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诗意扁担村的美丽蝶变
2018年底脱贫90户356人,2019年底全面实现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底为8600元左右,到2019年底超过2万元,年增长超23.5%,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扁担村实现了从“穷扁担”“脏扁担”到“金扁担”“靓扁担”的华丽转身。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诗意扁担村的美丽蝶变

来源:求是网2020-11-27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是苏北地区的一个典型村庄。秋末时节,记者来到这里,只见一条似扁担般狭长的小河蜿蜒流过。河的这边,农人们正用扫帚打理晾晒在地上的瓜蒌,河的对岸,修葺一新的乡村民居整齐排列。夕阳映照下的蟹塘水面波光粼粼,远处几个巨大风车扇叶慢慢转动。这景象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村舍凋敝、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布局杂乱,是名副其实的“穷扁担”“脏扁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等重要理念,为全国各地尽快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2016年,扁担村全村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94户365人,平均每5、6户就有一户为贫困户。2018年底脱贫90户356人,2019年底全面实现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底为8600元左右,到2019年底超过2万元,年增长超23.5%,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扁担村实现了从“穷扁担”“脏扁担”到“金扁担”“靓扁担”的华丽转身。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农村没有路,致富有难度。扁担村地处淮、连、宿三市交界,素有“鸡鸣闻三县”之称,区位偏、地势洼、交通差。坑坑洼洼的土路隔断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村民们要么守着“一亩三分地”艰难度日,要么赴外地打工谋生。近年来,扁担村积极抓住政策窗口,努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如今,251乡道贯穿全村,主次干道全部实现亮化、硬化,实现了处处泥水路到循环水泥路转变。村里还改造新建电农桥66座、涵闸34个、渡水槽18个。

路通了,干部群众的思想也“通”了,干部群众们意识到,靠天吃饭不如靠动脑筋吃饭,只有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好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扁担村干部群众认真梳理了本村在外能人大户,逐户登门拜访,用真情感动他们为村发展出主意、资金和项目。村里专门成立乡贤工作室,形成常态联络机制。在外能人大户纷纷回村建设瓜蒌种植、蚕桑养殖产业园及领办合作社。借助外力的帮扶,扁担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及稻虾养殖、瓜蒌种植、蚕桑种养等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土地规模种植20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1.86万元增加到2019年25.2万元。

“一片天”水产养殖场的老板叫丁娴,是涟水本地人,之前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这几年家乡发展很快,变化非常大。”今年初,丁娴看到昔日穷困的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想照顾母亲,于是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承包了68亩蟹塘,打造了水产养殖场。曾经是大城市白领的她,现在与工人们一起捞螃蟹,包扎、装箱、打包、发快递。丁娴告诉记者,除了养殖螃蟹,她还计划在附近承包300亩左右的采摘园,种植草莓、葡萄等水果。像丁娴这样因为看好家乡发展而回乡创业的人还有不少。目前,扁担村全村共有4个农业合作社,留守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以到大户领办合作社务工,有些还翻新房屋搞了农家乐、卖起土特产。

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扁担村还充分利用靠近江苏今世缘酒业文旅区和自身绿水美景、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过积极努力,扁担村成功把本村旅游纳入今世缘工业旅游总体规划,争取资金300万元新建休闲旅游观光项目,发展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景观水车、沿河栈道等,开启了乡村旅游新前景。2017年,扁担村被列为涟水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018年获批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产业兴村、旅游兴村全面发力,扁担村气象一新。村民感慨道:“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过去,扁担村民闲暇乐趣就在电视机前、牌场上,无所事事、矛盾易发,人情往来重、大操大办多。近年来,扁担村新建了村史馆和综合服务中心,订立孝老爱亲、节俭办事等13条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村里还组建起村级文艺宣传队,开展文化会演、科普教育、法治宣传等活动,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定期开展舞龙舞狮、淮海琴书、淮海锣鼓等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把干部群众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向善向上精神风貌不断形成。实践证明,既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也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这才是群众所需要的小康生活。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诗意扁担村的美丽蝶变

2020-11-27 10:57:30 来源: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是苏北地区的一个典型村庄。秋末时节,记者来到这里,只见一条似扁担般狭长的小河蜿蜒流过。河的这边,农人们正用扫帚打理晾晒在地上的瓜蒌,河的对岸,修葺一新的乡村民居整齐排列。夕阳映照下的蟹塘水面波光粼粼,远处几个巨大风车扇叶慢慢转动。这景象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村舍凋敝、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布局杂乱,是名副其实的“穷扁担”“脏扁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等重要理念,为全国各地尽快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2016年,扁担村全村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94户365人,平均每5、6户就有一户为贫困户。2018年底脱贫90户356人,2019年底全面实现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底为8600元左右,到2019年底超过2万元,年增长超23.5%,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扁担村实现了从“穷扁担”“脏扁担”到“金扁担”“靓扁担”的华丽转身。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农村没有路,致富有难度。扁担村地处淮、连、宿三市交界,素有“鸡鸣闻三县”之称,区位偏、地势洼、交通差。坑坑洼洼的土路隔断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村民们要么守着“一亩三分地”艰难度日,要么赴外地打工谋生。近年来,扁担村积极抓住政策窗口,努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如今,251乡道贯穿全村,主次干道全部实现亮化、硬化,实现了处处泥水路到循环水泥路转变。村里还改造新建电农桥66座、涵闸34个、渡水槽18个。

路通了,干部群众的思想也“通”了,干部群众们意识到,靠天吃饭不如靠动脑筋吃饭,只有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好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扁担村干部群众认真梳理了本村在外能人大户,逐户登门拜访,用真情感动他们为村发展出主意、资金和项目。村里专门成立乡贤工作室,形成常态联络机制。在外能人大户纷纷回村建设瓜蒌种植、蚕桑养殖产业园及领办合作社。借助外力的帮扶,扁担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及稻虾养殖、瓜蒌种植、蚕桑种养等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土地规模种植20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1.86万元增加到2019年25.2万元。

“一片天”水产养殖场的老板叫丁娴,是涟水本地人,之前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这几年家乡发展很快,变化非常大。”今年初,丁娴看到昔日穷困的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想照顾母亲,于是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承包了68亩蟹塘,打造了水产养殖场。曾经是大城市白领的她,现在与工人们一起捞螃蟹,包扎、装箱、打包、发快递。丁娴告诉记者,除了养殖螃蟹,她还计划在附近承包300亩左右的采摘园,种植草莓、葡萄等水果。像丁娴这样因为看好家乡发展而回乡创业的人还有不少。目前,扁担村全村共有4个农业合作社,留守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以到大户领办合作社务工,有些还翻新房屋搞了农家乐、卖起土特产。

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扁担村还充分利用靠近江苏今世缘酒业文旅区和自身绿水美景、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过积极努力,扁担村成功把本村旅游纳入今世缘工业旅游总体规划,争取资金300万元新建休闲旅游观光项目,发展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景观水车、沿河栈道等,开启了乡村旅游新前景。2017年,扁担村被列为涟水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018年获批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产业兴村、旅游兴村全面发力,扁担村气象一新。村民感慨道:“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过去,扁担村民闲暇乐趣就在电视机前、牌场上,无所事事、矛盾易发,人情往来重、大操大办多。近年来,扁担村新建了村史馆和综合服务中心,订立孝老爱亲、节俭办事等13条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村里还组建起村级文艺宣传队,开展文化会演、科普教育、法治宣传等活动,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定期开展舞龙舞狮、淮海琴书、淮海锣鼓等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把干部群众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向善向上精神风貌不断形成。实践证明,既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也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这才是群众所需要的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