国情怀,蕴含着深入民族风骨的集体意识,描绘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是形塑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以节载道、以节承志,从端午文化中洞看历史,从传统节日中走向未来,努力形成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才是中华传统节日的真正意义所在。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社科网评】端午文化传承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感

2020-06-24 19:44:42 来源: 0 条评论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一次在时序更替中来临。已走过2300年历史岁月的国家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端午节,如今迎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的第13个年头。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盛宴,更是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和始终如一的民族情感。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农耕文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承袭,历史岁月的沉积,让端午节拥有着旺盛且强大的生命力。就端午节而言,各地由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民情风俗以及植物种类等的不同,举办的过节活动和采取的纪念方式也有所差异,有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有插艾条、菖蒲辟邪,也有带铜钱、肚兜祈福,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端午标识呈现出传统生活最集中、最丰富的节日物语,浓缩着传统节日“美美与共”的文明风采。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延续数千年,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到“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从“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到“门前青翠,天淡纸鸢舞”,从“碧艾香蒲处处忙”到“小符斜挂绿云鬟”……虽然过节形式始终变化,但却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同的“乡愁”,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联通和熨帖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和精神慰藉。实际上,端午和春节、中秋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向往与追求,充满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积淀着亲情、和善的中华传统文化,充盈着和谐、统一的核心价值,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若要在广袤博大的中华文明海洋上,找寻一艘可以搭载我们中华民族心理情感的诺亚方舟,端午节无疑是最好的上选。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起源,一般认为发轫于忧国忧民、投江而死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也因此被视为屈原投江的受难日、缅怀屈原的纪念日。2300年前,屈原发出了那声著名的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追求,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屈原曾经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位伟大而又不朽的往圣先贤,世人称颂屈原“志洁行廉”“仁至义尽”,他身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为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如同黄钟大吕在世世代代人民大众心间激起巨大回响。端午节发于屈原,始于战国,盛于隋唐,传之后世,形成了包粽子、戴香包、挂菖蒲、赛龙舟等系列民俗习惯,至今仍然绵延不断、历久弥新,沉淀着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生动写照。屈原精神和与之形成的端午文化,也早已在千百年的岁月里与华夏文明血浓于水,与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交相辉映。

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浓重的历史文化,还有影响至深的家国情怀。当楚国都城被攻破,屈原悲愤交加,毅然投江殉国。正是屈子“上下求索”蕴纳的家国忧思,正是其“行吟泽畔”饱含着对家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后世才在五月初五这天纪念和缅怀屈原。同时,注入家国情怀的端午节,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正直磊落、忧国恤民、浪漫诗意的人文理念,凝聚起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色和集体认同。这样的民族精神和情怀,更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抚今追昔,纪念先贤,弘扬华夏古礼,传承屈子精神,需要我们不断延续端午文化蕴藏着的浓厚家国底色,从文化源头找寻根脉和认同,在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更为广泛的民族共识和复兴伟力,汇聚起同心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承载着融入民族血脉的家国情怀,蕴含着深入民族风骨的集体意识,描绘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是形塑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以节载道、以节承志,从端午文化中洞看历史,从传统节日中走向未来,努力形成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才是中华传统节日的真正意义所在。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