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致富路径 发展现代农业 恢复环境生态
取信“渝”民,乡村梦想奔跑
盛夏时节,重庆市渝北区乌牛村仙桃李生产基地里,2500亩李子树上挂满了鸡蛋大小的“仙桃李”。乌牛村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探索致富路径 发展现代农业 恢复环境生态
取信“渝”民,乡村梦想奔跑

来源:中国妇女报2020-08-22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杨一帆 王春霞 许真学

盛夏时节,重庆市渝北区乌牛村仙桃李生产基地里,2500亩李子树上挂满了鸡蛋大小的“仙桃李”。乌牛村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54岁的段成芳站在李子树下,娴熟地摘下一颗颗果实放入篮子。说起收入,她笑得开心,“现在政策是真好,种李子既是给自己务工,也是给合作社打工。不仅挣到工钱,李子卖了还有分红。”

“尝到甜头,越干越有劲”,以前,段成芳要照顾家里生病的家人,无法外出打工,生活过得非常拮据。2013年起,乌牛村开始探索组建股份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地入股,搞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村里盘活了“沉睡”的资源,农户不仅可以获得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就业,“靠自己的双手让生活好起来”。

如今,山城重庆,一个个乡村新梦想正在被点燃。

试水“三变改革” 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径

“那片李子林长得好吧?过去那可是一片荒地。”乌牛村党总支书记阚兴国指着绵延山间的千亩李子林感叹。

乌牛村地处渝北区北部,交通便利,然而,随着近年来进城务工村民增多,村里逐渐变成空心村,土地撂荒严重,“祖辈守着的村里咋成了这样,心里真不是滋味”。

如何激活农村农业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只有村里能挣钱了,出去的人才愿意回来,回来也才留得住。”阙兴国四处取经,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找准发展之路,村里要有特色产业,想做好产业,生产要集约。

一次偶然的试吃,唇齿之间溢满果香的“仙桃李”让阙兴国产生了将此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的念头。“找准了路子,说干就干”。2013年,渝北区乌牛农业股份合作社在乌牛村成立。

一时间,小山村沸腾了。兴奋、怀疑、好奇,各种心情交织,面对股份合作社这个新事物,村民们有些不知所措。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阙兴国和村委会主任带头将家里的土地拿出来,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给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以身示范还不够,阙兴国还给在外务工的村民发出了回乡“邀请”。

当时,村民王文兰和丈夫在四川攀枝花卖自制卤菜,阙兴国告诉她村里准备组建合作社,重点发展“仙桃李”,土地流转入股,劝她回来看看。

原本担心“农村没什么发展前途”的王文兰于2013年10月回到乌牛村,看到已经有村民加入合作社,也把原本撂荒的9亩地入了股。会算账的她还和丈夫在合作社负责管理工作。2016年7月,“仙桃李”正式有了收成,“收果子,分到钱很高兴。没想到会种出这么好的东西。”回想当年,王文兰黑黑的眸子闪着亮光。

2017年,乌牛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重庆市“三变”改革正式启动,乌牛村成为当年渝北区唯一一个“三变改革”试点村。渝北区结合乌牛村实际,起草了《渝北区乌牛村“三变”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探索出渝北区具有代表性的“乌牛村145”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按照规划,村集体发展的农业产业折股量化,村、合作社、农户三家按比例投资配股,按股分红。一是村集体投资入股。借助政策支持,整合村各类资源,投资配股10%,每年提取净利润10%作为村集体收入。二是合作社资金入股。合作社在负责村集体产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出资配股40%,每年提取净利润40%收益。三是农户土地入股。按照连片打造、资源入股原则,所有入股农户共配股50%,每年提取净利润50%按亩分红给农户。

“集体经济壮大了,腰包鼓起来了,日子有了奔头儿。”抓住新机遇,王文兰和丈夫一起组建了施工队,承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还在村里的合作社任管理员,加上入股的土地分红,家庭年收入至少30万元。

王文兰说,回乡的决定让她实现了梦想,“当股东挣钱,住着小洋楼,日子过得舒坦”。

荒山变现代化果园 智能化种植成“新农活”

一架装满农药的无人机低空缓慢飞行,沿坡度依次喷洒;几个农民开着乘坐式锄草机,来来回回锄草;自动化的灌溉喷洒机,高速运转作业……在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现代水果产业基地,各式农机大显“身手”,机械化生产强劲发力。

“以前这片地可不是这样,眼前的果园曾是高低不平的荒地荒山。”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介绍,山地丘陵地形,制约着村里的发展。原来土地都很零碎、分散,土地耕作条件差,不适合农机耕作,播种、施肥、收获都是“肩挑背磨”,人力成本高,种地挣不了钱,“土地就这样撂荒了”。

“第一关,就是要让闲置地连成片”。青龙村用自己的方式“解局”:组建青龙村农业股份合作社,整村推进宜机化整治,让中大型农机能够进入作业,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目前,青龙村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已成为重庆市第一个丘陵山区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

为了找到一条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青龙村还探索出“六改促六变”的工作方法,即零改整,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坡改缓,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粮改果,变低效作物为高效作物;瘦改肥,变滥施化肥为精准施肥;租改股,变简单流转为股份合作;分改合,变分散经营为集体经营。

“现代化生产省时省力,以前20个人干的事,现在两个人就能搞定。”从当传统农民转型成新型职业农民的村民罗光全尝到了甜头,“以前种粮食,投入劳动力多,收入却很少。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劳动强度降低,收入简直就像‘坐火箭’,幸福感油然而生。”智能化种植当成“新农活”,自动机械变为“新农具”,青龙村的“新农人”,正在让梦想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守护好生态 一起富口袋

盛夏的缙云山,万木葱茏。

“树更绿、山更青。”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党支部书记陈贞感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道路两旁的违建不见了,农家乐更加规整,曾经杂乱的店招店牌和私搭乱建棚伞等均被拆除,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绿植鲜花。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市主城区的“绿肺”,由于规划滞后、多头管理,保护区内一度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少数村民违规租售房屋,一些业主违建跑马场、酒店等经营性项目,出现“蚕食”林地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018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方针,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治理沉疴顽疾。

“有些人有抵触情绪,我们就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只要大家认识到生态破坏了对大家都没好处,拆违就能顺利进行。”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村支书龙天真说。

如何走出一条“保生态”与“保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此,重庆市在北碚区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自愿进城入户的村民,对其农房一次性补偿;自愿易地搬迁的,在保护区外围规划建房安置点;生态赎买搬迁户位于核心区、缓冲区的集体林地、承包地等,解决村民子女就学、社保等问题。

因在拆违中被拆掉了一层楼,靠农家乐获取收入的孙德红一度惋惜不已。

“刚听说房子要被拆时很难接受,现在逐渐理解了这一政策。”孙德红表示,在自家的违建农家乐拆除前,每天需要揽客、做饭,生意很是辛苦,年收入仅十几万元,开了十几年农家乐也没多少积蓄。2018年综合整治开始,政府引导他们转变思想,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把农家乐打造成精品民宿,线上线下吸了不少“粉”,营业额没降反增。

看着缙云山保护区优美如画的风景,孙德红说,那是祖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有致富梦,也要有生态梦,守护好生态,一起富口袋”。

/ 记者手记 /

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要想留住人、吸引人,除了政策引导,还要依靠自身的吸引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必须补齐乡村人才短缺这块短板。“我是农民,我自豪!”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必将鼓励更多农民走上职业化、专业化道路,让更多农业人才脱颖而出,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能。

同时,如何打造乡村自身的“磁铁效应”?在对重庆乡村振兴发展的采访中,我们有不少发现:通过土地托管、代管的经营模式,发展合作社,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恢复和保持农村生态环境等因地制宜的措施,在给农村“输血”的同时,更培育了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前景。

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农业成为有奔头儿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宜居安乐的美丽家园,乡村才能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探索致富路径 发展现代农业 恢复环境生态
取信“渝”民,乡村梦想奔跑

2020-08-22 11:59:52 来源: 0 条评论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杨一帆 王春霞 许真学

盛夏时节,重庆市渝北区乌牛村仙桃李生产基地里,2500亩李子树上挂满了鸡蛋大小的“仙桃李”。乌牛村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54岁的段成芳站在李子树下,娴熟地摘下一颗颗果实放入篮子。说起收入,她笑得开心,“现在政策是真好,种李子既是给自己务工,也是给合作社打工。不仅挣到工钱,李子卖了还有分红。”

“尝到甜头,越干越有劲”,以前,段成芳要照顾家里生病的家人,无法外出打工,生活过得非常拮据。2013年起,乌牛村开始探索组建股份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地入股,搞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村里盘活了“沉睡”的资源,农户不仅可以获得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就业,“靠自己的双手让生活好起来”。

如今,山城重庆,一个个乡村新梦想正在被点燃。

试水“三变改革” 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径

“那片李子林长得好吧?过去那可是一片荒地。”乌牛村党总支书记阚兴国指着绵延山间的千亩李子林感叹。

乌牛村地处渝北区北部,交通便利,然而,随着近年来进城务工村民增多,村里逐渐变成空心村,土地撂荒严重,“祖辈守着的村里咋成了这样,心里真不是滋味”。

如何激活农村农业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只有村里能挣钱了,出去的人才愿意回来,回来也才留得住。”阙兴国四处取经,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找准发展之路,村里要有特色产业,想做好产业,生产要集约。

一次偶然的试吃,唇齿之间溢满果香的“仙桃李”让阙兴国产生了将此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的念头。“找准了路子,说干就干”。2013年,渝北区乌牛农业股份合作社在乌牛村成立。

一时间,小山村沸腾了。兴奋、怀疑、好奇,各种心情交织,面对股份合作社这个新事物,村民们有些不知所措。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阙兴国和村委会主任带头将家里的土地拿出来,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给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以身示范还不够,阙兴国还给在外务工的村民发出了回乡“邀请”。

当时,村民王文兰和丈夫在四川攀枝花卖自制卤菜,阙兴国告诉她村里准备组建合作社,重点发展“仙桃李”,土地流转入股,劝她回来看看。

原本担心“农村没什么发展前途”的王文兰于2013年10月回到乌牛村,看到已经有村民加入合作社,也把原本撂荒的9亩地入了股。会算账的她还和丈夫在合作社负责管理工作。2016年7月,“仙桃李”正式有了收成,“收果子,分到钱很高兴。没想到会种出这么好的东西。”回想当年,王文兰黑黑的眸子闪着亮光。

2017年,乌牛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重庆市“三变”改革正式启动,乌牛村成为当年渝北区唯一一个“三变改革”试点村。渝北区结合乌牛村实际,起草了《渝北区乌牛村“三变”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探索出渝北区具有代表性的“乌牛村145”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按照规划,村集体发展的农业产业折股量化,村、合作社、农户三家按比例投资配股,按股分红。一是村集体投资入股。借助政策支持,整合村各类资源,投资配股10%,每年提取净利润10%作为村集体收入。二是合作社资金入股。合作社在负责村集体产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出资配股40%,每年提取净利润40%收益。三是农户土地入股。按照连片打造、资源入股原则,所有入股农户共配股50%,每年提取净利润50%按亩分红给农户。

“集体经济壮大了,腰包鼓起来了,日子有了奔头儿。”抓住新机遇,王文兰和丈夫一起组建了施工队,承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还在村里的合作社任管理员,加上入股的土地分红,家庭年收入至少30万元。

王文兰说,回乡的决定让她实现了梦想,“当股东挣钱,住着小洋楼,日子过得舒坦”。

荒山变现代化果园 智能化种植成“新农活”

一架装满农药的无人机低空缓慢飞行,沿坡度依次喷洒;几个农民开着乘坐式锄草机,来来回回锄草;自动化的灌溉喷洒机,高速运转作业……在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现代水果产业基地,各式农机大显“身手”,机械化生产强劲发力。

“以前这片地可不是这样,眼前的果园曾是高低不平的荒地荒山。”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介绍,山地丘陵地形,制约着村里的发展。原来土地都很零碎、分散,土地耕作条件差,不适合农机耕作,播种、施肥、收获都是“肩挑背磨”,人力成本高,种地挣不了钱,“土地就这样撂荒了”。

“第一关,就是要让闲置地连成片”。青龙村用自己的方式“解局”:组建青龙村农业股份合作社,整村推进宜机化整治,让中大型农机能够进入作业,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目前,青龙村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已成为重庆市第一个丘陵山区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

为了找到一条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青龙村还探索出“六改促六变”的工作方法,即零改整,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坡改缓,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粮改果,变低效作物为高效作物;瘦改肥,变滥施化肥为精准施肥;租改股,变简单流转为股份合作;分改合,变分散经营为集体经营。

“现代化生产省时省力,以前20个人干的事,现在两个人就能搞定。”从当传统农民转型成新型职业农民的村民罗光全尝到了甜头,“以前种粮食,投入劳动力多,收入却很少。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劳动强度降低,收入简直就像‘坐火箭’,幸福感油然而生。”智能化种植当成“新农活”,自动机械变为“新农具”,青龙村的“新农人”,正在让梦想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守护好生态 一起富口袋

盛夏的缙云山,万木葱茏。

“树更绿、山更青。”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党支部书记陈贞感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道路两旁的违建不见了,农家乐更加规整,曾经杂乱的店招店牌和私搭乱建棚伞等均被拆除,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绿植鲜花。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市主城区的“绿肺”,由于规划滞后、多头管理,保护区内一度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少数村民违规租售房屋,一些业主违建跑马场、酒店等经营性项目,出现“蚕食”林地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018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方针,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治理沉疴顽疾。

“有些人有抵触情绪,我们就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只要大家认识到生态破坏了对大家都没好处,拆违就能顺利进行。”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村支书龙天真说。

如何走出一条“保生态”与“保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此,重庆市在北碚区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自愿进城入户的村民,对其农房一次性补偿;自愿易地搬迁的,在保护区外围规划建房安置点;生态赎买搬迁户位于核心区、缓冲区的集体林地、承包地等,解决村民子女就学、社保等问题。

因在拆违中被拆掉了一层楼,靠农家乐获取收入的孙德红一度惋惜不已。

“刚听说房子要被拆时很难接受,现在逐渐理解了这一政策。”孙德红表示,在自家的违建农家乐拆除前,每天需要揽客、做饭,生意很是辛苦,年收入仅十几万元,开了十几年农家乐也没多少积蓄。2018年综合整治开始,政府引导他们转变思想,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把农家乐打造成精品民宿,线上线下吸了不少“粉”,营业额没降反增。

看着缙云山保护区优美如画的风景,孙德红说,那是祖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有致富梦,也要有生态梦,守护好生态,一起富口袋”。

/ 记者手记 /

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要想留住人、吸引人,除了政策引导,还要依靠自身的吸引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必须补齐乡村人才短缺这块短板。“我是农民,我自豪!”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必将鼓励更多农民走上职业化、专业化道路,让更多农业人才脱颖而出,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能。

同时,如何打造乡村自身的“磁铁效应”?在对重庆乡村振兴发展的采访中,我们有不少发现:通过土地托管、代管的经营模式,发展合作社,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恢复和保持农村生态环境等因地制宜的措施,在给农村“输血”的同时,更培育了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前景。

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农业成为有奔头儿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宜居安乐的美丽家园,乡村才能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