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今年教师节,读懂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希望的时代内涵

第一观察|今年教师节,读懂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希望的时代内涵

来源:新华社2020-09-11

第36个教师节到来。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每逢教师节都会以各种形式表达关怀提出期望。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又送来祝福和嘱托。从总书记提出的殷殷希望中,可以读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深意。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教育教学如何开展

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开展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是广大教师为抗击疫情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这个特殊背景下的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教师点赞,并提出“要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全面复学、正常复学、安全复学”。

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道不可懈怠、不容失分的“必答题”。

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陆续开学,近3亿师生回到校园。一方面要科学精准做好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采取最严格、最细致、最全面的措施,确保师生健康安全、确保校园一方净土;另一方面,还要科学调整优化教学计划,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改进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构建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

2020年9月7日,北京市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学生返校开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分批、错峰开学。新华社发(侯继庆 摄)

“确保全面复学、正常复学、安全复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是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目标要求。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万千乡村孩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他着重强调的要求。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补齐贫困地区教育短板的重点在投入,核心在教师。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是夯实兴国强国教育之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贫困山区的教育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依然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破解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的虎踞镇茶干小学,乡村教师董朱文(右二)在批改语文作业(2020年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用好“三尺讲台”这个扶贫战场,教给孩子们脱贫致富的本领,启发他们努力拼搏,传授他们文化知识,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这是精准脱贫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次提出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重大颠覆性技术出现,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对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新要求。

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的要求。

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广大教师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在储备学识上发奋图强,在教育教学上与时俱进,在课题研究上攻坚破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尊师重教既是道德风尚更是固本之举

对于尊师重教,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教师职业的尊敬。

这是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在“十四五”即将开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提尊师重教,蕴含深意。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愈发迫切;作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广大教师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尊师重教应当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应当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

2020年9月9日,在福州市乌山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老师,让我抱抱您》主题班会上拥抱老师。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希冀关怀,就更能读懂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读懂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张晓松

主笔:胡浩、黄玥

视觉/编辑:唐兴、李恒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第一观察|今年教师节,读懂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希望的时代内涵

2020-09-11 09:47:46 来源:

第36个教师节到来。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每逢教师节都会以各种形式表达关怀提出期望。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又送来祝福和嘱托。从总书记提出的殷殷希望中,可以读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深意。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教育教学如何开展

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开展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是广大教师为抗击疫情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这个特殊背景下的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教师点赞,并提出“要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全面复学、正常复学、安全复学”。

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道不可懈怠、不容失分的“必答题”。

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陆续开学,近3亿师生回到校园。一方面要科学精准做好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采取最严格、最细致、最全面的措施,确保师生健康安全、确保校园一方净土;另一方面,还要科学调整优化教学计划,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改进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构建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

2020年9月7日,北京市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学生返校开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分批、错峰开学。新华社发(侯继庆 摄)

“确保全面复学、正常复学、安全复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是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目标要求。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万千乡村孩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他着重强调的要求。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补齐贫困地区教育短板的重点在投入,核心在教师。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是夯实兴国强国教育之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贫困山区的教育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依然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破解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的虎踞镇茶干小学,乡村教师董朱文(右二)在批改语文作业(2020年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用好“三尺讲台”这个扶贫战场,教给孩子们脱贫致富的本领,启发他们努力拼搏,传授他们文化知识,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这是精准脱贫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次提出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重大颠覆性技术出现,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对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新要求。

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的要求。

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广大教师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在储备学识上发奋图强,在教育教学上与时俱进,在课题研究上攻坚破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尊师重教既是道德风尚更是固本之举

对于尊师重教,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教师职业的尊敬。

这是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在“十四五”即将开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提尊师重教,蕴含深意。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愈发迫切;作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广大教师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尊师重教应当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应当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

2020年9月9日,在福州市乌山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老师,让我抱抱您》主题班会上拥抱老师。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希冀关怀,就更能读懂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读懂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张晓松

主笔:胡浩、黄玥

视觉/编辑:唐兴、李恒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 邓旻璐]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