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云岭大地上的美丽生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云岭大地上的美丽生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9-07

“云南只有一个景区,名字就叫云南。”这是云南近年来打造全域旅游的口号。云南不仅有众多的知名景区,而且处处皆景,四季如春,森林密布,江河纵横,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近年来,云南26个世居民族积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生态脱贫、村庄秀美、产业发展、旅游兴旺,共同迈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美丽村寨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佤族群众称之为“幸福的地方”。佤、白、傣、彝、景颇、汉6个民族在这里世代聚居,亲如一家,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早已全部脱贫。今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走进司莫拉村,这个传统村落的美丽迎面而来。村旁是高大幽深的大榕树林,村后是茂密的绿色茶园,村前是一片万寿菊的海洋。

今年6月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农科专家们长期蹲点司莫拉村,帮助村民打造350亩生态有机茶园,科学种植230亩万寿菊,利用村寨周边密布的胭脂果树,开发出胭脂果酱、果酒等旅游产品。“我们帮助村民打造农旅融合农业观光区,把司莫拉村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跃斌说。  

像司莫拉佤族村这样的美丽村寨,在云南到处都有。

腾冲市五合乡联盟村帕连傣族村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村落,寨子前后竹影婆娑,景色优美,村中火山块石铺筑的巷道、土墙、青砖的院落古朴自然。去年,腾冲“艺术改变乡村”计划来到傣族古寨,几位艺术家到村里帮助村民们建成艺术小巷、美术馆、奇石馆、织锦传习馆和四季果园,傣族的民歌、舞蹈、织锦、特色美食和现代艺术灯光、壁画等交相辉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帕连村成了艺术村,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去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收入55万元。

有600多年历史的玉溪市大营街,有“云南第一村”的美誉。早在1985年,大营街就开始住房改造,村中环境优美,村民和谐相处。“大营街的富裕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197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当时的大营街基建队向银行贷了5万元,承包了有60人的基建队,走上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大营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颜伟表示,大营街乡镇企业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工业的发展更让大营街人走上了小康之路。

美丽湖泊

红土高原上,九大湖泊犹如九大珍珠熠熠生辉,在滋养广袤大地、养育一代代云南儿女的同时,还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在云南大理,从空中鸟瞰洱海,洱海宛如一轮皎洁的月牙,起伏的波光在明媚的阳光下闪耀。这样的美景让无数游人驻足观赏。可是,十几年前,日益繁复的人类活动使洱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清澈的湖水一度受到巨大的冲击。

“当时洱海的水质特别好,在水中都可以看到小鱼来回游动。”大理双廊古镇当地白族居民张联荟回忆,不知不觉间,洱海的水质逐渐变差了。她第一次觉得洱海受污染严重是在1996年,当年洱海首次全湖性暴发蓝藻,湖水由碧蓝色变成了绿色,水质急剧下降。

面对洱海保护治理日益严峻的形势,2016年11月,大理全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减量等“七大行动”,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高原湖泊治理是一项世界级难题,洱海水质变差只用了十多年,而治理却要花去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大理市常务副市长杨矗表示,预计今年年底,大理将完成全线总长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建设。生态廊道的建成,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还大理一方青山绿水。数据显示,2019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洱海水透明度比往年同期提升了0.3米。按张联荟的话说,“洱海正在恢复成记忆中最美的模样”。

九湖清,云南兴。为了让每个水源都能恢复到最美丽、最清澈的模样,如今云南的滇池、洱海、抚仙湖等9个30平方公里以上的高原湖泊都有了量身定做的保护条例,依法治湖,坚持不懈。“九湖流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山水、湿地、林田等都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态成员,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组成了有机的生态整体系统。”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表示,保护湖泊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只有还它们一湖清水,才能更好地留住美好生活。

美丽产业

火山热海,一直是腾冲闻名遐迩的景观。近年来,腾冲花海声名鹊起,花海不仅使腾冲乡村更美丽,而且成为推动许多乡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产业。

位于腾冲市北部的界头镇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因拥有春季15万亩油菜,已举办6届高黎贡花海旅游节,累计吸引游客超过250万人次。然而油菜花期只有一个多月,为破解旅游周期短、季节性明显的困境,2018年界头镇引进万寿菊,今年夏秋种植25000亩,实现了花开四季,花海界头,为村民增加了一个致富新产业。

为打造户外运动小镇,去年一条42公里的马拉松赛道在界头花海之中建成,成为全国唯一一条全程建在乡村的马拉松赛道,并成功举办首届腾冲美丽乡村花海马拉松。

记者在大理州漾濞县的苍山西镇,采访了另一个文旅兴业的村庄,它就是有个核桃古树成林的光明村。光明村里百年以上古核桃树有6000余株,为改变核桃产业“小散弱”的状况,光明村党总支与企业合作,对村内核桃进行统一管护运营,挂牌保护600株,对2.5万亩核桃进行有机认证,核桃产值得到大幅提升。光明农庄等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近200户社员,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核桃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真正让核桃树变成了“摇钱树”。

村里还成立了电商服务培训中心,为农户提供政务、服务、旅游、技术等各类信息,帮助解决群众销售、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困难问题。2018年以来,光明村的电商销售额达400多万元,真正做到“家家有网络、户户会电商”,让“土货”变“金货”。

类似界头镇、光明村这样富了村寨、美了家乡的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成为云岭大地各族群众奔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孙明泉 訾谦 光明网记者 张雯)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7日 01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云岭大地上的美丽生活

2020-09-07 11:09:51 来源:

“云南只有一个景区,名字就叫云南。”这是云南近年来打造全域旅游的口号。云南不仅有众多的知名景区,而且处处皆景,四季如春,森林密布,江河纵横,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近年来,云南26个世居民族积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生态脱贫、村庄秀美、产业发展、旅游兴旺,共同迈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美丽村寨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佤族群众称之为“幸福的地方”。佤、白、傣、彝、景颇、汉6个民族在这里世代聚居,亲如一家,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早已全部脱贫。今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走进司莫拉村,这个传统村落的美丽迎面而来。村旁是高大幽深的大榕树林,村后是茂密的绿色茶园,村前是一片万寿菊的海洋。

今年6月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农科专家们长期蹲点司莫拉村,帮助村民打造350亩生态有机茶园,科学种植230亩万寿菊,利用村寨周边密布的胭脂果树,开发出胭脂果酱、果酒等旅游产品。“我们帮助村民打造农旅融合农业观光区,把司莫拉村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跃斌说。  

像司莫拉佤族村这样的美丽村寨,在云南到处都有。

腾冲市五合乡联盟村帕连傣族村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村落,寨子前后竹影婆娑,景色优美,村中火山块石铺筑的巷道、土墙、青砖的院落古朴自然。去年,腾冲“艺术改变乡村”计划来到傣族古寨,几位艺术家到村里帮助村民们建成艺术小巷、美术馆、奇石馆、织锦传习馆和四季果园,傣族的民歌、舞蹈、织锦、特色美食和现代艺术灯光、壁画等交相辉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帕连村成了艺术村,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去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收入55万元。

有600多年历史的玉溪市大营街,有“云南第一村”的美誉。早在1985年,大营街就开始住房改造,村中环境优美,村民和谐相处。“大营街的富裕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197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当时的大营街基建队向银行贷了5万元,承包了有60人的基建队,走上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大营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颜伟表示,大营街乡镇企业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工业的发展更让大营街人走上了小康之路。

美丽湖泊

红土高原上,九大湖泊犹如九大珍珠熠熠生辉,在滋养广袤大地、养育一代代云南儿女的同时,还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在云南大理,从空中鸟瞰洱海,洱海宛如一轮皎洁的月牙,起伏的波光在明媚的阳光下闪耀。这样的美景让无数游人驻足观赏。可是,十几年前,日益繁复的人类活动使洱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清澈的湖水一度受到巨大的冲击。

“当时洱海的水质特别好,在水中都可以看到小鱼来回游动。”大理双廊古镇当地白族居民张联荟回忆,不知不觉间,洱海的水质逐渐变差了。她第一次觉得洱海受污染严重是在1996年,当年洱海首次全湖性暴发蓝藻,湖水由碧蓝色变成了绿色,水质急剧下降。

面对洱海保护治理日益严峻的形势,2016年11月,大理全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减量等“七大行动”,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高原湖泊治理是一项世界级难题,洱海水质变差只用了十多年,而治理却要花去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大理市常务副市长杨矗表示,预计今年年底,大理将完成全线总长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建设。生态廊道的建成,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还大理一方青山绿水。数据显示,2019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洱海水透明度比往年同期提升了0.3米。按张联荟的话说,“洱海正在恢复成记忆中最美的模样”。

九湖清,云南兴。为了让每个水源都能恢复到最美丽、最清澈的模样,如今云南的滇池、洱海、抚仙湖等9个30平方公里以上的高原湖泊都有了量身定做的保护条例,依法治湖,坚持不懈。“九湖流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山水、湿地、林田等都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态成员,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组成了有机的生态整体系统。”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表示,保护湖泊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只有还它们一湖清水,才能更好地留住美好生活。

美丽产业

火山热海,一直是腾冲闻名遐迩的景观。近年来,腾冲花海声名鹊起,花海不仅使腾冲乡村更美丽,而且成为推动许多乡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产业。

位于腾冲市北部的界头镇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因拥有春季15万亩油菜,已举办6届高黎贡花海旅游节,累计吸引游客超过250万人次。然而油菜花期只有一个多月,为破解旅游周期短、季节性明显的困境,2018年界头镇引进万寿菊,今年夏秋种植25000亩,实现了花开四季,花海界头,为村民增加了一个致富新产业。

为打造户外运动小镇,去年一条42公里的马拉松赛道在界头花海之中建成,成为全国唯一一条全程建在乡村的马拉松赛道,并成功举办首届腾冲美丽乡村花海马拉松。

记者在大理州漾濞县的苍山西镇,采访了另一个文旅兴业的村庄,它就是有个核桃古树成林的光明村。光明村里百年以上古核桃树有6000余株,为改变核桃产业“小散弱”的状况,光明村党总支与企业合作,对村内核桃进行统一管护运营,挂牌保护600株,对2.5万亩核桃进行有机认证,核桃产值得到大幅提升。光明农庄等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近200户社员,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核桃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真正让核桃树变成了“摇钱树”。

村里还成立了电商服务培训中心,为农户提供政务、服务、旅游、技术等各类信息,帮助解决群众销售、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困难问题。2018年以来,光明村的电商销售额达400多万元,真正做到“家家有网络、户户会电商”,让“土货”变“金货”。

类似界头镇、光明村这样富了村寨、美了家乡的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成为云岭大地各族群众奔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孙明泉 訾谦 光明网记者 张雯)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7日 01版)

[责任编辑: 李辉]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