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地生根
节用裕民 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
观察“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减税降费、特别国债……一系列热词亮眼,其背后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十三五”期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地生根
节用裕民 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11-06

观察“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减税降费、特别国债……一系列热词亮眼,其背后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这些政策表述的细微变化,寓意深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说,“十三五”是一个特殊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对于“改革”,财政部部长刘昆的理解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绝不是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财政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加强逆周期调节、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保持合理适度财政支出强度;另一方面是优化资金配置和结构、提高使用效率。两者的核心都是“节用裕民”,刘昆说:“要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刀刃上。”

减税降费落地生根

如果要选一个“十三五”时期的财税热词,“减税降费”无疑占得重要的一席。

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体现。5年来,伴随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我国财政收入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与此同时,结合税制改革,重点围绕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我国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减税红利不断向深度释放。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新增的减税降费累计将超7.6万亿元,特别是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2.3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是一场真正“刀刃向内”的改革。

减税降费并不是2019年才提出的,过去,各部门也分别采取过一些改革措施,但落到老百姓头上的实惠并不明显。一组可以参考佐证的数据是,财政收入的增速往往远高于GDP的增速。

2019年,GDP同比增长6.1%,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8%,GDP增速跑赢了财政收入的增速。“政府是动真格了。”施正文说,减税降费要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这给了市场主体宝贵的信心。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企业税费“包袱”轻了,企业“钱袋子”鼓了,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企业生产带来困难,但很快,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的部署,减轻了企业负担,提振了发展信心。

今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其监测的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景气调查问卷数据。数据显示,89.4%的重点税源企业预计今年四季度生产经营形势“平稳”或“好转”,较三季度预测提高4.7个百分点。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8月,全国企业购进货物服务总金额同比增长9.6%,快于销售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对经营前景充满信心。

危难时刻彰显“财税担当”。财政把更多资源让渡给市场主体,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内生动力。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短期内财政收支矛盾会凸显,但从长远看,随着企业效益改善、税基扩大,财政收入形势会逐步好转。刘昆说,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即使眼前困难再大,也要坚决落实落细相关政策措施,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越是困难的时候,政府越应该往前冲。”施正文说,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钱袋子”着力为企业和百姓增支,这种担当体现的才是人民的政府。

积极财政有保有压

减税和增支,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两大工具。

2016年至2019年,全国财政赤字规模从2.18万亿元增加到2.76万亿元,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进一步提高到3.76万亿元。通过统筹财政收入、赤字、调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方面,财政支出从2013年的14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3.9万亿元,年均增长9.6%,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今年预算安排财政支出24.8万亿元,继续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

与此同时,为支持地方稳投资、补短板,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16年至2020年新增债务限额从1000亿元增加到3.75万亿元,发挥对拉动投资的杠杆作用。三大攻坚战、三农、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能看到财政资金的身影。

刘昆说,“十三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我们正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5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保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一个重要前提是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宏观环境。要做到这些,财政无疑要有保有压,大力提质增效。

保的是民生,压的是“三公”经费,这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能看出来。

比如2020年,政府把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等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同时,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这在数字上体现为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增长8.3%;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5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5%,并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这必须真正坚持节用裕民。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于洪说,与以往不同,“十三五”期间积极财政明显的特征体现为结构性的调整。在当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加力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只能在结构调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质要求和增效导向。

她说,积极财政需要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人民群众的“好日子”,而更关键的是,以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助力经济行稳致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十三五”期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地生根
节用裕民 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

2020-11-06 07:29:00 来源:

观察“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减税降费、特别国债……一系列热词亮眼,其背后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这些政策表述的细微变化,寓意深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说,“十三五”是一个特殊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对于“改革”,财政部部长刘昆的理解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绝不是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财政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加强逆周期调节、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保持合理适度财政支出强度;另一方面是优化资金配置和结构、提高使用效率。两者的核心都是“节用裕民”,刘昆说:“要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刀刃上。”

减税降费落地生根

如果要选一个“十三五”时期的财税热词,“减税降费”无疑占得重要的一席。

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体现。5年来,伴随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我国财政收入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与此同时,结合税制改革,重点围绕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我国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减税红利不断向深度释放。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新增的减税降费累计将超7.6万亿元,特别是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2.3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是一场真正“刀刃向内”的改革。

减税降费并不是2019年才提出的,过去,各部门也分别采取过一些改革措施,但落到老百姓头上的实惠并不明显。一组可以参考佐证的数据是,财政收入的增速往往远高于GDP的增速。

2019年,GDP同比增长6.1%,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8%,GDP增速跑赢了财政收入的增速。“政府是动真格了。”施正文说,减税降费要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这给了市场主体宝贵的信心。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企业税费“包袱”轻了,企业“钱袋子”鼓了,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企业生产带来困难,但很快,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的部署,减轻了企业负担,提振了发展信心。

今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其监测的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景气调查问卷数据。数据显示,89.4%的重点税源企业预计今年四季度生产经营形势“平稳”或“好转”,较三季度预测提高4.7个百分点。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8月,全国企业购进货物服务总金额同比增长9.6%,快于销售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对经营前景充满信心。

危难时刻彰显“财税担当”。财政把更多资源让渡给市场主体,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内生动力。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短期内财政收支矛盾会凸显,但从长远看,随着企业效益改善、税基扩大,财政收入形势会逐步好转。刘昆说,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即使眼前困难再大,也要坚决落实落细相关政策措施,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越是困难的时候,政府越应该往前冲。”施正文说,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钱袋子”着力为企业和百姓增支,这种担当体现的才是人民的政府。

积极财政有保有压

减税和增支,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两大工具。

2016年至2019年,全国财政赤字规模从2.18万亿元增加到2.76万亿元,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进一步提高到3.76万亿元。通过统筹财政收入、赤字、调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方面,财政支出从2013年的14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3.9万亿元,年均增长9.6%,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今年预算安排财政支出24.8万亿元,继续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

与此同时,为支持地方稳投资、补短板,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16年至2020年新增债务限额从1000亿元增加到3.75万亿元,发挥对拉动投资的杠杆作用。三大攻坚战、三农、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能看到财政资金的身影。

刘昆说,“十三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我们正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5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保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一个重要前提是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宏观环境。要做到这些,财政无疑要有保有压,大力提质增效。

保的是民生,压的是“三公”经费,这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能看出来。

比如2020年,政府把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等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同时,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这在数字上体现为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增长8.3%;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5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5%,并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这必须真正坚持节用裕民。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于洪说,与以往不同,“十三五”期间积极财政明显的特征体现为结构性的调整。在当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加力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只能在结构调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质要求和增效导向。

她说,积极财政需要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人民群众的“好日子”,而更关键的是,以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助力经济行稳致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责任编辑: 李辉]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