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为留守儿童的人生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专访电影《棒!少年》导演许慧晶
从“苦甲天下”的中国西海固地区,到被视作棒球殿堂的美国纽约洋基球场,一群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少年棒球队,通过体育实现了人生境遇的改变,这就是正在国内院线上映的获奖纪录片《棒!少年》所要讲述的故事。该片导演许慧晶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体育鼓舞人心的力量通过影视载体呈现,能够获得更多共鸣。

体育为留守儿童的人生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专访电影《棒!少年》导演许慧晶

来源:新华社2020-12-24

新华社西安12月23日电 题:体育为留守儿童的人生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专访电影《棒!少年》导演许慧晶

新华社记者郑昕

从“苦甲天下”的中国西海固地区,到被视作棒球殿堂的美国纽约洋基球场,一群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少年棒球队,通过体育实现了人生境遇的改变,这就是正在国内院线上映的获奖纪录片《棒!少年》所要讲述的故事。该片导演许慧晶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体育鼓舞人心的力量通过影视载体呈现,能够获得更多共鸣。

作为近年来国内院线少有的一部体育题材纪录片,《棒!少年》以黑马之姿拿到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又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摘走“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奖项。作为主创,许慧晶坦言,从立项到成片的3年里,他从对棒球一窍不通到逐渐发现了这项运动的精彩,并且体会到从事基层体育的艰辛。

“这支叫作‘强棒’的少年队,教练大部分都曾是棒球国家队成员,还有元老级的张锦新先生。他们日复一日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想把优秀人才送上省队、送进国家队,让他们有好的出路。这种坚守是令我十分感动的,也是我想呈现给观众的。”他说。

许慧晶说,当你设身处地站在这群孩子的角度时,你能够感到他们对于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这支队的队员大都来自山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自小就是孤儿。前国手孙岭峰等人不远千里把他们从全国各地接到北京,一是认为这帮孩子能吃苦、留得住,二是想方设法用体育给他们未来的人生创造更多可能性。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棒球,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这些孩子的人生或许是可以预见的,可能会带着创伤的心灵在未来生活中恶性循环。”他说,这部纪录片就是想要呈现希望,展示棒球给小队员带来的快乐,让他们获得生存的能力与尊严。

“棒球是一项关于回家的运动”——这是影片对于棒球这项运动要通过跑回本垒得分的高度概括。许慧晶坦言,小球员们面对离散的家庭,在成长中其实最需要的是陪伴。棒球作为一项团队运动,队友之间、队员与教练及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长期相处互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家庭成员的缺位,这是这项运动给予他们的另外一种帮助。

作为一部视角独特且富含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的纪录片,《棒!少年》在上映之前就获得不少知名导演、演员的推荐,还在体育圈引发热议,不仅中国奥委会与中国棒球协会发文推荐该片,不少基层棒球俱乐部和培训机构也呼吁小学员走进影院,看同龄人“叫板”命运的励志故事。

体育电影是谈论中国电影绕不开的一个类型,《女篮五号》《沙鸥》等经典影片都曾激励影响一代中国人。近年来,体育题材重新受到创作者的关注,《激战》《破风》等都收到了不错的口碑和市场反响。在今年第33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导演陈可辛反映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更是获得包括最佳故事片奖在内的三项殊荣。巧合的是,陈可辛还是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评委会主席,从他关注体育的程度,也不难理解为何会对《棒!少年》赞誉有加。

许慧晶认为,体育影视作品首先是反映社会现实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其次体育的呈现方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能够引起话题与共鸣。另外从讲故事的角度看,体育总归是要指向比赛,会有一个凝聚所有人努力的时间节点,迫使人物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也能够最大限度调动观众情绪。

“我们做体育题材的时候,终究应该透过体育来聚焦人。可能你看这部电影之前不懂棒球,散场后还是对棒球一窍不通,但这不妨碍你去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去理解在那个环境下他的困惑是什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许慧晶认为,在体育电影中,体育只是一种承载体,精髓还是在于对人的刻画。

“我希望未来还能参与体育题材的创作,但更多要看机缘。”许慧晶说,体育电影有独特的拍摄方式和手法,是锻炼队伍的好机会,但也意味着需要高度成熟的团队以及更多资源资金投入。“体育题材可以让你的团队反应更迅速、拍摄更合理,是把更多人的智慧汇集在一起,来突破个体局限性。”他说,这也是体育所提倡的团队协作精神对于电影拍摄的启示。(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体育为留守儿童的人生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专访电影《棒!少年》导演许慧晶

2020-12-24 11:03:37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西安12月23日电 题:体育为留守儿童的人生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专访电影《棒!少年》导演许慧晶

新华社记者郑昕

从“苦甲天下”的中国西海固地区,到被视作棒球殿堂的美国纽约洋基球场,一群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少年棒球队,通过体育实现了人生境遇的改变,这就是正在国内院线上映的获奖纪录片《棒!少年》所要讲述的故事。该片导演许慧晶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体育鼓舞人心的力量通过影视载体呈现,能够获得更多共鸣。

作为近年来国内院线少有的一部体育题材纪录片,《棒!少年》以黑马之姿拿到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又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摘走“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奖项。作为主创,许慧晶坦言,从立项到成片的3年里,他从对棒球一窍不通到逐渐发现了这项运动的精彩,并且体会到从事基层体育的艰辛。

“这支叫作‘强棒’的少年队,教练大部分都曾是棒球国家队成员,还有元老级的张锦新先生。他们日复一日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想把优秀人才送上省队、送进国家队,让他们有好的出路。这种坚守是令我十分感动的,也是我想呈现给观众的。”他说。

许慧晶说,当你设身处地站在这群孩子的角度时,你能够感到他们对于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这支队的队员大都来自山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自小就是孤儿。前国手孙岭峰等人不远千里把他们从全国各地接到北京,一是认为这帮孩子能吃苦、留得住,二是想方设法用体育给他们未来的人生创造更多可能性。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棒球,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这些孩子的人生或许是可以预见的,可能会带着创伤的心灵在未来生活中恶性循环。”他说,这部纪录片就是想要呈现希望,展示棒球给小队员带来的快乐,让他们获得生存的能力与尊严。

“棒球是一项关于回家的运动”——这是影片对于棒球这项运动要通过跑回本垒得分的高度概括。许慧晶坦言,小球员们面对离散的家庭,在成长中其实最需要的是陪伴。棒球作为一项团队运动,队友之间、队员与教练及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长期相处互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家庭成员的缺位,这是这项运动给予他们的另外一种帮助。

作为一部视角独特且富含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的纪录片,《棒!少年》在上映之前就获得不少知名导演、演员的推荐,还在体育圈引发热议,不仅中国奥委会与中国棒球协会发文推荐该片,不少基层棒球俱乐部和培训机构也呼吁小学员走进影院,看同龄人“叫板”命运的励志故事。

体育电影是谈论中国电影绕不开的一个类型,《女篮五号》《沙鸥》等经典影片都曾激励影响一代中国人。近年来,体育题材重新受到创作者的关注,《激战》《破风》等都收到了不错的口碑和市场反响。在今年第33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导演陈可辛反映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更是获得包括最佳故事片奖在内的三项殊荣。巧合的是,陈可辛还是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评委会主席,从他关注体育的程度,也不难理解为何会对《棒!少年》赞誉有加。

许慧晶认为,体育影视作品首先是反映社会现实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其次体育的呈现方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能够引起话题与共鸣。另外从讲故事的角度看,体育总归是要指向比赛,会有一个凝聚所有人努力的时间节点,迫使人物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也能够最大限度调动观众情绪。

“我们做体育题材的时候,终究应该透过体育来聚焦人。可能你看这部电影之前不懂棒球,散场后还是对棒球一窍不通,但这不妨碍你去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去理解在那个环境下他的困惑是什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许慧晶认为,在体育电影中,体育只是一种承载体,精髓还是在于对人的刻画。

“我希望未来还能参与体育题材的创作,但更多要看机缘。”许慧晶说,体育电影有独特的拍摄方式和手法,是锻炼队伍的好机会,但也意味着需要高度成熟的团队以及更多资源资金投入。“体育题材可以让你的团队反应更迅速、拍摄更合理,是把更多人的智慧汇集在一起,来突破个体局限性。”他说,这也是体育所提倡的团队协作精神对于电影拍摄的启示。(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