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拿捏得“稳稳的”?
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颇为难得的是,这100万亿元的背后,既不是量化宽松政策,也没有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财经·观察|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拿捏得“稳稳的”?

来源:新华社2021-01-21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拿捏得“稳稳的”?

新华社记者 吴雨

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颇为难得的是,这100万亿元的背后,既不是量化宽松政策,也没有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作为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的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让世界看到了“世界引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

既不“大手大脚” 也不“畏手畏脚”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相对缓慢,美国拟推出新一轮刺激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牵动全球目光。

“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再次重申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基调。

“稳”字当头如何体现?首先要在总量上保证货币总量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近年来,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不断采取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开动“印钞机”带来的是债务高企、增长乏力……

中国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M2余额为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货币政策既不能“大手大脚”,也不能“畏手畏脚”。在遭遇疫情冲击时,经济增速可能会大大偏离潜在的产出水平,需要把握好货币投放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流动性,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分层次、有梯度出台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在“稳”字当头的货币政策支持下,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基本面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随着经济企稳向好,中国GDP成功迈上100万亿元大关。

加大精准支持力度 稳定企业现金流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精准”如何体现?

2020年我国新增贷款量创历史新高——19.63万亿元。这些钱投向了哪里?在全年新增贷款中,企(事)业单位的新增占比超六成。其中,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明显。

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2%,增速比上年高20.3个百分点,已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30.3%,比上年高7.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还能从M1的数据变化得以印证。

“在稳企业保就业的结构性政策支持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得到了大量资金支持,稳定了企业现金流,推动了企业活期存款较快增加。”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介绍,2020年11月末,我国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活期存款同比增长16.5%。

货币政策不急转弯,要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因此,央行明确表示,2021年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仍会加大,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明确将延续实施。

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货币政策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2020年,疫情冲击使GDP增长率较低,也使我国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不过,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放慢。去年12月,M2和社融增速较上月稍有回落,新增住户部门贷款也较上月明显少增。

专家认为,今年货币政策将在稳定宏观杠杆率、化解债务风险和避免整体信用快速收缩之间做动态平衡,预计今年宏观杠杆率增速可以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相对缓慢,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传导和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叠加在一起,外部风险需要警惕。”陈雨露认为,针对外部风险,要坚持“国内优先”原则,继续做好自己的事。

2020年,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陈雨露认为,2021年要“稳”字当头,抓住工作重点,守住风险底线。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财经·观察|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拿捏得“稳稳的”?

2021-01-21 06:04:32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拿捏得“稳稳的”?

新华社记者 吴雨

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颇为难得的是,这100万亿元的背后,既不是量化宽松政策,也没有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作为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的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让世界看到了“世界引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

既不“大手大脚” 也不“畏手畏脚”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相对缓慢,美国拟推出新一轮刺激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牵动全球目光。

“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再次重申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基调。

“稳”字当头如何体现?首先要在总量上保证货币总量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近年来,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不断采取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开动“印钞机”带来的是债务高企、增长乏力……

中国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M2余额为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货币政策既不能“大手大脚”,也不能“畏手畏脚”。在遭遇疫情冲击时,经济增速可能会大大偏离潜在的产出水平,需要把握好货币投放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流动性,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分层次、有梯度出台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在“稳”字当头的货币政策支持下,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基本面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随着经济企稳向好,中国GDP成功迈上100万亿元大关。

加大精准支持力度 稳定企业现金流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精准”如何体现?

2020年我国新增贷款量创历史新高——19.63万亿元。这些钱投向了哪里?在全年新增贷款中,企(事)业单位的新增占比超六成。其中,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明显。

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2%,增速比上年高20.3个百分点,已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30.3%,比上年高7.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还能从M1的数据变化得以印证。

“在稳企业保就业的结构性政策支持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得到了大量资金支持,稳定了企业现金流,推动了企业活期存款较快增加。”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介绍,2020年11月末,我国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活期存款同比增长16.5%。

货币政策不急转弯,要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因此,央行明确表示,2021年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仍会加大,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明确将延续实施。

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货币政策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2020年,疫情冲击使GDP增长率较低,也使我国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不过,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放慢。去年12月,M2和社融增速较上月稍有回落,新增住户部门贷款也较上月明显少增。

专家认为,今年货币政策将在稳定宏观杠杆率、化解债务风险和避免整体信用快速收缩之间做动态平衡,预计今年宏观杠杆率增速可以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相对缓慢,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传导和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叠加在一起,外部风险需要警惕。”陈雨露认为,针对外部风险,要坚持“国内优先”原则,继续做好自己的事。

2020年,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陈雨露认为,2021年要“稳”字当头,抓住工作重点,守住风险底线。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