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丨缙云山中好清欢
远看,群山环抱,层峦叠嶂;近看,高大的红豆杉、香樟蔽日成荫,苍翠欲滴。位于重庆北碚区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区的“绿肺”,森林覆盖率高达96.6%。
42岁的孙德红在缙云山上经营着一家名为“清欢渡·邀月”的民宿。三层小楼,13间客房,房前花木簇拥,屋后青山环绕……“生态好,生意才会好!”孙德红笑着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最近两年,伴随着缙云山生态环境整治,他家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原先的农家乐进行了提档升级,“虽然房间数量减少了,但品质提升了,营业收入增加了不少”。
过去,缙云山保护区内一度出现农家乐无序发展、乱搭乱建蚕食林地等问题,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2018年6月,重庆市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一方面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一方面创新实施生态搬迁,有序发展生态产业,力促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北碚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李俊介绍,2018年6月以来,北碚区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拆除各类建构筑物53.2万平方米,栽种植物75万株,覆土复耕复绿36.5万平方米,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施生态搬迁203户、520人,缙云山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缙云山半山腰的黛湖,经过生态修复后,恢复水域1.8万平方米,湖面水平如镜,湖畔鲜花盛开,秀美的风景每天都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休闲。
“生态上山,人口下山。”李俊说,为了让搬迁下山的缙云山原住民过上好日子,北碚区整合资金1.1亿元,通过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开通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技能专题培训、增设公益性岗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努力让原住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今年66岁的李星华是缙云山的原住居民。2018年,他拆除了自家违建房屋,并被镇里安排当上了护林员。现在,他是缙云村里的“林业队长”,管理全村40多名护林员。“现在我做护林、保洁工作,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日子过得舒坦。”李星华说,人搬下来了,心还在山上,“守护好这片山林,就是守住我们的好日子”。
眼下,北碚区正围绕缙云山的绿水青山,加快打造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布局发展更高层次、更大效益的生态文化旅游和康养经济。“生态是缙云山的金字招牌,我们要把这块招牌擦得更亮,让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福利。”李俊说。
记者 吴陆牧 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