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共征集到3227部作品参评参展
2020年新冠肺炎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往来,却没有阻碍海内外的优秀纪录片如约来到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2020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共征集到3227部作品参评参展

来源:澎湃新闻2020-11-10

2020年新冠肺炎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往来,却没有阻碍海内外的优秀纪录片如约来到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据了解,本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面向全球的纪录片制作、播放、发行机构,独立制作人以及社会各界共征集到来自全球五大洲的126个国家和地区的3227部作品参评参展,囊括了历史文化、社会人文、自然环保、科技教育、民俗风情等内容题材的纪录长片、纪录短片和系列影片,题材广阔,异彩纷呈。其中,境内作品583部,境外作品2644部占作品总数的81.90%。

在今年参评参展的126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报名数量位居前三名的国家分别是西班牙(497部)、意大利(215部)、法国(198部),欧洲国家的报名总数量位居五大洲之首。此外,俄罗斯以总报名数147部位居第八,这是近三年来俄罗斯首次跻身作品报名数量的前十名。“一带一路”国家的参评情况较去年基本持平,在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共有来自51个国家的961部作品报名参评。

今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征集到许多在国际知名节展中获奖的作品。如由巴西导演巴拉巴拉·帕斯执导的《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记录了著名电影导演巴班克的人生最后旅程,该片获得了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经典奖最佳公映纪录片奖;

乌克兰导演伊莱娜·希力克执导的《大地蓝得像一只橙子》展现了一家五口在战争中的恐怖与绝望、欢乐与希望相互交织下的生活,该片获得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最佳影片提名;

印度导演普什潘德拉·辛格执导的《沙漠之珠》讲述了印度的一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突破种姓的束缚,勇敢追逐音乐梦想的故事,该片获得了201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IDFA)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挪威导演本杰明·李执导的《画家与小偷》讲述了画家和偷她画作的小偷相识相知并惺惺相惜的故事,该片获得了2020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国际纪录片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此外,更有曾凭借《千锤百炼》在2012年获得金红棉荣誉的加拿大籍华裔导演张侨勇时隔八年带着他的新作《这不是一部电影》再次参评,该片讲述了传奇战地记者罗伯特·菲斯克40多年来用镜头揭露战争罪行,书写历史真相的故事。

今年征集到的国产纪录片依旧包罗万象、佳作迭出。如,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型自然环境系列片《蔚蓝之境》;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联合出品的讲述杜甫创作经历的历史人文系列片《伟大诗人杜甫》;也有播出后引发网络热议的《人生第一次》《口罩猎人》《时代 我》等等。

更有不少知名导演和曾经获得金红棉荣誉的导演带着他们的新作品参与到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来。如陈为军导演的《城市梦》让观众更全面地看到了小贩抗争背后的农民进城、创文争卫的一系列内容;焦波导演的《老窝》讲述了云南傈僳族老窝村在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下迎接新生活的故事;范俭导演的《被遗忘的春天》记录了一个武汉社区因疫情从封闭到逐渐恢复的过程,让观众沉浸其中体会普通武汉市民的感受;以及吴琦导演的系列片新作《天时·戊戌志》,以中国不同地理坐标的六个生活现场为切口,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轴上记录了一群最普通的中国人在这个时代拼搏前行的人生一年。

除了知名导演的新作,参评作品当中也涌现出不少国内外新锐导演的作品。如瑞士青年导演迪亚·吉诺夫奇的《在火星上醒来》,将目光投向在难民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来自巴拿马青年导演安娜·埃琳娜·泰拉的《潘基亚科》,为观众充分营造了深沉而充满神秘主义力量的氛围,引发对于自我认知、社会定位以及身份归属的思考。

此外,还有罗马尼亚青年导演拉杜·乔尼西科克的《阿卡萨,我的家》,经过数年的跟拍记录了生活在荒野中的家庭对于城市生活艰难适应的过程;韩萌导演的《遥望繁星》展示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廊坊市环保局官员、大气治理专家团队为治理廊坊市空气污染全力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王晓振导演的《情诗》用看似简单的两个长镜头尝试进行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探索;张明右导演的《回家的理由》记录一场悲剧后家庭关系修复和心理创伤治愈的过程;以及卡先加导演的《光之子》记录了少女梅朵独自寻找归宿的如梦般的心之旅,展现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克服重重挑战,坚强成长的故事,等等。

今年同样有多部曾登上“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舞台的优秀纪录片回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例如,获得2018年最佳提案荣誉,由许慧晶导演的成长题材纪录片《棒!少年》,讲述了贫困与孤苦状态下的儿童,如何通过棒球运动磨练个人品格与意志,找到自己未来的新道路。还有2018年的入围提案,由霍宁导演的《拉一碗面》,从拉面入手讲述了一个新疆少年家庭破碎后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化隆县的现状和拉面致富的梦想。

纪录片作为“社会和人类生存之镜”,承载着纪实社会、记录历史的使命。疫情期间,纪录片人也不畏艰险到抗疫一线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记录下平凡人的非凡故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同心战“疫”》《2020春天纪事》《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由爱奇艺、乐正传媒等机构联合出品的《中国医生战疫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哔哩哔哩等机构联合出品的《在武汉》;以及由优酷出品的《冬去春归》等抗击疫情纪录片。他们以纪录片之名,向一线抗疫英雄致敬,也用真实的镜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

今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纪录片人也广泛深入到扶贫前线,扎根农村,用镜头记录下脱贫扶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承诺》;由爱奇艺出品的《劳生不悔》等作品,借助观察式记录,呈现生动故事,展现扶贫攻坚全貌,唤起观众对时代发展的思考,为国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忆。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2020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共征集到3227部作品参评参展

2020-11-10 10:40:29 来源: 0 条评论

2020年新冠肺炎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往来,却没有阻碍海内外的优秀纪录片如约来到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据了解,本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面向全球的纪录片制作、播放、发行机构,独立制作人以及社会各界共征集到来自全球五大洲的126个国家和地区的3227部作品参评参展,囊括了历史文化、社会人文、自然环保、科技教育、民俗风情等内容题材的纪录长片、纪录短片和系列影片,题材广阔,异彩纷呈。其中,境内作品583部,境外作品2644部占作品总数的81.90%。

在今年参评参展的126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报名数量位居前三名的国家分别是西班牙(497部)、意大利(215部)、法国(198部),欧洲国家的报名总数量位居五大洲之首。此外,俄罗斯以总报名数147部位居第八,这是近三年来俄罗斯首次跻身作品报名数量的前十名。“一带一路”国家的参评情况较去年基本持平,在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共有来自51个国家的961部作品报名参评。

今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征集到许多在国际知名节展中获奖的作品。如由巴西导演巴拉巴拉·帕斯执导的《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记录了著名电影导演巴班克的人生最后旅程,该片获得了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经典奖最佳公映纪录片奖;

乌克兰导演伊莱娜·希力克执导的《大地蓝得像一只橙子》展现了一家五口在战争中的恐怖与绝望、欢乐与希望相互交织下的生活,该片获得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最佳影片提名;

印度导演普什潘德拉·辛格执导的《沙漠之珠》讲述了印度的一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突破种姓的束缚,勇敢追逐音乐梦想的故事,该片获得了201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IDFA)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挪威导演本杰明·李执导的《画家与小偷》讲述了画家和偷她画作的小偷相识相知并惺惺相惜的故事,该片获得了2020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国际纪录片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此外,更有曾凭借《千锤百炼》在2012年获得金红棉荣誉的加拿大籍华裔导演张侨勇时隔八年带着他的新作《这不是一部电影》再次参评,该片讲述了传奇战地记者罗伯特·菲斯克40多年来用镜头揭露战争罪行,书写历史真相的故事。

今年征集到的国产纪录片依旧包罗万象、佳作迭出。如,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型自然环境系列片《蔚蓝之境》;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联合出品的讲述杜甫创作经历的历史人文系列片《伟大诗人杜甫》;也有播出后引发网络热议的《人生第一次》《口罩猎人》《时代 我》等等。

更有不少知名导演和曾经获得金红棉荣誉的导演带着他们的新作品参与到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来。如陈为军导演的《城市梦》让观众更全面地看到了小贩抗争背后的农民进城、创文争卫的一系列内容;焦波导演的《老窝》讲述了云南傈僳族老窝村在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下迎接新生活的故事;范俭导演的《被遗忘的春天》记录了一个武汉社区因疫情从封闭到逐渐恢复的过程,让观众沉浸其中体会普通武汉市民的感受;以及吴琦导演的系列片新作《天时·戊戌志》,以中国不同地理坐标的六个生活现场为切口,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轴上记录了一群最普通的中国人在这个时代拼搏前行的人生一年。

除了知名导演的新作,参评作品当中也涌现出不少国内外新锐导演的作品。如瑞士青年导演迪亚·吉诺夫奇的《在火星上醒来》,将目光投向在难民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来自巴拿马青年导演安娜·埃琳娜·泰拉的《潘基亚科》,为观众充分营造了深沉而充满神秘主义力量的氛围,引发对于自我认知、社会定位以及身份归属的思考。

此外,还有罗马尼亚青年导演拉杜·乔尼西科克的《阿卡萨,我的家》,经过数年的跟拍记录了生活在荒野中的家庭对于城市生活艰难适应的过程;韩萌导演的《遥望繁星》展示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廊坊市环保局官员、大气治理专家团队为治理廊坊市空气污染全力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王晓振导演的《情诗》用看似简单的两个长镜头尝试进行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探索;张明右导演的《回家的理由》记录一场悲剧后家庭关系修复和心理创伤治愈的过程;以及卡先加导演的《光之子》记录了少女梅朵独自寻找归宿的如梦般的心之旅,展现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克服重重挑战,坚强成长的故事,等等。

今年同样有多部曾登上“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舞台的优秀纪录片回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例如,获得2018年最佳提案荣誉,由许慧晶导演的成长题材纪录片《棒!少年》,讲述了贫困与孤苦状态下的儿童,如何通过棒球运动磨练个人品格与意志,找到自己未来的新道路。还有2018年的入围提案,由霍宁导演的《拉一碗面》,从拉面入手讲述了一个新疆少年家庭破碎后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化隆县的现状和拉面致富的梦想。

纪录片作为“社会和人类生存之镜”,承载着纪实社会、记录历史的使命。疫情期间,纪录片人也不畏艰险到抗疫一线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记录下平凡人的非凡故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同心战“疫”》《2020春天纪事》《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由爱奇艺、乐正传媒等机构联合出品的《中国医生战疫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哔哩哔哩等机构联合出品的《在武汉》;以及由优酷出品的《冬去春归》等抗击疫情纪录片。他们以纪录片之名,向一线抗疫英雄致敬,也用真实的镜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

今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纪录片人也广泛深入到扶贫前线,扎根农村,用镜头记录下脱贫扶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承诺》;由爱奇艺出品的《劳生不悔》等作品,借助观察式记录,呈现生动故事,展现扶贫攻坚全貌,唤起观众对时代发展的思考,为国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忆。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