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二
渝北乡村正雄起

山城重庆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二
渝北乡村正雄起

来源:农民日报2020-08-24

7月的渝北,火辣的太阳照耀大地,果林里农户辛勤地劳作着,山坡上无人机喷洒着农药,村里的文化室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好一番红火、智慧、巴适的场景!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作为重庆主城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渝北区近年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聚焦“五个振兴”,在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农业发展稳中有进、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李子越卖越红火

盛夏时节,瓜果飘香,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的800亩仙桃李基地里,硕大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山地单轨运输车穿梭其间。果园旁的院坝里,十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对仙桃李进行分拣、打包装箱,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今年乌牛村预计产果35万余斤,销售额可达300万元。”乌牛村党支部书记阙兴国摘下一颗仙桃李说道,“这一颗颗金果果,让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突破了两万元。”

而在十几年前,乌牛村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房屋破败,土地上长满了杂草,村里很难找到一个年轻人。看着家乡落后的面貌,阙兴国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3年,32岁的阙兴国放弃了年收入20多万元的生意,回乡担任村里的文书。从文书到党支部书记,阙兴国一干就是17年。一开始,阙兴国兴办养猪场,但因环保问题,没能办下去。2013年,阙兴国偶然接触到了仙桃李。该品种个头大、皮薄、肉脆、汁多、味甜、清香的特点深深吸引了阙兴国。

“村里要想富,就得有产业,仙桃李就不错。”阙兴国把想法告诉了村“两委”成员。最终,村里决定将仙桃李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产业确定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状况仍然让阙兴国头疼。2017年前后,借着全市“三变”改革的东风,村里将闲置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组建起乌牛农业股份合作社,实现了确权确股。股权明晰了,村里的百姓也没了后顾之忧,纷纷支持村里李子产业的发展。

随着乌牛村产业的发展,2018年仙桃李产量达到了30多万斤。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气温迅速攀升、采摘人员短缺、冷库建设容量不够、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30多万斤仙桃李只卖出12万斤,其余20多万斤都烂在枝头。

眼看乌牛村的仙桃李产业摇摇欲坠,村民也快要放弃,乌牛村干部再也坐不住了。“产业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撑。”阙兴国紧急向杨大可等6位农业经理人求助,让他们为乌牛村的仙桃李产业“把脉问诊”。

杨大可等人来村后,从科学种植、智能化采摘、机械化分拣到电商销售等方面对乌牛村李子的全产业链条进行了升级改造。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乌牛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发展模式让仙桃李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乌牛村也实现了蜕变。

目前,乌牛村正在着力打造七彩农业园、休闲观光园、特色民宿集群、文化交流中心、乡村振兴培训班等五大产业板块,届时乌牛村将成为一个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对我来说,小康就是村里的李子越卖越红火,乡亲们的收入能再上一个台阶。”阙兴国说。

土地越种越智慧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样的传统农忙场景在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现代水果产业基地里已成为过去,这里是重庆市建成的首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水果产业基地。

无人机喷洒农药、电动割草机快速除草、拖拉机高效犁地……“毫不夸张地说,这里的每一棵植物都可以实现机械化!”渝北区农机管理站站长秦国伦望着农田里忙碌的场景说。

作为渝北乡村“活地图”,秦国伦见证了这片土地22年来的变化。“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块高低弯曲变化不规则,单块1亩以下耕地占80%以上。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弱,农民增收较慢。我们通过‘六改促六变’,变过去的肩挑背扛为现在的机械耕作,找到了一条适合重庆的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渝北区结合农村“三社”融合改革和土地整治计划,提出到2022年栽种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的“双十万工程”。

2018年1月16日,当改造项目落在青龙村时,许多农户还不相信改造的效果。“我用了1个月时间,把能做的50亩山坡地先实现宜机化改造,让他们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秦国伦说。

恰逢过年,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村过春节时,看到村口整理后的土地、整齐栽种的果树、平缓的坡度、自动化作业的机械,比以前人工、牲畜的苦力劳作高效多了,都开始不由自主地回家做父母的工作,这些看得见的效果最终都得到了村民认可。春节过后,宜机化改造的村民支持率实现了100%。

宜机化改造把零碎的土地整合起来,为当地的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19年10月,青龙村村民王斌放弃了月薪6000元的工作回到老家,成为村里新组建的农机服务队队长。王斌说:“家门口就能就业,为什么不回来?而且回来的生活不比在外边差,还更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

日子越过越巴适

“原来是一片荒凉的山,如今是梯田映蓝的天,那是你辛勤种下的果,酸酸甜甜味道鲜……”61岁的村民杨三全的原创歌曲《大盛青龙柑橘红》,唱出了青龙村近些年的变化。经济发展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在青龙村乡情室内,专设了场地供村里爱好乐器的村民交流学习。杨三全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的生活就是小康生活,忙了种地,闲了和朋友们玩玩乐器。”

在青龙村便民服务中心一旁的渡口乡场,以前破旧的房屋被改造成别致的独家小院,院子里栽满了各种花草,屋子里各种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记者随意走进一户人家,71岁的叶善芳老人正在和老伴儿、儿子、儿媳、孙女们其乐融融地看着电视。她一边包饺子,一边对记者说:“现在的生活再好不过了,不愁吃,不愁穿,更不愁耍。”

村民罗光全自1980年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家乡务农,每年收入有两万多元,生活也算不错。可2013年,老罗忽然患上了肺癌,一下子掏空了家中多年的积蓄。

近两年,青龙村的“三社”融合改革,让老罗的柑橘种植技术和经验有了用武之地。如今,老罗每个月仅固定工资就有3000多元,一年下来还有养蜂和分红的收入。老罗不用再为化疗的费用发愁,日子过得比生病前还要好,家里的老电视也换成了60英寸的大彩电。

同时,村里这几年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老罗家的房子也焕然一新,粉墙、青砖、坡屋顶、小青瓦,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关键是13万多元的改造费用,他一分钱都没花。老罗现在逢人就说:“现在这日子是越过越巴适咯!”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山城重庆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二
渝北乡村正雄起

2020-08-24 14:16:10 来源: 0 条评论

7月的渝北,火辣的太阳照耀大地,果林里农户辛勤地劳作着,山坡上无人机喷洒着农药,村里的文化室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好一番红火、智慧、巴适的场景!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作为重庆主城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渝北区近年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聚焦“五个振兴”,在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农业发展稳中有进、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李子越卖越红火

盛夏时节,瓜果飘香,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的800亩仙桃李基地里,硕大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山地单轨运输车穿梭其间。果园旁的院坝里,十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对仙桃李进行分拣、打包装箱,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今年乌牛村预计产果35万余斤,销售额可达300万元。”乌牛村党支部书记阙兴国摘下一颗仙桃李说道,“这一颗颗金果果,让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突破了两万元。”

而在十几年前,乌牛村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房屋破败,土地上长满了杂草,村里很难找到一个年轻人。看着家乡落后的面貌,阙兴国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3年,32岁的阙兴国放弃了年收入20多万元的生意,回乡担任村里的文书。从文书到党支部书记,阙兴国一干就是17年。一开始,阙兴国兴办养猪场,但因环保问题,没能办下去。2013年,阙兴国偶然接触到了仙桃李。该品种个头大、皮薄、肉脆、汁多、味甜、清香的特点深深吸引了阙兴国。

“村里要想富,就得有产业,仙桃李就不错。”阙兴国把想法告诉了村“两委”成员。最终,村里决定将仙桃李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产业确定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状况仍然让阙兴国头疼。2017年前后,借着全市“三变”改革的东风,村里将闲置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组建起乌牛农业股份合作社,实现了确权确股。股权明晰了,村里的百姓也没了后顾之忧,纷纷支持村里李子产业的发展。

随着乌牛村产业的发展,2018年仙桃李产量达到了30多万斤。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气温迅速攀升、采摘人员短缺、冷库建设容量不够、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30多万斤仙桃李只卖出12万斤,其余20多万斤都烂在枝头。

眼看乌牛村的仙桃李产业摇摇欲坠,村民也快要放弃,乌牛村干部再也坐不住了。“产业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撑。”阙兴国紧急向杨大可等6位农业经理人求助,让他们为乌牛村的仙桃李产业“把脉问诊”。

杨大可等人来村后,从科学种植、智能化采摘、机械化分拣到电商销售等方面对乌牛村李子的全产业链条进行了升级改造。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乌牛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发展模式让仙桃李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乌牛村也实现了蜕变。

目前,乌牛村正在着力打造七彩农业园、休闲观光园、特色民宿集群、文化交流中心、乡村振兴培训班等五大产业板块,届时乌牛村将成为一个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对我来说,小康就是村里的李子越卖越红火,乡亲们的收入能再上一个台阶。”阙兴国说。

土地越种越智慧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样的传统农忙场景在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现代水果产业基地里已成为过去,这里是重庆市建成的首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水果产业基地。

无人机喷洒农药、电动割草机快速除草、拖拉机高效犁地……“毫不夸张地说,这里的每一棵植物都可以实现机械化!”渝北区农机管理站站长秦国伦望着农田里忙碌的场景说。

作为渝北乡村“活地图”,秦国伦见证了这片土地22年来的变化。“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块高低弯曲变化不规则,单块1亩以下耕地占80%以上。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弱,农民增收较慢。我们通过‘六改促六变’,变过去的肩挑背扛为现在的机械耕作,找到了一条适合重庆的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渝北区结合农村“三社”融合改革和土地整治计划,提出到2022年栽种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的“双十万工程”。

2018年1月16日,当改造项目落在青龙村时,许多农户还不相信改造的效果。“我用了1个月时间,把能做的50亩山坡地先实现宜机化改造,让他们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秦国伦说。

恰逢过年,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村过春节时,看到村口整理后的土地、整齐栽种的果树、平缓的坡度、自动化作业的机械,比以前人工、牲畜的苦力劳作高效多了,都开始不由自主地回家做父母的工作,这些看得见的效果最终都得到了村民认可。春节过后,宜机化改造的村民支持率实现了100%。

宜机化改造把零碎的土地整合起来,为当地的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19年10月,青龙村村民王斌放弃了月薪6000元的工作回到老家,成为村里新组建的农机服务队队长。王斌说:“家门口就能就业,为什么不回来?而且回来的生活不比在外边差,还更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

日子越过越巴适

“原来是一片荒凉的山,如今是梯田映蓝的天,那是你辛勤种下的果,酸酸甜甜味道鲜……”61岁的村民杨三全的原创歌曲《大盛青龙柑橘红》,唱出了青龙村近些年的变化。经济发展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在青龙村乡情室内,专设了场地供村里爱好乐器的村民交流学习。杨三全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的生活就是小康生活,忙了种地,闲了和朋友们玩玩乐器。”

在青龙村便民服务中心一旁的渡口乡场,以前破旧的房屋被改造成别致的独家小院,院子里栽满了各种花草,屋子里各种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记者随意走进一户人家,71岁的叶善芳老人正在和老伴儿、儿子、儿媳、孙女们其乐融融地看着电视。她一边包饺子,一边对记者说:“现在的生活再好不过了,不愁吃,不愁穿,更不愁耍。”

村民罗光全自1980年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家乡务农,每年收入有两万多元,生活也算不错。可2013年,老罗忽然患上了肺癌,一下子掏空了家中多年的积蓄。

近两年,青龙村的“三社”融合改革,让老罗的柑橘种植技术和经验有了用武之地。如今,老罗每个月仅固定工资就有3000多元,一年下来还有养蜂和分红的收入。老罗不用再为化疗的费用发愁,日子过得比生病前还要好,家里的老电视也换成了60英寸的大彩电。

同时,村里这几年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老罗家的房子也焕然一新,粉墙、青砖、坡屋顶、小青瓦,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关键是13万多元的改造费用,他一分钱都没花。老罗现在逢人就说:“现在这日子是越过越巴适咯!”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