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新经济”激活复苏新动能
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但也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各行各业受到疫情负面影响的同时,包括网购在内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逆势加速发展。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将继续,其中新经济将为中国整体复苏提供新动能。

观中国 | “新经济”激活复苏新动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2020-08-19

导读: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但也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各行各业受到疫情负面影响的同时,包括网购在内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逆势加速发展。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将继续,其中新经济将为中国整体复苏提供新动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在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的不利开局之下,中国经济二季度仍保持了3.2%的增长,这彰显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稳步复苏//

中国经济二季度所表现出的复苏态势明显超出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预期。从各种政策和目前的走势来看,这一态势将在三、四季度延续,具体说来,三季度复苏将比较强劲,而四季度将逐步企稳。此外,下半年经济增长有望抵消上半年的经济损失,从而实现全年整体正增长,尽管增幅有限。

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4.7%和1.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幅度最大,制造业和建筑业回升幅度尤为明显,显示出中国第二产业的韧性较强。

而在第三产业中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尽管住宿和餐饮业当前仍处于同比下降,但降幅相较于一季度收窄17.3个百分点。因此,这些行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也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复苏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突出表现:

一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带动了经济复苏。二季度,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居民生活有序恢复,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扩大消费,带动居民消费回升。尽管二季度消费需求拉动GDP同比仍下降2.3个百分点,但相较于一季度,降幅收窄了2.1个百分点。

二是在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投资需求由一季度的明显下降转为增长,对经济的向上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是稳外贸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净出口需求由一季度下降转为增长。二季度净出口需求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从收入角度看,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回升。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2.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3.9个百分点,收窄幅度明显。此外,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0.8%,较一季度也收窄3.5个百分点。

//释放潜能//

在疫情严重程度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经济降幅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新经济新动能在各地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同:新经济新动能占比高的地区经济降幅小一些,反之则大一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经济增加值为16.1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6.3%。虽然新经济目前还不能完全抵消传统经济下滑所带来的压力,但随着新经济占比不断增大,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对冲掉传统经济的下行压力。因此,我们应当给予新经济更多的支持。

尽管新冠疫情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为新经济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会。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长明显,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网络会议、远程医疗等新型商业模式也得以快速发展。

从消费角度看,新经济在中国经济复苏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今年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3%,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25.7个百分点。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网络购物、共享平台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模式发展迅速。许多传统商场、超市和餐厅也开始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模式。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人们疫情防控意识的增强,新型消费模式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由此将可能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动能。

从投资角度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两新一重”建设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而“两新一重”的第一“新”指的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它是促进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的重要支撑。投资新经济、促进新经济健康增长,对于抵消新冠疫情冲击、推动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观中国 | “新经济”激活复苏新动能

2020-08-19 14:54:36 来源: 0 条评论

导读: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但也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各行各业受到疫情负面影响的同时,包括网购在内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逆势加速发展。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将继续,其中新经济将为中国整体复苏提供新动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在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的不利开局之下,中国经济二季度仍保持了3.2%的增长,这彰显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稳步复苏//

中国经济二季度所表现出的复苏态势明显超出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预期。从各种政策和目前的走势来看,这一态势将在三、四季度延续,具体说来,三季度复苏将比较强劲,而四季度将逐步企稳。此外,下半年经济增长有望抵消上半年的经济损失,从而实现全年整体正增长,尽管增幅有限。

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4.7%和1.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幅度最大,制造业和建筑业回升幅度尤为明显,显示出中国第二产业的韧性较强。

而在第三产业中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尽管住宿和餐饮业当前仍处于同比下降,但降幅相较于一季度收窄17.3个百分点。因此,这些行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也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复苏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突出表现:

一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带动了经济复苏。二季度,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居民生活有序恢复,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扩大消费,带动居民消费回升。尽管二季度消费需求拉动GDP同比仍下降2.3个百分点,但相较于一季度,降幅收窄了2.1个百分点。

二是在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投资需求由一季度的明显下降转为增长,对经济的向上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是稳外贸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净出口需求由一季度下降转为增长。二季度净出口需求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从收入角度看,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回升。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2.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3.9个百分点,收窄幅度明显。此外,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0.8%,较一季度也收窄3.5个百分点。

//释放潜能//

在疫情严重程度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经济降幅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新经济新动能在各地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同:新经济新动能占比高的地区经济降幅小一些,反之则大一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经济增加值为16.1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6.3%。虽然新经济目前还不能完全抵消传统经济下滑所带来的压力,但随着新经济占比不断增大,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对冲掉传统经济的下行压力。因此,我们应当给予新经济更多的支持。

尽管新冠疫情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为新经济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会。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长明显,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网络会议、远程医疗等新型商业模式也得以快速发展。

从消费角度看,新经济在中国经济复苏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今年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3%,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25.7个百分点。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网络购物、共享平台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模式发展迅速。许多传统商场、超市和餐厅也开始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模式。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人们疫情防控意识的增强,新型消费模式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由此将可能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动能。

从投资角度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两新一重”建设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而“两新一重”的第一“新”指的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它是促进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的重要支撑。投资新经济、促进新经济健康增长,对于抵消新冠疫情冲击、推动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