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要“内外兼修”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有时日,但媒体调查发现,现实阻力仍然不少:守桶员在时,居民能做到规范投放,没人监督就容易随意乱扔;说好的厨余垃圾要破袋,但嫌脏怕味儿的不在少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说明想把垃圾分类这件好事办好并不容易。

【地评线】京彩好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要“内外兼修”

来源:京报网2020-08-08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有时日,但媒体调查发现,现实阻力仍然不少:守桶员在时,居民能做到规范投放,没人监督就容易随意乱扔;说好的厨余垃圾要破袋,但嫌脏怕味儿的不在少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说明想把垃圾分类这件好事办好并不容易。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垃圾分类涉及生活习惯养成、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诸多方面。如果说其中有些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工作迅速匹配到位,生活习惯的重塑则远非短时间可以完成。研究表明,行为习惯深植个体的潜意识,悄然决定着一个人90%的日常言行。引导人们跳出熟悉的行为框架,需要“内在暗示-惯常行为-外部引导”三个要素共同作用。以此对应垃圾分类,从长久以来的“囫囵一扔”,到如今的“两桶一袋”,新习惯的培养同样可以参考上述规律来发力。

所谓“内在暗示”,其实就是个体的内在动力。这源于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知,依靠长期的宣传引导。就垃圾分类而言,就是要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其中的意愿。绿色环保的道理人尽皆知,但宏大命题并不足以驱动每一个普通市民,必须要和个体生活有效对接。

在这方面,抗疫动员宣教其实很有启示意义,通过宣传“戴口罩、勤洗手能大大降低病毒感染率”,生动展示“飞沫在不同距离的表现”,让市民广泛知晓认真防护和个人安危密切相关。垃圾分类的宣教同样应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精准讲清是非利弊,比如此举可以改善蚊虫滋生率、病毒传播率乃至小区空气质量等等。当每一个人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就是爱护自己,自然会有更主动的参与意愿。

再看“惯常行为”,意即简单明了的操作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习惯不能被抹掉,只能被替换。如果新路径不够清晰,人的惰性就会萌生,旧习惯便始终占据主导。具体到垃圾分类上,一些人不配合的一大症结正在于操作环节的困扰——“不知道怎么扔好,干脆还按原来的”。这就要求,坚决除旧的同时必须明确布新,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展示“标准流程”,大家才能真正作出改变。

在日本、德国等国,很多商品在包装上直接标明垃圾所属类别,这就极大降低了分类操作门槛。我们目前的分类指南有没有再简化的空间,小区内分类工作比如桶怎么放、何时收、怎么破袋等细节能不能再优化,都值得进一步考量。

从“想做”到“会做”,再到“坚持做”“下意识做”,还离不开“外部引导”。这有两大关键,一是用严格的制度法规对乱扔乱丢者予以惩戒;二是用即时的奖励强化人们的新习惯。

从实践经验看,后者的操作性更强、群众认可度更高、实际效果也更好。在北京一些小区,收集厨余垃圾可以兑换绿色积分在线购物,坚持分类若干天就能领取米面粮油……这些奖励看似不起眼,却给予了参与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更能激发市民坚持下去的积极性,促成“主动分类—获得激励—强化分类”的良性循环。

关键小事也是治理大事。应当看到,旧有生活方式不可能“一键更新”,新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多点发力、持之以恒,新习惯将一点点建立起来,最终推动北京城市文明再上新台阶。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地评线】京彩好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要“内外兼修”

2020-08-08 15:41:06 来源: 0 条评论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有时日,但媒体调查发现,现实阻力仍然不少:守桶员在时,居民能做到规范投放,没人监督就容易随意乱扔;说好的厨余垃圾要破袋,但嫌脏怕味儿的不在少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说明想把垃圾分类这件好事办好并不容易。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垃圾分类涉及生活习惯养成、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诸多方面。如果说其中有些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工作迅速匹配到位,生活习惯的重塑则远非短时间可以完成。研究表明,行为习惯深植个体的潜意识,悄然决定着一个人90%的日常言行。引导人们跳出熟悉的行为框架,需要“内在暗示-惯常行为-外部引导”三个要素共同作用。以此对应垃圾分类,从长久以来的“囫囵一扔”,到如今的“两桶一袋”,新习惯的培养同样可以参考上述规律来发力。

所谓“内在暗示”,其实就是个体的内在动力。这源于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知,依靠长期的宣传引导。就垃圾分类而言,就是要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其中的意愿。绿色环保的道理人尽皆知,但宏大命题并不足以驱动每一个普通市民,必须要和个体生活有效对接。

在这方面,抗疫动员宣教其实很有启示意义,通过宣传“戴口罩、勤洗手能大大降低病毒感染率”,生动展示“飞沫在不同距离的表现”,让市民广泛知晓认真防护和个人安危密切相关。垃圾分类的宣教同样应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精准讲清是非利弊,比如此举可以改善蚊虫滋生率、病毒传播率乃至小区空气质量等等。当每一个人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就是爱护自己,自然会有更主动的参与意愿。

再看“惯常行为”,意即简单明了的操作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习惯不能被抹掉,只能被替换。如果新路径不够清晰,人的惰性就会萌生,旧习惯便始终占据主导。具体到垃圾分类上,一些人不配合的一大症结正在于操作环节的困扰——“不知道怎么扔好,干脆还按原来的”。这就要求,坚决除旧的同时必须明确布新,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展示“标准流程”,大家才能真正作出改变。

在日本、德国等国,很多商品在包装上直接标明垃圾所属类别,这就极大降低了分类操作门槛。我们目前的分类指南有没有再简化的空间,小区内分类工作比如桶怎么放、何时收、怎么破袋等细节能不能再优化,都值得进一步考量。

从“想做”到“会做”,再到“坚持做”“下意识做”,还离不开“外部引导”。这有两大关键,一是用严格的制度法规对乱扔乱丢者予以惩戒;二是用即时的奖励强化人们的新习惯。

从实践经验看,后者的操作性更强、群众认可度更高、实际效果也更好。在北京一些小区,收集厨余垃圾可以兑换绿色积分在线购物,坚持分类若干天就能领取米面粮油……这些奖励看似不起眼,却给予了参与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更能激发市民坚持下去的积极性,促成“主动分类—获得激励—强化分类”的良性循环。

关键小事也是治理大事。应当看到,旧有生活方式不可能“一键更新”,新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多点发力、持之以恒,新习惯将一点点建立起来,最终推动北京城市文明再上新台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