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奋力“挪穷窝” 走上“奔富路”
总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轴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5年、960多万人,“挪穷窝”“换穷业”,通过易地搬迁“拔掉穷根”,实现脱贫。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

中经评论:奋力“挪穷窝” 走上“奔富路”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5年间,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沟里的贫困群众在短期内实现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完成了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巨大转变。一户人的搬迁,是生活的改变;960多万人的搬迁,正是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

总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轴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5年、960多万人,“挪穷窝”“换穷业”,通过易地搬迁“拔掉穷根”,实现脱贫。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

很多人都经历过搬家,一个“累”字是大家共同的感受。960多万人要挪地方啊!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我们,或许想想这些就已经要“懵圈”了。那不搬行吗?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重重大山阻碍了村民分享现代化红利,贫困赶不走,小康就进不来,唯一的选择只有“搬”。

从望之令人心惊的藤质“天梯”,到筑起坚固安全的千层钢梯、公共设施服务进驻,到村民整体搬入新居,再到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四川大凉山里的阿土列尔村这个“悬崖村”正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真实样本。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5年间,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沟里的贫困群众在短期内实现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完成了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巨大转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下的深沉思考。从古到今,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就能使中国长治久安。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千万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一户人的搬迁,是生活的改变;960多万人的搬迁,正是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

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再到精准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群众不仅需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住得下去,这样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十四五”规划建议就提出:“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不论是加快安置区配套产业落地,重点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就业,还是对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对自主创业的搬迁贫困劳动力,给予税收减免、贷款支持和资金补贴,相关部门要通过拓渠道、强政策、优服务,持续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力度。

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奋斗,才明白付出的意义。新起点意味着新使命、新要求、新作为。村民进城了,还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十四五”时期,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就要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的脱贫成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中经评论:奋力“挪穷窝” 走上“奔富路”

2020-12-08 14:28:14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5年间,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沟里的贫困群众在短期内实现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完成了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巨大转变。一户人的搬迁,是生活的改变;960多万人的搬迁,正是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

总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轴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5年、960多万人,“挪穷窝”“换穷业”,通过易地搬迁“拔掉穷根”,实现脱贫。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

很多人都经历过搬家,一个“累”字是大家共同的感受。960多万人要挪地方啊!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我们,或许想想这些就已经要“懵圈”了。那不搬行吗?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重重大山阻碍了村民分享现代化红利,贫困赶不走,小康就进不来,唯一的选择只有“搬”。

从望之令人心惊的藤质“天梯”,到筑起坚固安全的千层钢梯、公共设施服务进驻,到村民整体搬入新居,再到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四川大凉山里的阿土列尔村这个“悬崖村”正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真实样本。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5年间,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沟里的贫困群众在短期内实现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完成了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巨大转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下的深沉思考。从古到今,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就能使中国长治久安。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千万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一户人的搬迁,是生活的改变;960多万人的搬迁,正是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

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再到精准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群众不仅需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住得下去,这样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十四五”规划建议就提出:“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不论是加快安置区配套产业落地,重点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就业,还是对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对自主创业的搬迁贫困劳动力,给予税收减免、贷款支持和资金补贴,相关部门要通过拓渠道、强政策、优服务,持续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力度。

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奋斗,才明白付出的意义。新起点意味着新使命、新要求、新作为。村民进城了,还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十四五”时期,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就要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的脱贫成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曾家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