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3本账本里的小康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3本账本里的小康故事

来源:新华社2020-07-11

74岁的长沙“新市民”刘腊梅,近40年如一日记录家庭收支情况。23本“流水账”,见证了这个寻常百姓小家生活的巨大飞跃。

在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一个小区的单元房内,刘腊梅夫妇正在逗两岁多的孙女玩。见记者进门,她赶紧起身,搬椅子、开电扇、切西瓜、端茶倒水,忙活了好一会儿。

了解记者的来意后,刘腊梅从卧室里提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堆大大小小的本子。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记账的,到现在已近40年,从未间断,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家庭收支和人情往来。

“那时,家里非常困难,恨不得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把每一笔收支记下来,就是想时刻提醒自己开源节流、省吃俭用,也想看看钱究竟花到哪里了。到后来,慢慢记账就成了一个生活习惯。”刘腊梅说。

刘腊梅一家原本住在湖南省祁东县一个小山村里,丈夫谭荣华在株洲当工人,她在家务农,照顾老人,抚养4个小孩。1983年,为方便小孩上学,刘腊梅做了个大胆决定,把家里稻谷和猪卖了,带着两三百元钱进城租房,“拎货篮”做点小本生意。

在祁东县城,刘腊梅一家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住房问题。

刘腊梅记得很清楚,一家人租房住了9年多,先后租过5处房子,搬过4次家。那时房屋质量比较差,土坯房和红砖房都有,透风漏雨是常事。有一回,房东急用房子,当时下着大雨,一家人拎着锅碗瓢盆到处找地方住,刘腊梅说她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1992年,手上有点余钱,老大和老二都已经参加工作,我们决定买一套房子。”翻开一个账本,刘腊梅指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对记者说,“城中村,私人的房子,两层,当时总共花了33000多元。自己的钱不够,把能借的亲戚朋友都借了个遍。”

在进城后买的第一套房里,刘腊梅一家人又住了9年多时间。96岁的婆婆过世后,刘腊梅夫妇决定从祁东县城搬到“大城市”去。在谭荣华曾经工作过的株洲,夫妇俩在离大儿子家不远的地方买了一套商品房,103平方米,花了74000多元。刘腊梅夫妇将祁东县城的房子出售,卖了64900多元。

在株洲,刘腊梅夫妇一住就是7年多。后来,一次到长沙看望小儿子谭卫民时,刘腊梅看中了现在居住的小区,环境更好,配套更优。孝顺的谭卫民主动“支援”母亲,拿出20万元,买了一套83.9平方米的两居室。2008年8月,刘腊梅夫妇从株洲搬到长沙,株洲的房子卖了21万多元。

在长沙,刘腊梅夫妇俩过着平静而充实的晚年生活。账本还反映了二老“钱袋子”的变化:谭荣华刚退休时,退休金每月97元,2019年涨到每月2740元;2011年之前,刘腊梅没有退休工资,2011年5月按政策一次性补缴社保以后,从第二个月就开始拿退休金,从最初的每月688.88元,2019年已经涨到每月1723.38元。

透过一个个泛黄的账本,刘腊梅家“菜篮子”的变化也跃然纸上。夫妇俩回忆说,在乡下生活时,想吃荤菜很不容易,要到十几公里外的集镇去买,孩子们在学校寄宿,家里带的“坛子菜”一吃就是一周。搬到祁东县城后,家里的伙食慢慢得到改善。现如今,鸡鸭鱼肉、蛋奶水果,想吃啥就买啥。

“母亲的记账本,记录了一家人的奋斗,反映了一个普通家庭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过上小康生活的历程。”刘腊梅小儿子谭卫民说。(记者刘良恒、帅才)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3本账本里的小康故事

2020-07-11 16:51:23 来源: 0 条评论

74岁的长沙“新市民”刘腊梅,近40年如一日记录家庭收支情况。23本“流水账”,见证了这个寻常百姓小家生活的巨大飞跃。

在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一个小区的单元房内,刘腊梅夫妇正在逗两岁多的孙女玩。见记者进门,她赶紧起身,搬椅子、开电扇、切西瓜、端茶倒水,忙活了好一会儿。

了解记者的来意后,刘腊梅从卧室里提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堆大大小小的本子。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记账的,到现在已近40年,从未间断,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家庭收支和人情往来。

“那时,家里非常困难,恨不得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把每一笔收支记下来,就是想时刻提醒自己开源节流、省吃俭用,也想看看钱究竟花到哪里了。到后来,慢慢记账就成了一个生活习惯。”刘腊梅说。

刘腊梅一家原本住在湖南省祁东县一个小山村里,丈夫谭荣华在株洲当工人,她在家务农,照顾老人,抚养4个小孩。1983年,为方便小孩上学,刘腊梅做了个大胆决定,把家里稻谷和猪卖了,带着两三百元钱进城租房,“拎货篮”做点小本生意。

在祁东县城,刘腊梅一家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住房问题。

刘腊梅记得很清楚,一家人租房住了9年多,先后租过5处房子,搬过4次家。那时房屋质量比较差,土坯房和红砖房都有,透风漏雨是常事。有一回,房东急用房子,当时下着大雨,一家人拎着锅碗瓢盆到处找地方住,刘腊梅说她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1992年,手上有点余钱,老大和老二都已经参加工作,我们决定买一套房子。”翻开一个账本,刘腊梅指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对记者说,“城中村,私人的房子,两层,当时总共花了33000多元。自己的钱不够,把能借的亲戚朋友都借了个遍。”

在进城后买的第一套房里,刘腊梅一家人又住了9年多时间。96岁的婆婆过世后,刘腊梅夫妇决定从祁东县城搬到“大城市”去。在谭荣华曾经工作过的株洲,夫妇俩在离大儿子家不远的地方买了一套商品房,103平方米,花了74000多元。刘腊梅夫妇将祁东县城的房子出售,卖了64900多元。

在株洲,刘腊梅夫妇一住就是7年多。后来,一次到长沙看望小儿子谭卫民时,刘腊梅看中了现在居住的小区,环境更好,配套更优。孝顺的谭卫民主动“支援”母亲,拿出20万元,买了一套83.9平方米的两居室。2008年8月,刘腊梅夫妇从株洲搬到长沙,株洲的房子卖了21万多元。

在长沙,刘腊梅夫妇俩过着平静而充实的晚年生活。账本还反映了二老“钱袋子”的变化:谭荣华刚退休时,退休金每月97元,2019年涨到每月2740元;2011年之前,刘腊梅没有退休工资,2011年5月按政策一次性补缴社保以后,从第二个月就开始拿退休金,从最初的每月688.88元,2019年已经涨到每月1723.38元。

透过一个个泛黄的账本,刘腊梅家“菜篮子”的变化也跃然纸上。夫妇俩回忆说,在乡下生活时,想吃荤菜很不容易,要到十几公里外的集镇去买,孩子们在学校寄宿,家里带的“坛子菜”一吃就是一周。搬到祁东县城后,家里的伙食慢慢得到改善。现如今,鸡鸭鱼肉、蛋奶水果,想吃啥就买啥。

“母亲的记账本,记录了一家人的奋斗,反映了一个普通家庭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过上小康生活的历程。”刘腊梅小儿子谭卫民说。(记者刘良恒、帅才)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罗昊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