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遍身罗绮者,亦是养蚕人——云南偏远边疆村寨奔小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遍身罗绮者,亦是养蚕人——云南偏远边疆村寨奔小康

来源:新华网2020-09-05

新华社昆明9月5日电 题:遍身罗绮者,亦是养蚕人——云南偏远边疆村寨奔小康

新华社记者字强、胡超

中缅边境,万亩绿油油的桑树向阳生长,郁郁葱葱。

49岁的景颇族汉子董跑约在桑田里忙碌着,他要把鲜嫩的桑叶及时收割下来,喂养蚕棚里的幼蚕。他种了大半辈子甘蔗、水稻,经历了吃不饱、穿不暖、住茅草房的苦日子,近三年种桑养蚕后,不仅收入翻番、吃穿不愁,还盖了新房、买了轿车。

董跑约所在的云南省陇川县陇把镇曼崩村是一个景颇族村落,有农户52户2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69人。

新中国成立前,董跑约的先辈们困居深山丛林中,以狩猎、刀耕火种为生,直到20世纪末才陆续搬到如今的曼崩村。

董跑约告诉记者,搬出大山后,村民们在茅草房里熬了很长一段时期,直到2006年,在国家政策帮扶下,村民们才盖起土木结构的瓦房。2014年国家启动精准扶贫工程,村民们又陆续新建了砖房,实现“安居梦”。

“最大的改变还是产业。”董跑约说,种水稻、玉米勉强够吃,赚不来钱。近年来,政府鼓励村民种桑养蚕,大家的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据陇把镇党委书记董桥相介绍,2017年以来,在上海市青浦区对口帮扶下,曼崩村陆续种植了500余亩桑树,连年大丰收,村民们迈入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曼崩村气候温和,田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种桑养蚕。“一开始并非所有村民都敢养蚕,大家怕白费工夫。”董桥相说,为了让群众吃下“定心丸”,激发大家的积极性,陇把镇党委政府派出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手把手教会村民种桑养蚕。

董跑约告诉记者,种桑养蚕第一年每亩桑叶可养殖一张蚕种,平均一张蚕种产茧45公斤,以最低价格每公斤36.8元计算,一张蚕种平均收入1656元;第二年起每亩可养殖两张蚕种,亩均收入3300元左右。今年他家种了16亩桑树,预计收入超过5万元。

曼崩村家家户户参与到了种桑养蚕行列中。2019年底,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826元,成功脱贫出列。

机器轰鸣,银丝穿梭……在距离曼崩村不远的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忙着拉丝引线,流水作业。仓库里,蚕丝被、蚕沙枕、丝绸套件等产品琳琅满目。

景颇族妇女杨对玲每天在车间工作8小时,每月领工资3400元,加上每年3000元的土地租金,家里过上了幸福生活。“车间建在村寨边,上班就在家门口。”杨对玲说。

“目前,公司正全力规划发展‘蚕茧-缫丝-织绸-印染-丝织品’产业链,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夯实产业根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公司董事长郑山洪说。

蚕桑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还在持续。董桥相说,种桑养蚕后,群众每年须劳作8个月,且须精心照料,讲究卫生,这促使群众更加勤奋劳作,激发了群众求发展、勤劳动的内生动力。

曼崩村“破茧成蝶”只是一个缩影。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陇川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将其打造成为推动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县种桑面积达5.1万亩,种桑农户5000余户,蚕桑产业总产值近5000万元。

往事越千年。宋诗《蚕妇》有云:“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如今,董跑约家用上了蚕丝被、蚕沙枕等蚕丝制品,“遍身罗绮”已不是奢想。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遍身罗绮者,亦是养蚕人——云南偏远边疆村寨奔小康

2020-09-05 21:49:01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昆明9月5日电 题:遍身罗绮者,亦是养蚕人——云南偏远边疆村寨奔小康

新华社记者字强、胡超

中缅边境,万亩绿油油的桑树向阳生长,郁郁葱葱。

49岁的景颇族汉子董跑约在桑田里忙碌着,他要把鲜嫩的桑叶及时收割下来,喂养蚕棚里的幼蚕。他种了大半辈子甘蔗、水稻,经历了吃不饱、穿不暖、住茅草房的苦日子,近三年种桑养蚕后,不仅收入翻番、吃穿不愁,还盖了新房、买了轿车。

董跑约所在的云南省陇川县陇把镇曼崩村是一个景颇族村落,有农户52户2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69人。

新中国成立前,董跑约的先辈们困居深山丛林中,以狩猎、刀耕火种为生,直到20世纪末才陆续搬到如今的曼崩村。

董跑约告诉记者,搬出大山后,村民们在茅草房里熬了很长一段时期,直到2006年,在国家政策帮扶下,村民们才盖起土木结构的瓦房。2014年国家启动精准扶贫工程,村民们又陆续新建了砖房,实现“安居梦”。

“最大的改变还是产业。”董跑约说,种水稻、玉米勉强够吃,赚不来钱。近年来,政府鼓励村民种桑养蚕,大家的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据陇把镇党委书记董桥相介绍,2017年以来,在上海市青浦区对口帮扶下,曼崩村陆续种植了500余亩桑树,连年大丰收,村民们迈入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曼崩村气候温和,田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种桑养蚕。“一开始并非所有村民都敢养蚕,大家怕白费工夫。”董桥相说,为了让群众吃下“定心丸”,激发大家的积极性,陇把镇党委政府派出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手把手教会村民种桑养蚕。

董跑约告诉记者,种桑养蚕第一年每亩桑叶可养殖一张蚕种,平均一张蚕种产茧45公斤,以最低价格每公斤36.8元计算,一张蚕种平均收入1656元;第二年起每亩可养殖两张蚕种,亩均收入3300元左右。今年他家种了16亩桑树,预计收入超过5万元。

曼崩村家家户户参与到了种桑养蚕行列中。2019年底,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826元,成功脱贫出列。

机器轰鸣,银丝穿梭……在距离曼崩村不远的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忙着拉丝引线,流水作业。仓库里,蚕丝被、蚕沙枕、丝绸套件等产品琳琅满目。

景颇族妇女杨对玲每天在车间工作8小时,每月领工资3400元,加上每年3000元的土地租金,家里过上了幸福生活。“车间建在村寨边,上班就在家门口。”杨对玲说。

“目前,公司正全力规划发展‘蚕茧-缫丝-织绸-印染-丝织品’产业链,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夯实产业根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公司董事长郑山洪说。

蚕桑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还在持续。董桥相说,种桑养蚕后,群众每年须劳作8个月,且须精心照料,讲究卫生,这促使群众更加勤奋劳作,激发了群众求发展、勤劳动的内生动力。

曼崩村“破茧成蝶”只是一个缩影。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陇川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将其打造成为推动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县种桑面积达5.1万亩,种桑农户5000余户,蚕桑产业总产值近5000万元。

往事越千年。宋诗《蚕妇》有云:“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如今,董跑约家用上了蚕丝被、蚕沙枕等蚕丝制品,“遍身罗绮”已不是奢想。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邵煜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