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熊勇的创业路:
丰都三建乡飞出 一只“芦花金鸡”
抖音重庆团队免费给熊勇直播带货卖鸡。
熊勇(右一)和家人合影。
人物简介
熊勇:1982年出生,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人,自幼家境贫困,父亲有严重的哮喘病,于2004年去世。
2012年,熊勇被查出尿毒症,每周都要透析三次维持生命,这让家庭负债累累。他身患重病,却自立自强,病情稳定后他开始创业,养牛、养三黄鸡、养芦花鸡……如今,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熊勇的1万只芦花鸡即将出栏,他的创业梦就要实现了……
“我家的芦花鸡吃玉米和蔬菜,住在海拔900米以上的树林里,每天在树枝上飞来飞去,肉质嫩,口感好,欢迎大家下单购买……”
8月28日下午4点,一场特别的直播在丰都县三建乡的花涧小厨民宿里开播了。本场直播的嘉宾是熊勇,售卖的商品是他自己养的芦花鸡。
这是熊勇第一次走进直播间。面对镜头,他脸上带着微笑,但桌子下,他的两只手不停握拳、放开、双手交叉握住又放开……
不幸
创业途中患尿毒症,他说“不能垮”
熊勇自幼家境贫困,22岁时父亲便因哮喘去世,留下一笔数额不小的外债。
为了还清债务,熊勇先后在温州、宁波、上海等地加工螺丝,“螺丝厂很辛苦,但我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要吃苦。”
熊勇从小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长久,哪一天干不动了就没有了收入,所以熊勇一直想回家干一番事业:从农村来,到农村去。
2010年,熊勇回到家乡创业。他用积攒多年的积蓄办了个养牛场,并在荒山上开荒种牧草,最多时养了40头牛。
每天种草、割草、喂草料,上山放牛,清理牛粪……熊勇从早忙到晚,看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实现,他干劲十足。
2012年5月的一天,正在地里做农活的熊勇突然感到头晕恶心、呕吐不止,继而全身浮肿、意识模糊。家人吓坏了,急忙把他送往医院检查,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尿毒症!
“上有年近八旬的奶奶、年过半百的母亲,下有老婆孩子需要养活。这一个家,我就是顶梁柱。”冷静下来后,熊勇告诉自己:我不能垮!
2012年熊勇参加的是农村医保,尿毒症报销比例有限,每个月七八千元的透析费用很快就让这个家陷入了困境。
“我父亲生病时,把能借的亲戚借了个遍,我生病后,又借了个遍。”
借来的钱没能维持多久。为了给熊勇治病,他50多岁的母亲去餐馆刷盘子,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一分不少都寄给了熊勇。弟弟熊刚在饭馆炒菜,除了基本开支,每月4000多元按时打到熊勇卡上。
“不抽烟、不喝酒、不敢谈恋爱。”熊刚说,那时他刚好26岁,有女孩子对他表达爱意,他自己也有中意的人。考虑到谈恋爱要花销,自己家庭情况也具体,哥哥的病更是“无底洞”,他把所有情愫藏在心里,“无论如何,哥哥的病是第一位,一定要治。”
回想起最艰难的那几年,熊勇眼泛泪花。“一家人都围着自己转。”也正是亲人的付出,更加坚定了他“我不能垮”的信念。
坚持
一周透析三天,他的创业梦从未熄灭
原本熊勇需要一周透析三次,为了节约透析费用,有段时间他一周只透析两次甚至一次,身体严重吃不消。
“很累,有气无力,干不了活。”
2014年,政府为熊勇申请到了城镇医保,透析报销费用比例大大提高。从那以后,熊勇开始了每周三次的透析之路。
每周二四六,是他透析的时间,50公里以外的县城医院在他看来是另一个“家”。从一个“家”到另一“家”,并不是一趟轻松的旅程:他先从家中开着面包车,沿着盘山路到山下,再顺着公路直达县城,路上来回就要花3个小时。
“每次透析需要4小时,算上车程,一天就需要7个小时,透析完人很累,干不了活。”
2015年,熊勇的病情开始稳定,他和妻子合计着还是要有一份自己的产业,于是两口子又开始干起老行当:养牛。
每天都要割大量牛草,牛粪也需要天天清理,两口子起早贪黑,用熊勇的话来讲:“黑得像非洲人。”
熊勇身体虚弱,妻子个子娇小,养牛回本也慢……多方考虑后,2017年熊勇的妻子外出打工,熊勇在家里带3个小孩子。每天4点,熊勇就要起床,不透析的日子他便开着长安车拉货,每天能有100多元收入。
2018年底,熊勇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三建乡政府为他安排了公益岗位:扫马路。
“哪怕扫路我也要扫得比别人好。”熊勇说,需要透析的日子,他每天5点就要起床,先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再开车去县城透析。回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巡视马路,有不干净的地方,马上处理。
“我负责的路段,经常受到表扬。”熊勇说这话时,很自豪。
转机
一万只芦花鸡“点燃”他们的创业梦
考虑到养鸡回本快。2018年,熊勇用东拼西凑的钱买了100只三黄鸡鸡苗。但由于缺乏养殖经验,管理不善,结果这些鸡还未长大就全部死掉。
但他并不气馁,继续钻研学习养鸡技术,可多次试验,始终“差一口气”。
转机在2019年3月出现,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丰都三建乡夜力坪村工作队定点扶贫干部带他去万州考察了芦花鸡。
“口感好,有市场,价格也可观。”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熊勇从万州引进了1100只鸡苗。
首批芦花鸡获利2万余元,让熊勇信心大增:“我要扩大规模。”
熊勇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支持,相关负责人决定首期使用3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帮扶熊勇进行芦花鸡规模化养殖,并指派驻乡驻村干部跟踪做好定点帮扶工作。
有了30万帮扶资金,熊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弟弟熊刚。彼时,熊刚已在新疆一家餐厅当主厨,月薪9000元。
“规模养鸡哥哥一人肯定不行,这是哥哥的产业,我要支持他。”熊刚回到了老家,和哥哥一起创业。
原本计划的1万只鸡苗今年1月份到位,由于疫情,这批鸡苗3月份才开始陆续到位。
为了节约费用,兄弟俩自己在山上搭鸡棚。长时间焊接钢材,让兄弟俩的眼睛肿得像桃子一样,又大又红。
累,但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两兄弟都是乐呵呵的,成天吹着欢乐的口哨。在60亩土地上打起了4个养鸡场,他们没请一个帮手。
3月份,鸡苗到了,熊勇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弟弟的手:“熊刚,这是我们自己的产业,快熬出头了。”
希望
鸡快出栏了,弟弟的媳妇也有着落了
距鸡场200米左右是熊勇的家:两间平房和一间厨房,奶奶、母亲、两兄弟、妻子、三个小孩都住这里。
如今,这个家庭还多了一位新成员:熊刚的女朋友,家住丰都县城的高代敏。
“咕咕咕咕,咕咕咕咕……”每天5点过,这片山林里的鸡鸣声开启了这家人新的一天:母亲、熊刚以及高代敏在鸡场,开始给芦花鸡喂食。
舀起一瓢玉米粉,用力撒向四周,“飞舞”的玉米粉引得芦花鸡争相取食,有些鸡还飞上了树枝。这是熊刚最喜欢的放松方式,看着活奔乱跳的鸡,他心里觉得有奔头。
一万只鸡每天需要2千斤玉米,这都需要熊刚用肩扛进每一个鸡场。“一次运一袋,一袋最低80斤,要跑20多趟,下午还要用机器把2千斤玉米打成粉,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熊刚说,尿毒症患者不能劳累,哥哥主要负责芦花鸡的销售,他们便负责芦花鸡的养殖,一家人分工明确。
看着熊刚和鸡逗乐,一旁的高代敏捂住嘴巴笑出了声。
“我现在吃住都在这里,这是自己的产业,辛苦一点值得。”高代敏今年26岁,她告诉记者,她和熊刚是自由恋爱,父母也看上了熊刚有情有义、踏实勤劳,“现在穷一点没有关系,只要努力、上进,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听见女朋友这番话,一旁的熊刚咧着嘴笑出了鱼尾纹,“鸡就要出栏了,争取赚点钱,早日把你娶进门。”
未来
打造芦花鸡山庄,大厨弟弟做全鸡宴
如今,熊勇连同附近几户村民,注册成立了丰都县欣星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为该合作社法人代表,同时他还取得了芦花鸡的丰都县独家养殖代理权。此外,丰都“源小幺”麻辣鸡也和熊勇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公司特意为此新制作了包装,包装袋上专门注明“芦花麻辣鸡”。
销路不愁,收入稳定,除了透析,熊勇天天都在鸡场。鸡场旁边有两间房屋,一间用来放碎玉米的机器,另一间用来住宿。住宿的房间里有四个鸡场的监控、一台电脑、一张木床,“每天都有人在这里值守,空了就要绕着鸡场走一走,观察芦花鸡的生长情况。”
熊勇告诉记者,出栏的芦花鸡都在3.5斤到4斤左右,按只卖。活鸡100元/只,清洗干净的鸡138/只,销售火爆,目前养鸡场只剩8000只左右还没预订。
这些芦花鸡究竟能给熊勇带来多大收益?
熊勇算了算:目前家里还欠外债13万,还有18万元贷款没有还,20万鸡苗还欠着,工人工资还有近4万没有发,玉米费用还有30万欠着,但这一批鸡全部出栏他所有的债务就能还清,还能剩下几万元。
“好好养鸡,把债还清了就要给家里建个像样的房子,让家人住得开心。”谈到未来打算,熊勇告诉记者,等状况慢慢好转,再办个以生态养鸡为主题的农家乐,弟弟掌勺做大厨,让游客吃到正宗的松林散养土鸡。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记者手记
▲
活着就要努力拼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熊勇的微信名叫“活着就要努力拼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微信名的涵义:
他的左手臂因长时间透析,血管突出明显,看上去像“串珠”一样。透析每次7个小时,每周21个小时,8年来,7000多个小时,他一直与命运对抗;
创业路上,一次次失败却从不轻言放弃。“人总得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这看似自嘲的话,却凸显了内心的强大;
正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他,正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当地百姓一起脱贫致富。
在这里,打一个“小广告”:从28号下午4点直播开始到30日中午12点,熊勇的芦花鸡线上线下累计售出(含预订)芦花鸡1091只、销售额超10万元。相关订单完成后,芦花鸡剩余存栏量约6700只。有需要的朋友可搜索抖音号“源味丰都源小幺麻辣鸡”、微信微商城“三建土特产”下单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