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丨花茂村的笑声

向总书记报告丨花茂村的笑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10-22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有一个面积9.8平方公里的村子——花茂村。 

花茂村原村名“荒茅田”,从名字就能看出过去村里田园荒芜。

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走进村民的超市、农家乐,和村民座谈交流。在“红色之家”农家乐,总书记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微视频|花茂村的笑声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荒茅”变成了“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贫困村也变成了小康村。 

2019年,花茂村集体经济积累1135万元,年纯收益210万元,最后的13户38名贫困人员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 

村民们的笑声,成为花茂村最美的音符。

“红色之家”农家乐是典型的黔北民居,由村党组织协助村民黄国琴夫妻俩在2014年创建,建筑面积500平方米。2015年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时,就是在这里和村民座谈交流。

“他一进来就坐我们后院了,问了我们家有多少人,生意怎么样。”黄国琴指着自己的小院,兴奋地说,“总书记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说到这,大家都笑了,他也笑了。”

△“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

从那以后,“红色之家”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2019年,“红色之家”接待游客三万余人。 

“2015年以后,我们每一年的毛收入大约120万。去除工人工资、税收以及其他开支,剩下一半就是利润。”黄国琴高兴地说,“现在日子富起来了,给两个儿子全款买了房、买了车。自己家里也有两辆车,一辆买菜、一辆代步。”

疫情期间,黄国琴夫妻俩把“红色之家”重新装修,4月2日开始营业,几个月来生意渐渐恢复。现在,每天有20桌左右的客人来就餐。

这五年,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地道的农家菜,住特色的乡村民宿。大家纷纷感叹“新农村实在太好了”!

每每想起这一幕,黄国琴脸上就露出幸福的笑容。

53岁的母先才已经做了近40年的陶艺,是家中第四代传承人。他开的母氏陶艺馆是花茂村现在仅存的一家陶艺作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茂村里陶瓷作坊特别多,几乎家家都做土陶生意。本世纪初,便宜耐用的工业制品越来越多,土陶制品渐渐没落,花茂村的陶瓷厂纷纷停产。到了2007年,村里只剩下母先才家的作坊还在咬牙支撑。

2014年,在政府帮扶下,母先才建造了陶艺馆。“刚建起来时,压力特别大,因为建陶艺馆一共花了差不多100万,背了外债80万,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好在政府给我办了小微企业补助,还有贴息贷款等相关的政策支持,我们家陶艺馆才很顺利地建起来了。”

后来,母先才接受了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的建议,转变经营思路,由主营生产日用陶器改为陶器制作体验。转型后,前来体验陶艺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人收费20元,小朋友收费10元,一天能收入几千元,顶得上他过去一个月的收入。”周成军说。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游客在馆里排起长队,一年能接待上万名游客。

△来母氏陶艺馆参加培训的村民们

母先才家年收入从过去的3万元增长到30万元。原计划需要20年才能还清的负债,两年多就还清了。

“花茂村这五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的精气神变了,经济收入高了,人笑得更灿烂了!”母先才笑着说。

村子富起来了,村民腰包鼓了。但是还有一些失去劳动能力、家庭情况特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保障他们的生活是花茂村村干部心头的大事。

村党支部书记彭龙芬一有空就会到村里的贫困户家看看,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难事,有针对性地帮他们。“近几年来,我们在抓脱贫工作的时候,从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特别是解决村民就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增加了生态护林员、环卫工人等方面的就业。”

△孔凡银夫妇

孔凡银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一家三口几乎没有稳定收入。前几年,孔凡银在工地干活时不慎摔伤造成腰椎错位,落下了病根。妻子蔡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儿子一出生患有精神疾病,今年已经3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

为了增加孔凡银一家的收入,村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领导安排我当护林员,一个月有800块钱。”孔凡银说,“蔡琴身体好的时候,村里就引导她种养。今年她种了近三亩辣椒,一亩高粱,这样一年就能增加几千元收入。”

乡村旅游是花茂村的重点项目,村委会不定期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餐厅、陶艺等培训活动,不仅使大家掌握了新技能,还增加了收入。

“今年的餐厅培训,孔凡银家三个人都参加了,培训15天,每天每人补助40元,15天一家三口就收入了1800元。”“党的政策好,他们感党恩,跟党走。”彭龙芬说道。

孔凡银家就是花茂村脱贫的缩影。2019年底,村里最后的13户3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几年前,花茂村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许多村民守着自家的田地,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足千元。每个农家庭院的收入很低,庭院经济没有发展起来。

2016年,花茂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发展的都是我们的高效农业,比如观光农业、大棚种植,每亩地收入两三万块钱。像我们引进的稻家蛙,平均每亩产值是4万元左右。我们挨家挨户进行了庭院绿化整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真正实现了千元院万元田。”前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说。

现代农业合作社,让村民既收获了土地租金,又当起了产业工人,领到了工资,还方便照顾家庭。

在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几个当地村民正在田里忙活。合作社成立后,逐渐转变雇工方式,从请零散工人变成把产业分块包给村民打理,优化工资结构,这样不仅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产业效果也更加明显。

村民徐银芬2017年时还在播州城区经营餐馆,后来回家照顾孙子,把自家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就到合作社来务工。“我们8个人承包6个棚,就是这一片茄子,所有工序都是我们自己做,8块钱1个小时,一天上9小时,另外还有150块钱的绩效、300块钱的全勤奖,加起来每个月有2500到2600块钱的工资。”

“疫情期间,我们外出返乡的村民都回来了,在家里面没有事情做。2月份开始播种后,我们让这些在家的村民来合作社务工,每天有80块钱收入。他们深有体会的就是不仅在家门口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户户有门路,人人有增收,让大家的腰包更鼓,笑容更加灿烂。”彭龙芬笑着说。

△花茂村“红色之家”院外的笑脸墙

曾经的“荒茅村”已经一去不返,如今的花茂村,花繁叶茂,名副其实。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19年的1855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9%降低到2019年的0。

如今,花茂村的产业越来越红火,百姓的笑脸也越来越多!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向总书记报告丨花茂村的笑声

2020-10-22 08:36:19 来源: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有一个面积9.8平方公里的村子——花茂村。 

花茂村原村名“荒茅田”,从名字就能看出过去村里田园荒芜。

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走进村民的超市、农家乐,和村民座谈交流。在“红色之家”农家乐,总书记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微视频|花茂村的笑声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荒茅”变成了“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贫困村也变成了小康村。 

2019年,花茂村集体经济积累1135万元,年纯收益210万元,最后的13户38名贫困人员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 

村民们的笑声,成为花茂村最美的音符。

“红色之家”农家乐是典型的黔北民居,由村党组织协助村民黄国琴夫妻俩在2014年创建,建筑面积500平方米。2015年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时,就是在这里和村民座谈交流。

“他一进来就坐我们后院了,问了我们家有多少人,生意怎么样。”黄国琴指着自己的小院,兴奋地说,“总书记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说到这,大家都笑了,他也笑了。”

△“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

从那以后,“红色之家”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2019年,“红色之家”接待游客三万余人。 

“2015年以后,我们每一年的毛收入大约120万。去除工人工资、税收以及其他开支,剩下一半就是利润。”黄国琴高兴地说,“现在日子富起来了,给两个儿子全款买了房、买了车。自己家里也有两辆车,一辆买菜、一辆代步。”

疫情期间,黄国琴夫妻俩把“红色之家”重新装修,4月2日开始营业,几个月来生意渐渐恢复。现在,每天有20桌左右的客人来就餐。

这五年,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地道的农家菜,住特色的乡村民宿。大家纷纷感叹“新农村实在太好了”!

每每想起这一幕,黄国琴脸上就露出幸福的笑容。

53岁的母先才已经做了近40年的陶艺,是家中第四代传承人。他开的母氏陶艺馆是花茂村现在仅存的一家陶艺作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茂村里陶瓷作坊特别多,几乎家家都做土陶生意。本世纪初,便宜耐用的工业制品越来越多,土陶制品渐渐没落,花茂村的陶瓷厂纷纷停产。到了2007年,村里只剩下母先才家的作坊还在咬牙支撑。

2014年,在政府帮扶下,母先才建造了陶艺馆。“刚建起来时,压力特别大,因为建陶艺馆一共花了差不多100万,背了外债80万,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好在政府给我办了小微企业补助,还有贴息贷款等相关的政策支持,我们家陶艺馆才很顺利地建起来了。”

后来,母先才接受了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的建议,转变经营思路,由主营生产日用陶器改为陶器制作体验。转型后,前来体验陶艺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人收费20元,小朋友收费10元,一天能收入几千元,顶得上他过去一个月的收入。”周成军说。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游客在馆里排起长队,一年能接待上万名游客。

△来母氏陶艺馆参加培训的村民们

母先才家年收入从过去的3万元增长到30万元。原计划需要20年才能还清的负债,两年多就还清了。

“花茂村这五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的精气神变了,经济收入高了,人笑得更灿烂了!”母先才笑着说。

村子富起来了,村民腰包鼓了。但是还有一些失去劳动能力、家庭情况特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保障他们的生活是花茂村村干部心头的大事。

村党支部书记彭龙芬一有空就会到村里的贫困户家看看,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难事,有针对性地帮他们。“近几年来,我们在抓脱贫工作的时候,从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特别是解决村民就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增加了生态护林员、环卫工人等方面的就业。”

△孔凡银夫妇

孔凡银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一家三口几乎没有稳定收入。前几年,孔凡银在工地干活时不慎摔伤造成腰椎错位,落下了病根。妻子蔡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儿子一出生患有精神疾病,今年已经3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

为了增加孔凡银一家的收入,村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领导安排我当护林员,一个月有800块钱。”孔凡银说,“蔡琴身体好的时候,村里就引导她种养。今年她种了近三亩辣椒,一亩高粱,这样一年就能增加几千元收入。”

乡村旅游是花茂村的重点项目,村委会不定期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餐厅、陶艺等培训活动,不仅使大家掌握了新技能,还增加了收入。

“今年的餐厅培训,孔凡银家三个人都参加了,培训15天,每天每人补助40元,15天一家三口就收入了1800元。”“党的政策好,他们感党恩,跟党走。”彭龙芬说道。

孔凡银家就是花茂村脱贫的缩影。2019年底,村里最后的13户3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几年前,花茂村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许多村民守着自家的田地,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足千元。每个农家庭院的收入很低,庭院经济没有发展起来。

2016年,花茂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发展的都是我们的高效农业,比如观光农业、大棚种植,每亩地收入两三万块钱。像我们引进的稻家蛙,平均每亩产值是4万元左右。我们挨家挨户进行了庭院绿化整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真正实现了千元院万元田。”前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说。

现代农业合作社,让村民既收获了土地租金,又当起了产业工人,领到了工资,还方便照顾家庭。

在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几个当地村民正在田里忙活。合作社成立后,逐渐转变雇工方式,从请零散工人变成把产业分块包给村民打理,优化工资结构,这样不仅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产业效果也更加明显。

村民徐银芬2017年时还在播州城区经营餐馆,后来回家照顾孙子,把自家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就到合作社来务工。“我们8个人承包6个棚,就是这一片茄子,所有工序都是我们自己做,8块钱1个小时,一天上9小时,另外还有150块钱的绩效、300块钱的全勤奖,加起来每个月有2500到2600块钱的工资。”

“疫情期间,我们外出返乡的村民都回来了,在家里面没有事情做。2月份开始播种后,我们让这些在家的村民来合作社务工,每天有80块钱收入。他们深有体会的就是不仅在家门口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户户有门路,人人有增收,让大家的腰包更鼓,笑容更加灿烂。”彭龙芬笑着说。

△花茂村“红色之家”院外的笑脸墙

曾经的“荒茅村”已经一去不返,如今的花茂村,花繁叶茂,名副其实。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19年的1855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9%降低到2019年的0。

如今,花茂村的产业越来越红火,百姓的笑脸也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 陈霞]
精彩视频
网络民意桥,有事请吐槽热线:023-63080011
网民:现需要穿过路口步行至映湖十里公交站台才能坐车,希望延长终点站。

空港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经核实,花石公园一期预计2024年10月完工。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