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大洋网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推动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地评线】大洋网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推动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来源:大洋网2020-12-2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当前,我国14多亿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性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国低收入人群数量还比较大。因此,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关键。

分配在连接生产和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合理,关系到社会成员各自获得物质利益的多少,决定着社会产品能否顺利、有效地进入消费过程,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一些行业收入过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效率与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即期消费。刺激消费的关键在于使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良好的预期。目前,传统的福利制度提供的条件逐渐转为市场来提供,而有关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人们出于对自身和家庭未来“经济安全”的担心,不得不约束消费,不断储蓄以便应急。因此,消费萎缩、边际消费倾向低的状况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乘数效应的发挥。应当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落后地区低收入者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来增加人们的消费倾向。

二是健全促进就业和创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制度条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机会公平和充分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市场分割,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得合理报酬。建立高度透明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我国就业制度,强化职业培训和再培训,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在城市,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及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这部分人的工资性收入,以增强他们的消费购买能力。

三是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改革的着力点应当是放在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真正纳入分配机制中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发挥第三次分配体系对调节收入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收入透明化。再次,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的最低工资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发挥工会组织在劳资双方平等协商中的重要作用,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劳动者按劳动贡献参与分配的权益。进一步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四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按一般规律,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适当地扩大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这时的收入差距不仅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后果,同时它又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动力。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当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时,就必须要提倡均匀分配,扩大需求,而扩大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当收入差距过大时,它就会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高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弱,而低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强。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这些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弱,他们对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已基本达到饱和,而占人口比重很大一部分的低收入者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和需求,但又缺乏支付能力,这样就会造成总需求萎缩。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总需求,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李世兰 作者系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地评线】大洋网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推动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2020-12-21 16:46:56 来源: 0 条评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当前,我国14多亿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性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国低收入人群数量还比较大。因此,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关键。

分配在连接生产和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合理,关系到社会成员各自获得物质利益的多少,决定着社会产品能否顺利、有效地进入消费过程,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一些行业收入过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效率与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即期消费。刺激消费的关键在于使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良好的预期。目前,传统的福利制度提供的条件逐渐转为市场来提供,而有关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人们出于对自身和家庭未来“经济安全”的担心,不得不约束消费,不断储蓄以便应急。因此,消费萎缩、边际消费倾向低的状况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乘数效应的发挥。应当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落后地区低收入者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来增加人们的消费倾向。

二是健全促进就业和创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制度条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机会公平和充分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市场分割,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得合理报酬。建立高度透明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我国就业制度,强化职业培训和再培训,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在城市,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及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这部分人的工资性收入,以增强他们的消费购买能力。

三是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改革的着力点应当是放在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真正纳入分配机制中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发挥第三次分配体系对调节收入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收入透明化。再次,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的最低工资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发挥工会组织在劳资双方平等协商中的重要作用,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劳动者按劳动贡献参与分配的权益。进一步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四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按一般规律,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适当地扩大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这时的收入差距不仅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后果,同时它又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动力。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当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时,就必须要提倡均匀分配,扩大需求,而扩大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当收入差距过大时,它就会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高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弱,而低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强。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这些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弱,他们对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已基本达到饱和,而占人口比重很大一部分的低收入者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和需求,但又缺乏支付能力,这样就会造成总需求萎缩。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总需求,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李世兰 作者系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丹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