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家谈 | 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优势和供需结构的再思考和再定位。

经济大家谈 | 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来源:人民论坛网2020-08-24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导李旭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优势和供需结构的再思考和再定位。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度难关,不断形成进口和出口平衡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相互协调、增长动力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循环作出贡献。

主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高速增长顶起中国经济这片“蓝天”。我们要要维护国内国际循环顺畅、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加强内部科技攻关、产业升级和进一步扩大内需。要着力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把产业链提升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把民生投资与“新基建”结合起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大幅度提高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使新的经济循环建立在更高的技术基础之上,必将为扩大内需提供中长期持久动力,以“六稳”“六保”促进扩大内需战略。

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即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发展到今天也不能再依靠任何其他国家,高科技的进步、产业链的提升只能靠自己。同时,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进口环节顺畅。由于疫情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一些零部件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必将转向国内生产,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关键核心技术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使国家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以科技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

营造宽松的政策、经济和社会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要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这就是,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5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是党和国家对国际国内作出的承诺,是产业链提升和双循环格局的制度保障,将推动中国更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据此,要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以资金循环启动产业链供应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中国不仅是最大的世界工厂,也将成为最大的世界市场。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合作共赢,与世界共辉煌。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和亿万人民的勤劳智慧。挑战也是机遇,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中国必须在开放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经济大家谈 | 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2020-08-24 19:41:51 来源: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导李旭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优势和供需结构的再思考和再定位。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度难关,不断形成进口和出口平衡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相互协调、增长动力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循环作出贡献。

主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高速增长顶起中国经济这片“蓝天”。我们要要维护国内国际循环顺畅、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加强内部科技攻关、产业升级和进一步扩大内需。要着力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把产业链提升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把民生投资与“新基建”结合起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大幅度提高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使新的经济循环建立在更高的技术基础之上,必将为扩大内需提供中长期持久动力,以“六稳”“六保”促进扩大内需战略。

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即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发展到今天也不能再依靠任何其他国家,高科技的进步、产业链的提升只能靠自己。同时,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进口环节顺畅。由于疫情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一些零部件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必将转向国内生产,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关键核心技术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使国家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以科技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

营造宽松的政策、经济和社会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要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这就是,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5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是党和国家对国际国内作出的承诺,是产业链提升和双循环格局的制度保障,将推动中国更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据此,要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以资金循环启动产业链供应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中国不仅是最大的世界工厂,也将成为最大的世界市场。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合作共赢,与世界共辉煌。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和亿万人民的勤劳智慧。挑战也是机遇,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中国必须在开放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