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都安:敢叫“石山”换新颜
“经过3年多艰苦奋战,都安累计脱贫82个村13.2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64%下降到13.19%,2020年还要脱贫65个村4733户17509人。”广西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

广西都安:敢叫“石山”换新颜

“经过3年多艰苦奋战,都安累计脱贫82个村13.2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64%下降到13.19%,2020年还要脱贫65个村4733户17509人。”广西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

都安县今年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广西最多。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三保障”水平低,产业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低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兜底任务重、防止返贫任务重等情况在都安依然突出。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对于都安来说,要啃下的不仅是“硬骨头”,更要击碎这块坚硬的贫困“顽石”。

“贷牛还牛”兴产业

在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贫困户缺少产业支撑和致富技术是制约都安瑶族自治县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为彻底扭转贫困户无产业无技术的现状,都安本着“送钱送物不如送一门致富技术”的扶贫理念,政府、企业、保险、农户协同推进,形成“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扶贫发展模式,做强做大都安“瑶山牛”和都安山羊品牌。

在都安地苏镇镇兴村,村民陆飞琴正将手里的饲料一把把投入牛栏前的食槽。今年她家养了22头牛,年初卖掉6头挣了3万元,日子比之前好过很多。

2017年以前,陆飞琴家里有一个生病的孩子,主要收入靠丈夫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要发展产业,贫困户没有本钱怎么行?帮扶干部告诉她,都安县推出“贷牛还牛”政策,利用贫困户5万元小额信贷每年所享有的4000元收益金帮贫困户购买1头牛犊饲养,卖牛再贷,滚动发展。

依靠小额信贷,不用花钱就能把牛犊牵回家。这样的好事让陆飞琴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她马上向帮扶干部报了名。得益于该模式,2017年,陆飞琴家养了3头牛,卖出后收入23500元,加上丈夫打工的收入,一家人当年就脱贫了。“不用什么本钱就能领一头牛回来养,养好了不愁卖,玉米饲料是我租地种的,种粮改种饲料政府还有奖补呢!”陆飞琴指着家门口的玉米地说。

近年来,当地引进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作为“贷牛还牛”扶贫产业龙头企业。嘉豪公司投入3亿元,建立广西都安百旺养牛科研繁育基地和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打造广西首个万头良种牛养殖繁育基地。

光是养牛还不够,为了给“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提供持续发展保障,嘉豪公司继续投入2亿元,建设广西都安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实现了“贷牛还牛”扶贫产业“供、储、展、运、销、配”全链条追溯和电子结算。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都安养殖的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环节实现无缝衔接。“2017年至2020年,公司预计为贫困户发放牛犊5万头以上,贫困户饲养肉牛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至8000元,养殖科研基地和冷链物流中心带动贫困户就业1500多人,贫困户年收入达2.4万元以上。”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韦干流说。

截至目前,都安已发放25799头牛犊,覆盖22764户贫困户,全县有肉牛近15万头,建立起“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舍、户有牛羊”的发展格局,形成了“贷牛还牛”闭环产业链。该模式还得到粤桂扶贫协作资金的大力支持,2018年以来,深圳市共安排498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贷牛还牛”产业发展,先后组织10多家大型餐饮配送公司、连锁超市到都安考察、洽谈,帮助都安品牌“瑶山牛”开拓深圳市场。

综合施策促脱贫

距离都安县城70公里,有一个居住着1500多人的小山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达92%。那就是下坳镇高王村,目前仍有27.12%的人口未脱贫。

为什么高王村这么穷?缺水、少地、不通路!吃水全靠天,住的是茅草房,全村人均耕地面积约0.46亩。由于没有通屯道路,从村部走到各个队(屯)最少要3小时。

该怎样“开山劈石”,搬走阻碍群众发展的“大山”?都安县深入实施道路、饮水、住房、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高王村完成新建屯级道路13条15.6公里,扩建屯级道路8条10.33公里,硬化道路13条19.35公里,实现了屯屯都通水泥路。

在高王村龙腊屯,记者遇到村民蒙炳周:“以前没修好路时,我根本出不了门。”2007年,他在上山砍柴时不慎摔倒致残。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蒙炳周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人都纳入了低保。2018年,他家还得到了4.45万元危房改造补贴,盖起了120平方米的新房。有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作为生活保障,帮扶干部又引导他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安排他的妻子蓝福艳做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都能领到1300元工资。今年,蒙炳周一家预计人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很快就能脱贫摘帽。

“以前喝水都靠天,不下雨只能走2小时的山路去打水,现在政府不仅帮我家盖了新房,还修了水柜,日子好过多了。”蓝福艳说,如今村里路也通了,她把3个孩子都送出大山去上学,夫妻俩坚信,有了知识,就不会再贫困了。

2016年以来,高王村完成68户危房改造,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个、家庭水柜64个,宽带网络通到村部,移动信号覆盖17个村民小组,一直以来困扰村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得到解决。

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来了“石山”的大变样,4个特色产业在高王村兴起:养牛、养羊、核桃和茶辣种植。“贷牛还牛”产业稳步推进。截至目前,高王村已经发放142头牛犊、524只种羊,共覆盖218户贫困户;核桃种植面积1324亩,茶辣种植面积165亩。

通过补齐短板和发展产业,2016年以来,高王村已有169户1045人脱贫。截至2019年底,村里还有50户346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7.12%。今年,该村继续抓好扶贫特色产业,加大搬迁后续扶持,强化社保兜底等举措,争取到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搬出“石山”谋发展

与蒙炳周不同,在下坳镇一些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村屯,群众选择了搬出大山,住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红星社区。

从龙麻村搬迁出来的贫困户罗荣坤,一家9口人在2017年分别住进了90平方米和70平方米的新房。“从村里搬出来的生活变得太好了!小区环境好,基础设施齐全,送孩子上学也很方便。”罗荣坤说,以前要走近3小时的山路送两个孩子去上学,搬出来以后小儿子就在小区旁的幼儿园就读,走路只要5分钟。

截至目前,都安县易地扶贫搬迁467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81人,是广西搬迁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县。截至2019年12月底,该县20个安置点11110套(栋)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81人全部搬迁入住。

在都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全面转向后续扶持阶段。如何做好搬迁文章的“后半篇”?记者在都安八仙易地扶贫搬迁新区找到了答案。这是都安县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安置点,目前已搬迁入住18个乡镇4968户20360人。

记者了解到,该新区2016年9月开工建设,同步配套了交通、水电、通信、教育、银行、卫生医疗、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这么大规模的安置区,如何让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都安县打出了一张“东西协作牌”,借助粤桂扶贫协作平台多渠道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一是输送一批劳动力到广东务工,二是安排一批劳动力在新区配套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上岗就业,三是通过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就业,多渠道实现群众搬出“石山”谋发展的目标。

在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一期工程的厂房里,搬迁户蓝天辉正在广西都安乐宜电子玩具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组装玩具配件,戴着口罩也难掩他的笑意:“搬出后的日子非常幸福!”从拉烈镇搬出来的蓝天辉,不仅住上了新房,还能就近工作,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对于患有腿部残疾的蓝天辉来说,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搬迁户兰海程在产业园区广西都安祥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搬出大山后的第一份工作。该公司聘用的260多名员工中,从贫困村搬迁到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的有115名。“来这里打工每月收入3500元至4000元,比原来的收入提高了很多。”兰海程说。

都安县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是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项目,主要安排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5000户搬迁群众就业。第一期可安排2500人就业。今年9月份,第二期可安排约2000人就业,园区满产后可带动4000至6000人就业,让贫困户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

为了让搬出“石山”的群众得以发展,都安把“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在全县每个安置点预留5亩至10亩的产业用地,创建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全县建设了12个“扶贫车间”正投产招工,吸纳入厂就业搬迁贫困劳动力1494人。(经济日报记者 童政 周骁骏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朱柳蓉)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广西都安:敢叫“石山”换新颜

2020-09-14 12:35:02 来源: 0 条评论

“经过3年多艰苦奋战,都安累计脱贫82个村13.2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64%下降到13.19%,2020年还要脱贫65个村4733户17509人。”广西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

都安县今年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广西最多。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三保障”水平低,产业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低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兜底任务重、防止返贫任务重等情况在都安依然突出。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对于都安来说,要啃下的不仅是“硬骨头”,更要击碎这块坚硬的贫困“顽石”。

“贷牛还牛”兴产业

在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贫困户缺少产业支撑和致富技术是制约都安瑶族自治县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为彻底扭转贫困户无产业无技术的现状,都安本着“送钱送物不如送一门致富技术”的扶贫理念,政府、企业、保险、农户协同推进,形成“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扶贫发展模式,做强做大都安“瑶山牛”和都安山羊品牌。

在都安地苏镇镇兴村,村民陆飞琴正将手里的饲料一把把投入牛栏前的食槽。今年她家养了22头牛,年初卖掉6头挣了3万元,日子比之前好过很多。

2017年以前,陆飞琴家里有一个生病的孩子,主要收入靠丈夫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要发展产业,贫困户没有本钱怎么行?帮扶干部告诉她,都安县推出“贷牛还牛”政策,利用贫困户5万元小额信贷每年所享有的4000元收益金帮贫困户购买1头牛犊饲养,卖牛再贷,滚动发展。

依靠小额信贷,不用花钱就能把牛犊牵回家。这样的好事让陆飞琴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她马上向帮扶干部报了名。得益于该模式,2017年,陆飞琴家养了3头牛,卖出后收入23500元,加上丈夫打工的收入,一家人当年就脱贫了。“不用什么本钱就能领一头牛回来养,养好了不愁卖,玉米饲料是我租地种的,种粮改种饲料政府还有奖补呢!”陆飞琴指着家门口的玉米地说。

近年来,当地引进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作为“贷牛还牛”扶贫产业龙头企业。嘉豪公司投入3亿元,建立广西都安百旺养牛科研繁育基地和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打造广西首个万头良种牛养殖繁育基地。

光是养牛还不够,为了给“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提供持续发展保障,嘉豪公司继续投入2亿元,建设广西都安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实现了“贷牛还牛”扶贫产业“供、储、展、运、销、配”全链条追溯和电子结算。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都安养殖的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环节实现无缝衔接。“2017年至2020年,公司预计为贫困户发放牛犊5万头以上,贫困户饲养肉牛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至8000元,养殖科研基地和冷链物流中心带动贫困户就业1500多人,贫困户年收入达2.4万元以上。”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韦干流说。

截至目前,都安已发放25799头牛犊,覆盖22764户贫困户,全县有肉牛近15万头,建立起“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舍、户有牛羊”的发展格局,形成了“贷牛还牛”闭环产业链。该模式还得到粤桂扶贫协作资金的大力支持,2018年以来,深圳市共安排498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贷牛还牛”产业发展,先后组织10多家大型餐饮配送公司、连锁超市到都安考察、洽谈,帮助都安品牌“瑶山牛”开拓深圳市场。

综合施策促脱贫

距离都安县城70公里,有一个居住着1500多人的小山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达92%。那就是下坳镇高王村,目前仍有27.12%的人口未脱贫。

为什么高王村这么穷?缺水、少地、不通路!吃水全靠天,住的是茅草房,全村人均耕地面积约0.46亩。由于没有通屯道路,从村部走到各个队(屯)最少要3小时。

该怎样“开山劈石”,搬走阻碍群众发展的“大山”?都安县深入实施道路、饮水、住房、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高王村完成新建屯级道路13条15.6公里,扩建屯级道路8条10.33公里,硬化道路13条19.35公里,实现了屯屯都通水泥路。

在高王村龙腊屯,记者遇到村民蒙炳周:“以前没修好路时,我根本出不了门。”2007年,他在上山砍柴时不慎摔倒致残。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蒙炳周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人都纳入了低保。2018年,他家还得到了4.45万元危房改造补贴,盖起了120平方米的新房。有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作为生活保障,帮扶干部又引导他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安排他的妻子蓝福艳做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都能领到1300元工资。今年,蒙炳周一家预计人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很快就能脱贫摘帽。

“以前喝水都靠天,不下雨只能走2小时的山路去打水,现在政府不仅帮我家盖了新房,还修了水柜,日子好过多了。”蓝福艳说,如今村里路也通了,她把3个孩子都送出大山去上学,夫妻俩坚信,有了知识,就不会再贫困了。

2016年以来,高王村完成68户危房改造,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个、家庭水柜64个,宽带网络通到村部,移动信号覆盖17个村民小组,一直以来困扰村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得到解决。

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来了“石山”的大变样,4个特色产业在高王村兴起:养牛、养羊、核桃和茶辣种植。“贷牛还牛”产业稳步推进。截至目前,高王村已经发放142头牛犊、524只种羊,共覆盖218户贫困户;核桃种植面积1324亩,茶辣种植面积165亩。

通过补齐短板和发展产业,2016年以来,高王村已有169户1045人脱贫。截至2019年底,村里还有50户346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7.12%。今年,该村继续抓好扶贫特色产业,加大搬迁后续扶持,强化社保兜底等举措,争取到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搬出“石山”谋发展

与蒙炳周不同,在下坳镇一些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村屯,群众选择了搬出大山,住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红星社区。

从龙麻村搬迁出来的贫困户罗荣坤,一家9口人在2017年分别住进了90平方米和70平方米的新房。“从村里搬出来的生活变得太好了!小区环境好,基础设施齐全,送孩子上学也很方便。”罗荣坤说,以前要走近3小时的山路送两个孩子去上学,搬出来以后小儿子就在小区旁的幼儿园就读,走路只要5分钟。

截至目前,都安县易地扶贫搬迁467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81人,是广西搬迁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县。截至2019年12月底,该县20个安置点11110套(栋)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81人全部搬迁入住。

在都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全面转向后续扶持阶段。如何做好搬迁文章的“后半篇”?记者在都安八仙易地扶贫搬迁新区找到了答案。这是都安县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安置点,目前已搬迁入住18个乡镇4968户20360人。

记者了解到,该新区2016年9月开工建设,同步配套了交通、水电、通信、教育、银行、卫生医疗、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这么大规模的安置区,如何让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都安县打出了一张“东西协作牌”,借助粤桂扶贫协作平台多渠道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一是输送一批劳动力到广东务工,二是安排一批劳动力在新区配套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上岗就业,三是通过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就业,多渠道实现群众搬出“石山”谋发展的目标。

在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一期工程的厂房里,搬迁户蓝天辉正在广西都安乐宜电子玩具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组装玩具配件,戴着口罩也难掩他的笑意:“搬出后的日子非常幸福!”从拉烈镇搬出来的蓝天辉,不仅住上了新房,还能就近工作,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对于患有腿部残疾的蓝天辉来说,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搬迁户兰海程在产业园区广西都安祥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搬出大山后的第一份工作。该公司聘用的260多名员工中,从贫困村搬迁到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的有115名。“来这里打工每月收入3500元至4000元,比原来的收入提高了很多。”兰海程说。

都安县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是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项目,主要安排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5000户搬迁群众就业。第一期可安排2500人就业。今年9月份,第二期可安排约2000人就业,园区满产后可带动4000至6000人就业,让贫困户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

为了让搬出“石山”的群众得以发展,都安把“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在全县每个安置点预留5亩至10亩的产业用地,创建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全县建设了12个“扶贫车间”正投产招工,吸纳入厂就业搬迁贫困劳动力1494人。(经济日报记者 童政 周骁骏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朱柳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丹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