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家谈|正确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经济大家谈|正确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来源:人民论坛网2020-11-10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所长 王在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作视频主旨演讲时指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和枢纽,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性,是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对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所长王在全进行了深入分析。

正确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自力更生为主的内循环发展模式,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以来“两头在外”的“双循环”发展模式。当前,我国提出的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全球疫情蔓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模式重构,中国经济关系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受阻,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梗阻问题,为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而构建的一种新发展格局,这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点在于畅通国内的经济循环。同时,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下的发展战略选择。

二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不是走封闭僵化之路,也不是缩小对外开放的大门。党中央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的产物,其主要目的在于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征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走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之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科技创新这个短板需要补上,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靠自己,就这个意义而言,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作为重点,自力更生搞科技创新是当务之急。但是,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由于疫情原因,经济全球化受阻,中国开放的大门可以开得小一点,也不能盲目的判断,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国家对中国的经济、贸易、技术等方面的干预和打压,中国就要退回到冷战时期形成两边对立。当今世界是多元化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需要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和便利,我们开放的大门将会越来越大,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才能更好地在世界立足,一个互利共赢的时代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三是要抓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和枢纽来判断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短板突出的领域,例如科技、教育、医疗、收入差别、国企改革等问题,只有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出有效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战略。

新发展格局,是顺应我国发展新阶段、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第一次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列入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系列理论之一。这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战略深化和战略再定位,是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新时代中国顺应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而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择。从国际形势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地位的提升,在科技、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华采取打压举措,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方面。这表明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逆全球化、民族主义、单边主义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待重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是这次发展战略调整的导火线。由于疫情的暴发和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供需体系受到极大打击,各国在思考未来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发展模式,而外循环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一种新选择。

从国内形势来看,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新矛盾、新问题、新任务的产生,意味着过去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首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从最初的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长,依靠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来发展经济已动力不足,当前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其次,内需消费驱动力明显。近几年来,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平均超过60%。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的内需和消费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坚实保障,消费升级将带来产业升级,医疗、文化教育、旅游、信息消费等第三产业和新兴经济领域的发展,将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再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机遇。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长期任务。经济发展要更加依靠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内循环来推动。

最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目前中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转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33%,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二是贸易顺差从最高的9.7%下降到今年以来的2%-3%;三是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幅度下降、出口国集中度大幅度下降等。这些都表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正确战略抉择。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经济大家谈|正确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2020-11-10 19:26:45 来源: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所长 王在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作视频主旨演讲时指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和枢纽,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性,是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对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所长王在全进行了深入分析。

正确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自力更生为主的内循环发展模式,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以来“两头在外”的“双循环”发展模式。当前,我国提出的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全球疫情蔓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模式重构,中国经济关系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受阻,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梗阻问题,为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而构建的一种新发展格局,这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点在于畅通国内的经济循环。同时,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下的发展战略选择。

二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不是走封闭僵化之路,也不是缩小对外开放的大门。党中央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的产物,其主要目的在于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征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走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之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科技创新这个短板需要补上,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靠自己,就这个意义而言,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作为重点,自力更生搞科技创新是当务之急。但是,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由于疫情原因,经济全球化受阻,中国开放的大门可以开得小一点,也不能盲目的判断,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国家对中国的经济、贸易、技术等方面的干预和打压,中国就要退回到冷战时期形成两边对立。当今世界是多元化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需要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和便利,我们开放的大门将会越来越大,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才能更好地在世界立足,一个互利共赢的时代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三是要抓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和枢纽来判断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短板突出的领域,例如科技、教育、医疗、收入差别、国企改革等问题,只有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出有效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战略。

新发展格局,是顺应我国发展新阶段、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第一次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列入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系列理论之一。这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战略深化和战略再定位,是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新时代中国顺应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而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择。从国际形势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地位的提升,在科技、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华采取打压举措,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方面。这表明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逆全球化、民族主义、单边主义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待重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是这次发展战略调整的导火线。由于疫情的暴发和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供需体系受到极大打击,各国在思考未来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发展模式,而外循环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一种新选择。

从国内形势来看,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新矛盾、新问题、新任务的产生,意味着过去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首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从最初的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长,依靠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来发展经济已动力不足,当前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其次,内需消费驱动力明显。近几年来,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平均超过60%。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的内需和消费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坚实保障,消费升级将带来产业升级,医疗、文化教育、旅游、信息消费等第三产业和新兴经济领域的发展,将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再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机遇。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长期任务。经济发展要更加依靠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内循环来推动。

最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目前中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转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33%,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二是贸易顺差从最高的9.7%下降到今年以来的2%-3%;三是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幅度下降、出口国集中度大幅度下降等。这些都表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正确战略抉择。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