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随着人们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日益频繁,被蜱虫叮咬和患病的概率与日俱增,但由于缺少对蜱的认识,患蜱媒传染病经常被误认为得了“怪病”,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我国科学家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26

【科技前沿】

光明日报北京8月25日电(记者刘小兵通讯员张振威)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曹务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合作,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阐明了我国6大蜱种的基因组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病原体分布特点。8月1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据曹务春研究员介绍,蜱是一种传播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媒介,可携带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种类的病原体,传播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立克次体病等40余种疾病。随着人们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日益频繁,被蜱虫叮咬和患病的概率与日俱增,但由于缺少对蜱的认识,患蜱媒传染病经常被误认为得了“怪病”,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我国共有2科9属130余种蜱虫,以往由于缺乏基因组数据支撑,蜱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一直难以深入开展。此次在《细胞》上发表的研究,对覆盖我国27个省市6大蜱虫种类的678组样本进行深度测序,首次阐明了我国6大广布蜱种的基因组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病原体分布特点,为深度研究蜱及蜱媒传染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源与重要理论依据。

曹务春研究员表示,该研究解决了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的重大科学问题,尤其是首次为识别蜱携带的大量微生物与新发病原体提供了重要的微生物组数据,为重点物种、热点地域的蜱媒传染病风险识别与预警提供了重要基础。

曹务春研究员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新蜱媒传染病发现与溯源研究,先后鉴定了10余种新蜱媒传染病病原及其流行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等权威期刊发表,由其领衔的“数种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现与溯源研究”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6日08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我国科学家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2020-08-26 12:53:27 来源: 0 条评论

【科技前沿】

光明日报北京8月25日电(记者刘小兵通讯员张振威)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曹务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合作,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阐明了我国6大蜱种的基因组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病原体分布特点。8月1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据曹务春研究员介绍,蜱是一种传播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媒介,可携带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种类的病原体,传播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立克次体病等40余种疾病。随着人们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日益频繁,被蜱虫叮咬和患病的概率与日俱增,但由于缺少对蜱的认识,患蜱媒传染病经常被误认为得了“怪病”,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我国共有2科9属130余种蜱虫,以往由于缺乏基因组数据支撑,蜱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一直难以深入开展。此次在《细胞》上发表的研究,对覆盖我国27个省市6大蜱虫种类的678组样本进行深度测序,首次阐明了我国6大广布蜱种的基因组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病原体分布特点,为深度研究蜱及蜱媒传染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源与重要理论依据。

曹务春研究员表示,该研究解决了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的重大科学问题,尤其是首次为识别蜱携带的大量微生物与新发病原体提供了重要的微生物组数据,为重点物种、热点地域的蜱媒传染病风险识别与预警提供了重要基础。

曹务春研究员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新蜱媒传染病发现与溯源研究,先后鉴定了10余种新蜱媒传染病病原及其流行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等权威期刊发表,由其领衔的“数种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现与溯源研究”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6日08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邵煜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