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粮食作物重大新品种培育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新品种培育等研究,品种培育取得一系列新进展。

中国农科院粮食作物重大新品种培育取得新进展

来源:新华社2021-01-13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 于文静)“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新品种培育等研究,品种培育取得一系列新进展。

这是记者从中国农科院12日召开的“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介绍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选育的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引领了我国主粮育种方向。优质小麦“中麦578”亩产达到了841.5公斤,高产抗病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年推广达800万亩,“中单808”连续多年成为西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中黄13”成为近30年来唯一推广面积超亿亩的大豆品种。

同时,中国农科院选育出了中谷系列谷子、中绿系列绿豆、中红系列红小豆等杂粮新品种,其中“中谷2”米质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成为山东“龙山小米”、新疆“疏勒小米”等品牌小米的主开发品种。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发展,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专家们认为,未来我国人均口粮消费将稳中略降,但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消费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仍将刚性增长,随着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万建民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加强作物重大新品种培育。围绕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培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优质和高附加值专用,以及适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等突破性作物新品种。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优质节水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中国农科院粮食作物重大新品种培育取得新进展

2021-01-13 07:29:30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 于文静)“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新品种培育等研究,品种培育取得一系列新进展。

这是记者从中国农科院12日召开的“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介绍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选育的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引领了我国主粮育种方向。优质小麦“中麦578”亩产达到了841.5公斤,高产抗病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年推广达800万亩,“中单808”连续多年成为西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中黄13”成为近30年来唯一推广面积超亿亩的大豆品种。

同时,中国农科院选育出了中谷系列谷子、中绿系列绿豆、中红系列红小豆等杂粮新品种,其中“中谷2”米质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成为山东“龙山小米”、新疆“疏勒小米”等品牌小米的主开发品种。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发展,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专家们认为,未来我国人均口粮消费将稳中略降,但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消费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仍将刚性增长,随着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万建民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加强作物重大新品种培育。围绕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培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优质和高附加值专用,以及适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等突破性作物新品种。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优质节水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