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重要论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全局”,即“事物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12-26

作者:王让新 王静关键词: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打印 推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重要论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全局”,即“事物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将创新的核心地位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二是“核心”,即“事物的中心”。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就是,横向上把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引擎”,引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纵向上将创新贯穿“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过程。党中央之所以把创新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在分析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总体趋势,契合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遵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下的战略之举。

创新是应对国际“大变局”的“防护盾”

当前,整个国际环境处于“大变局”之中。一方面,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创新版图与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加剧国际社会动荡。特别是近两年,有些国家或集团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变本加厉。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国际格局演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举世瞩目,很多关键科技领域正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前进,部分领域已显现领跑态势。但是,我国的科技创新遭遇西方国家源头和应用端“双掐断”的堵截。在不少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西方国家,原始创新和引领能力不足。并且,西方大国对我国的打压和遏制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短期的,必将伴随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

世界总是在变化,变局之下,唯一的“不变之道”就是以变应变、以新应新。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西方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薄弱之处,也是西方国家“制裁”“打压”我国的“筹码”。历史和实践证明,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因此,只有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形成抵御西方世界 “技术霸凌”的“防护盾”,防范和化解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重要领域的重大风险,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源”

分析当今国际形势,关键词是“动荡变革”。而对于国内发展,关键词是“高质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创新引领新发展阶段。《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完成“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十四五”规划新阶段,并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需要培育强劲持续的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而且是推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高效动力源,更是引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

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催生新发展格局,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有着超大规模的市场、生产体系,有着产业集聚优势。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张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王牌”,就能够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等不靠,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指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辩证统一和有效利用,以此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两个方面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新发展格局的完整内涵。如何构建,动力何在?创新无疑是破题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大循环。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将依靠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调整为依靠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上来,从而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依靠创新可以改变资源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放大生产要素的效应;依靠创新可以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新优势,提高产业、产品的竞争力;依靠创新可以实现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放大要素效应,提升产品优势,实现绿色发展,从而在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无数“风口”,催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个新着力点,实现更高水平的内涵型增长。

创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助推器”

《建议》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规划。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突出了“生活品质”的重要性,将人民美好生活的质量要求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重视和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可见,创新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助推器”。

创新助推人民有更强的获得感。“获得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是要感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收入、福利的增加和就业、居住、出行等情况的改善,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民生领域,惠及人民群众。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共享经济……这些科技创新催生而来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满足,因为我们并不是这些技术的初始创新者。从1跨越到n固然是一个巨大进步,但实现从0到1的飞跃,才算真正掌握了核心竞争力。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在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持续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获得感。

创新助推人民有更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情感与心态,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喜悦情绪。在新发展阶段,人民的幸福感表现为生活品质的改善。“十四五”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人民福祉,同样需要紧贴民生现实需求,释放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这就需要科技创新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聚焦环境、现代农业、健康医疗、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增进人民福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助推人民有更强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在人们摆脱以自身为基准的内心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困境中形成的,是在信任和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内外环境安全的主观体认。安全需求是人民群众的基础需求和一般需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正是靠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的科研攻关,才在第一时间为全国人民撑起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科技“保护伞”,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实现稳定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才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条件。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2020-12-26 10:00:22 来源:

作者:王让新 王静关键词: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打印 推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重要论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全局”,即“事物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将创新的核心地位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二是“核心”,即“事物的中心”。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就是,横向上把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引擎”,引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纵向上将创新贯穿“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过程。党中央之所以把创新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在分析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总体趋势,契合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遵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下的战略之举。

创新是应对国际“大变局”的“防护盾”

当前,整个国际环境处于“大变局”之中。一方面,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创新版图与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加剧国际社会动荡。特别是近两年,有些国家或集团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变本加厉。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国际格局演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举世瞩目,很多关键科技领域正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前进,部分领域已显现领跑态势。但是,我国的科技创新遭遇西方国家源头和应用端“双掐断”的堵截。在不少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西方国家,原始创新和引领能力不足。并且,西方大国对我国的打压和遏制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短期的,必将伴随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

世界总是在变化,变局之下,唯一的“不变之道”就是以变应变、以新应新。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西方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薄弱之处,也是西方国家“制裁”“打压”我国的“筹码”。历史和实践证明,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因此,只有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形成抵御西方世界 “技术霸凌”的“防护盾”,防范和化解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重要领域的重大风险,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源”

分析当今国际形势,关键词是“动荡变革”。而对于国内发展,关键词是“高质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创新引领新发展阶段。《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完成“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十四五”规划新阶段,并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需要培育强劲持续的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而且是推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高效动力源,更是引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

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催生新发展格局,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有着超大规模的市场、生产体系,有着产业集聚优势。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张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王牌”,就能够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等不靠,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指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辩证统一和有效利用,以此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两个方面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新发展格局的完整内涵。如何构建,动力何在?创新无疑是破题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大循环。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将依靠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调整为依靠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上来,从而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依靠创新可以改变资源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放大生产要素的效应;依靠创新可以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新优势,提高产业、产品的竞争力;依靠创新可以实现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放大要素效应,提升产品优势,实现绿色发展,从而在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无数“风口”,催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个新着力点,实现更高水平的内涵型增长。

创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助推器”

《建议》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规划。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突出了“生活品质”的重要性,将人民美好生活的质量要求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重视和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可见,创新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助推器”。

创新助推人民有更强的获得感。“获得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是要感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收入、福利的增加和就业、居住、出行等情况的改善,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民生领域,惠及人民群众。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共享经济……这些科技创新催生而来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满足,因为我们并不是这些技术的初始创新者。从1跨越到n固然是一个巨大进步,但实现从0到1的飞跃,才算真正掌握了核心竞争力。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在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持续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获得感。

创新助推人民有更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情感与心态,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喜悦情绪。在新发展阶段,人民的幸福感表现为生活品质的改善。“十四五”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人民福祉,同样需要紧贴民生现实需求,释放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这就需要科技创新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聚焦环境、现代农业、健康医疗、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增进人民福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助推人民有更强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在人们摆脱以自身为基准的内心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困境中形成的,是在信任和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内外环境安全的主观体认。安全需求是人民群众的基础需求和一般需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正是靠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的科研攻关,才在第一时间为全国人民撑起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科技“保护伞”,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实现稳定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才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条件。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谭周]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