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丨山城重庆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回归生态绽新颜
近年来,山城重庆经济迅速增长,在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突飞猛进,从三线城市跃居新一线城市。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一些违法乱建、破坏生态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农民日报丨山城重庆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回归生态绽新颜

来源:农民日报2020-08-22

“山上有山、山下有山,江河盘踞,重庆故里。”

近年来,山城重庆经济迅速增长,在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突飞猛进,从三线城市跃居新一线城市。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一些违法乱建、破坏生态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困难虽多但难不倒充满智慧的重庆人民,聚力治水、拆除违建、提升产业,终究回归生态,引来四方游客。在老百姓的小康路上,不仅有着好山好水好风光,也带来了真金白银。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市缙云山、龙溪河等地,对重庆的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一探究竟。

生态治水,让“母亲河”回到最初的模样

在重庆市垫江县有一条“母亲河”,它的名字叫龙溪河。龙溪河全长229.8公里,为长江一级支流,其中垫江段全长98.7公里。

在高安镇龙溪河河岸边,刘友军一家人已经在这儿居住了50余年。作为沿河而居的居民,他从小就练就了打鱼这项技能。孩童时,约着村子里的玩伴一起下河游泳、捉野鸭、捉鱼虾;长大后,他就和周边村民一起出船打渔。

然而数年前,龙溪河因工业、生活严重污染,水质持续恶化,被当地群众戏称为“七彩虹”。随着河里鱼类的减少,刘友军出船打渔的次数和收获越来越少,仅靠打渔已经无法维持全家生计。

去年9月,垫江兴禹公司聘请他为龙溪河垫江流域污染防治技术指导,专门带队指导队员清漂、巡河、护河,每个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自从接了这项工作后,刘友军每天早上6点便从公司出发巡河,直至晚上8点才回家,每天步行近3万步,鞋走烂了一双又一双,衣服划破了一件又一件。

“看看现在的龙溪河,我觉得值!”刘友军说。

谭军是龙溪河的“民间河长”,2018年担任管河护河重任后,他创新推出龙溪河清漂、巡河、渔业、发电“四位一体”管护模式,将河道清漂保洁从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管理,建立了龙溪河集中统一清漂工作机制。

去年,我国决定从2020年起对长江流域实施全面禁捕。至此,谭军接收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导渔民退捕转产。

在那段时间,谭军经常找渔民谈心:“政府既然安排了你们上岸,就会给你们合理的补偿让你们上得安心。我们现在搞生态水产、增殖放流,到时科学捕捞,还需请你们熟悉捕捞的师傅来捕捞。加上我们开展的清漂工作,也要在你们渔民中招人。换句话说,对你们的未来,是多管齐下。”如今,谭军手下有一支20人构成的专业化巡河队伍,他带队常态化在龙溪河水面上、岸边巡查,用脚步丈量“水清之路”。

刘友军和谭军的故事只是近几年垫江进行生态环境整治的缩影。近年来,垫江县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关闭重污染企业、推广生态种养新模式、落实“河长制”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流域生态保护激励补偿机制,使河流水质显著提高。

拆违搬迁,护缙云山一方净土

仲夏时节的缙云山,万木葱茏,层峦叠嶂,黛湖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其间。百里林海中,有数百年的桂花树、高大的红豆杉、挺拔的马尾松,茂林修竹,植被繁盛。这里空气清新、环境清幽,令人心旷神怡。但两年前,缙云山曾一度出现违建突出、农家乐无序发展等问题,让缙云山的自然生态不堪重负。

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保护区内户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就有1100多位村民。由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控严格,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缙云山保护区部分村民生产生活困难。当地基层干部认为,村民“靠山吃山”是导致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破坏的主因,保护区环境容量有限,难以承载大量村民。于是,重庆在全国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将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村民先期搬出安置。

“搬出去既能保护生态,生活也方便,社保等后顾之忧政府也给解决了,我当然支持!”家住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的缙云村戴家院组的蓝长生,当年第一个摁下生态搬迁的手印,带领缙云村村民搬出青山。

“我们对自愿退地进城的村民一次性补偿其农房,自愿易地迁建的村民在山下规划安置点,并解决子女就学、社保等问题。”北碚区缙云山整治办负责人吕玉春说。

居住在缙云山后山的李星华,2012年,因危旧房改造政策得以重建新房。然而,重建时,相关部门批准建设不到100平方米,但他家却通过增高楼层一共建了900多平方米。

说起自己家的拆迁,他刚开始坚决反对,毕竟是自己花了一大笔钱、费了很多心血才建成的住房。后来当地干部来了十多次做工作,告诉他只需拆掉违法部分,他才勉强同意。

“政府都为我、为这座山想到这个份儿上了,我还有啥可说的呢?”李星华感慨,“这里是我的‘根’,但生态保护不好,‘根’也不存在了,全拆了吧,我搬到城里的女儿家去。”

据了解,2018年6月重庆市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一方面创新推进生态搬迁,有序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保生态”与“保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增收提效,居民收入更多元

“以前我要去路边拦车喊客,住宿一天100元包三餐;现在我们的房间要提前预订,每天房费最低480元。”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清欢渡”民宿管家孙德红告诉记者。

“清欢渡”民宿坐落在缙云山半山腰,视野开阔,茫茫森林如“绿海碧波”,观云雾缭绕、日出日落。

2019年初,在政府的引导下,孙德红结合浙江先进经验,先后投入400万元,在原房屋的基础上,请专业团队设计装修,用最好的材料,耗时半年完成了从普通农家乐到高端民宿的升级。

孙德红坦言,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以前客户来便来、去便去,从不会与客户有过多的交流。但随着民宿的转型升级,孙德红迫切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客户体验,她开始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练习说话语调。通过半年的努力,孙德红与许多客户成为了好朋友、好闺蜜,大家也都亲切地称她为“渡娘”。

自从孙德红与客户交上朋友后,她也学会了插花、茶道、甜点等新技能。日常向客户推荐的休闲活动也从最初的KTV、麻将,变成了插花、品茶、户外采摘等。“软件硬件”的升级,提升了客户体验,增加了客户黏性,客户人数逐渐从1人到10人、到100人,到每逢周末客必满。

“之前做农家乐一年也就十多万元的收入,而做特色民宿后去年一年净收益就达到100多万元,预计今年还会持续增长。”孙德红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

记者 邓俐 龙成 刘杰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农民日报丨山城重庆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回归生态绽新颜

2020-08-22 21:03:42 来源: 0 条评论

“山上有山、山下有山,江河盘踞,重庆故里。”

近年来,山城重庆经济迅速增长,在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突飞猛进,从三线城市跃居新一线城市。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一些违法乱建、破坏生态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困难虽多但难不倒充满智慧的重庆人民,聚力治水、拆除违建、提升产业,终究回归生态,引来四方游客。在老百姓的小康路上,不仅有着好山好水好风光,也带来了真金白银。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市缙云山、龙溪河等地,对重庆的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一探究竟。

生态治水,让“母亲河”回到最初的模样

在重庆市垫江县有一条“母亲河”,它的名字叫龙溪河。龙溪河全长229.8公里,为长江一级支流,其中垫江段全长98.7公里。

在高安镇龙溪河河岸边,刘友军一家人已经在这儿居住了50余年。作为沿河而居的居民,他从小就练就了打鱼这项技能。孩童时,约着村子里的玩伴一起下河游泳、捉野鸭、捉鱼虾;长大后,他就和周边村民一起出船打渔。

然而数年前,龙溪河因工业、生活严重污染,水质持续恶化,被当地群众戏称为“七彩虹”。随着河里鱼类的减少,刘友军出船打渔的次数和收获越来越少,仅靠打渔已经无法维持全家生计。

去年9月,垫江兴禹公司聘请他为龙溪河垫江流域污染防治技术指导,专门带队指导队员清漂、巡河、护河,每个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自从接了这项工作后,刘友军每天早上6点便从公司出发巡河,直至晚上8点才回家,每天步行近3万步,鞋走烂了一双又一双,衣服划破了一件又一件。

“看看现在的龙溪河,我觉得值!”刘友军说。

谭军是龙溪河的“民间河长”,2018年担任管河护河重任后,他创新推出龙溪河清漂、巡河、渔业、发电“四位一体”管护模式,将河道清漂保洁从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管理,建立了龙溪河集中统一清漂工作机制。

去年,我国决定从2020年起对长江流域实施全面禁捕。至此,谭军接收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导渔民退捕转产。

在那段时间,谭军经常找渔民谈心:“政府既然安排了你们上岸,就会给你们合理的补偿让你们上得安心。我们现在搞生态水产、增殖放流,到时科学捕捞,还需请你们熟悉捕捞的师傅来捕捞。加上我们开展的清漂工作,也要在你们渔民中招人。换句话说,对你们的未来,是多管齐下。”如今,谭军手下有一支20人构成的专业化巡河队伍,他带队常态化在龙溪河水面上、岸边巡查,用脚步丈量“水清之路”。

刘友军和谭军的故事只是近几年垫江进行生态环境整治的缩影。近年来,垫江县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关闭重污染企业、推广生态种养新模式、落实“河长制”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流域生态保护激励补偿机制,使河流水质显著提高。

拆违搬迁,护缙云山一方净土

仲夏时节的缙云山,万木葱茏,层峦叠嶂,黛湖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其间。百里林海中,有数百年的桂花树、高大的红豆杉、挺拔的马尾松,茂林修竹,植被繁盛。这里空气清新、环境清幽,令人心旷神怡。但两年前,缙云山曾一度出现违建突出、农家乐无序发展等问题,让缙云山的自然生态不堪重负。

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保护区内户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就有1100多位村民。由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控严格,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缙云山保护区部分村民生产生活困难。当地基层干部认为,村民“靠山吃山”是导致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破坏的主因,保护区环境容量有限,难以承载大量村民。于是,重庆在全国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将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村民先期搬出安置。

“搬出去既能保护生态,生活也方便,社保等后顾之忧政府也给解决了,我当然支持!”家住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的缙云村戴家院组的蓝长生,当年第一个摁下生态搬迁的手印,带领缙云村村民搬出青山。

“我们对自愿退地进城的村民一次性补偿其农房,自愿易地迁建的村民在山下规划安置点,并解决子女就学、社保等问题。”北碚区缙云山整治办负责人吕玉春说。

居住在缙云山后山的李星华,2012年,因危旧房改造政策得以重建新房。然而,重建时,相关部门批准建设不到100平方米,但他家却通过增高楼层一共建了900多平方米。

说起自己家的拆迁,他刚开始坚决反对,毕竟是自己花了一大笔钱、费了很多心血才建成的住房。后来当地干部来了十多次做工作,告诉他只需拆掉违法部分,他才勉强同意。

“政府都为我、为这座山想到这个份儿上了,我还有啥可说的呢?”李星华感慨,“这里是我的‘根’,但生态保护不好,‘根’也不存在了,全拆了吧,我搬到城里的女儿家去。”

据了解,2018年6月重庆市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一方面创新推进生态搬迁,有序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保生态”与“保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增收提效,居民收入更多元

“以前我要去路边拦车喊客,住宿一天100元包三餐;现在我们的房间要提前预订,每天房费最低480元。”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清欢渡”民宿管家孙德红告诉记者。

“清欢渡”民宿坐落在缙云山半山腰,视野开阔,茫茫森林如“绿海碧波”,观云雾缭绕、日出日落。

2019年初,在政府的引导下,孙德红结合浙江先进经验,先后投入400万元,在原房屋的基础上,请专业团队设计装修,用最好的材料,耗时半年完成了从普通农家乐到高端民宿的升级。

孙德红坦言,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以前客户来便来、去便去,从不会与客户有过多的交流。但随着民宿的转型升级,孙德红迫切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客户体验,她开始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练习说话语调。通过半年的努力,孙德红与许多客户成为了好朋友、好闺蜜,大家也都亲切地称她为“渡娘”。

自从孙德红与客户交上朋友后,她也学会了插花、茶道、甜点等新技能。日常向客户推荐的休闲活动也从最初的KTV、麻将,变成了插花、品茶、户外采摘等。“软件硬件”的升级,提升了客户体验,增加了客户黏性,客户人数逐渐从1人到10人、到100人,到每逢周末客必满。

“之前做农家乐一年也就十多万元的收入,而做特色民宿后去年一年净收益就达到100多万元,预计今年还会持续增长。”孙德红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

记者 邓俐 龙成 刘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邵煜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