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明理】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

【学习明理】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12-1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规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写入了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此,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及其现实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而来,是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成果的结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之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影响了亚洲其他国家,也对非洲和欧洲等地的国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深入人心的“大一统”思想

五千年激荡的中国历史证明,实现国家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夙愿。从秦始皇统一七国,车同轨书同文,便为后世王朝奠定了毕其一生的最高追求——国家统一。而事实也是如此,北击匈奴、开盛世太平的汉武帝更是将中国的版图前所未有地扩大。即使经历了五胡乱华的动荡,在汉族人口大幅度锐减的情况下,隋唐依旧能够重新统一分裂了几百年的国家,开创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八方来贺、万国来朝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不管是后来元清入主中原,还是近代受到列强瓜分蚕食,中国总是能够再次统一,以全新的姿态昂扬于世界民族之林。

2.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的话,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与佛教和基督教讲究现世苦难来世幸福的观点完全不同。这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理念,引领并激励来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国家统一的人生追求中,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的核心力量。今天的中国,无数国人更是积极投身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迸发出磅礴的爱国之力。

3.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中国古人一直有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不管是陈胜吴广在反抗秦朝的暴虐高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是在山河破碎、民生凋零之时,孙中山先生高喊的“天下为公”,都是这种精神最真实的写照。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是天下大同思想在新时代的产物,是这一思想在当代最鲜活、最真实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飞跃,分别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究其原因是实现了其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实现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人民性特征。它超越了西方精致利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施政为民的思想相吻合。在应对新冠疫情时,中国政府“不算经济账,只算人命账”与美国政府一切向股市看齐、无视底层人民的死活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活体现。

马克思主义讲究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这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思维截然不同。这两种思维在今天的具体体现便是中美贸易战中,中国政府提倡合作共赢、互惠互利,而美国政府则处处彰显自身优先的霸道行径,以零和思维来处理国际关系,对世界经济和各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调整和转换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祖宗之法不可违”,盲目迷信前人的经验,是一种偏向保守、反对创新的价值理念,这与农耕社会反对战乱、追求国家稳定相适应。但是并不适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则强调对于古代文化和国外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科学的价值观推动着中国不断去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在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寻求救国之道的近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路。伴随着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相继登场又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在数次城市起义失败的惨痛教训之下,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只有牢牢掌握军队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中国革命才能最终走向胜利。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国际局势风云诡谲的年代,古巴导弹危机把人类第一次推到了毁灭的边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此时的中国面临着该何去何从的命运抉择。激荡的年代必然诞生伟大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开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决策。如今的中国,不仅仅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也展示出大国的风度与担当。

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先进的理论必然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体系完备、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于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五千多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但是在近代,传统文化一度遭到全盘否定,被认为是阻碍中国发展的糟粕。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也曾被人们嗤之以鼻。随着40年多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获得了巨大进步,稳居世界前列。在物质条件获得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家国一体、心怀天下的民族情怀在今天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砥砺前行。浩如烟海的历史积淀也是当代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财富,比如导演饺子把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哪吒搬上大荧幕,获得近50亿票房,问鼎2019年内地电影票房冠军。灯笼、诗词、春节、汉字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是漂泊在异国他乡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化归属。

(二)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否定历史连续性、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动社会思潮,它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凝聚社会共识具有很大的危害。今日之中国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对于正确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以及和平演变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继承之上,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之中,我们培育和发展起了集中体现新时代人民精神追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西方极端自由主义、反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入侵,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更要牢牢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不断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伟大的革命文化,更好地发挥革命文化在当今和平年代的积极作用。

文化强国不仅仅是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还需要有高文化素养的国民以及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近些年,中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刘慈欣的《三体》在全世界受到了疯狂追捧,电影《大圣归来》引爆电影暑期档,加上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的修缮,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但也暴露出理论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整体国民素养与经济基础不相匹配,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待提升。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面对文化强国的伟大工程,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还不够,应下大力气激发人们的文化兴趣,增加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让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进一步做好对重大文化产业、文化工程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带动文化全局的大发展,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张新奎 焦珂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学习明理】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

2020-12-18 13:41:28 来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规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写入了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此,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及其现实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而来,是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成果的结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之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影响了亚洲其他国家,也对非洲和欧洲等地的国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深入人心的“大一统”思想

五千年激荡的中国历史证明,实现国家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夙愿。从秦始皇统一七国,车同轨书同文,便为后世王朝奠定了毕其一生的最高追求——国家统一。而事实也是如此,北击匈奴、开盛世太平的汉武帝更是将中国的版图前所未有地扩大。即使经历了五胡乱华的动荡,在汉族人口大幅度锐减的情况下,隋唐依旧能够重新统一分裂了几百年的国家,开创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八方来贺、万国来朝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不管是后来元清入主中原,还是近代受到列强瓜分蚕食,中国总是能够再次统一,以全新的姿态昂扬于世界民族之林。

2.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的话,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与佛教和基督教讲究现世苦难来世幸福的观点完全不同。这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理念,引领并激励来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国家统一的人生追求中,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的核心力量。今天的中国,无数国人更是积极投身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迸发出磅礴的爱国之力。

3.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中国古人一直有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不管是陈胜吴广在反抗秦朝的暴虐高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是在山河破碎、民生凋零之时,孙中山先生高喊的“天下为公”,都是这种精神最真实的写照。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是天下大同思想在新时代的产物,是这一思想在当代最鲜活、最真实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飞跃,分别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究其原因是实现了其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实现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人民性特征。它超越了西方精致利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施政为民的思想相吻合。在应对新冠疫情时,中国政府“不算经济账,只算人命账”与美国政府一切向股市看齐、无视底层人民的死活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活体现。

马克思主义讲究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这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思维截然不同。这两种思维在今天的具体体现便是中美贸易战中,中国政府提倡合作共赢、互惠互利,而美国政府则处处彰显自身优先的霸道行径,以零和思维来处理国际关系,对世界经济和各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调整和转换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祖宗之法不可违”,盲目迷信前人的经验,是一种偏向保守、反对创新的价值理念,这与农耕社会反对战乱、追求国家稳定相适应。但是并不适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则强调对于古代文化和国外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科学的价值观推动着中国不断去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在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寻求救国之道的近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路。伴随着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相继登场又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在数次城市起义失败的惨痛教训之下,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只有牢牢掌握军队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中国革命才能最终走向胜利。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国际局势风云诡谲的年代,古巴导弹危机把人类第一次推到了毁灭的边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此时的中国面临着该何去何从的命运抉择。激荡的年代必然诞生伟大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开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决策。如今的中国,不仅仅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也展示出大国的风度与担当。

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先进的理论必然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体系完备、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于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五千多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但是在近代,传统文化一度遭到全盘否定,被认为是阻碍中国发展的糟粕。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也曾被人们嗤之以鼻。随着40年多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获得了巨大进步,稳居世界前列。在物质条件获得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家国一体、心怀天下的民族情怀在今天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砥砺前行。浩如烟海的历史积淀也是当代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财富,比如导演饺子把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哪吒搬上大荧幕,获得近50亿票房,问鼎2019年内地电影票房冠军。灯笼、诗词、春节、汉字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是漂泊在异国他乡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化归属。

(二)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否定历史连续性、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动社会思潮,它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凝聚社会共识具有很大的危害。今日之中国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对于正确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以及和平演变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继承之上,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之中,我们培育和发展起了集中体现新时代人民精神追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西方极端自由主义、反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入侵,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更要牢牢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不断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伟大的革命文化,更好地发挥革命文化在当今和平年代的积极作用。

文化强国不仅仅是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还需要有高文化素养的国民以及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近些年,中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刘慈欣的《三体》在全世界受到了疯狂追捧,电影《大圣归来》引爆电影暑期档,加上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的修缮,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但也暴露出理论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整体国民素养与经济基础不相匹配,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待提升。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面对文化强国的伟大工程,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还不够,应下大力气激发人们的文化兴趣,增加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让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进一步做好对重大文化产业、文化工程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带动文化全局的大发展,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张新奎 焦珂

[责任编辑: 邵煜晟]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