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他国的“言”与“行”
随着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推进,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经济、能源和技术转型的关键词。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114个国家宣布提出强化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121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下面,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方面,其他国家的“言”和“行”。

绿色低碳,他国的“言”与“行”

来源:光明日报2021-01-31

随着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推进,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经济、能源和技术转型的关键词。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114个国家宣布提出强化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121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下面,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方面,其他国家的“言”和“行”。

出台转型战略与规划

欧盟、世界银行提出了针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可持续措施清单,建议各国政府将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DC)、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措施、低碳绿色的技术、金融与税收政策等整合到经济刺激方案中。欧盟2019年年底发布“绿色新政”,承诺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出台了关于能源、工业、交通等七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路线图。美国众议院在2020年6月发布《气候危机行动计划》报告,提出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10年减少88%、CO2净零排放目标,并从经济、就业、公共健康等领域详细阐述未来拟采取的措施。

推动能源体系转型

2000年以来,全球能源系统正在经历快速的清洁低碳转型,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全球再电气化的趋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煤炭的退出成为全球性大趋势。全球煤炭消费量自2013年之后呈现明显下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1965年的37%下降至2019年的27%。同时,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发展方向和世界能源供应增长的主体。全球已有近180个国家制定了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或政策;2010年至2019年,全球净增发电装机容量中,70%以上是光电和风电。

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打造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欧盟认为新技术、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和颠覆性创新对于实现“绿色新政”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将通过941亿美元的研发项目“地平线欧洲(2021—2027)”支持有关研究和创新工作,该项目预算中至少有35%的资金将用于资助新的气候解决方案。美国总统拜登在上任后将重点发展零碳电力、零碳交通及零排放汽车、零碳建筑、零废物制造业,并推动碳捕集、下一代核能、电动汽车等前沿技术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

欧盟将循环经济作为绿色新政的支柱之一,将其视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排放脱钩的基本路径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在2015年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欧盟于2020年3月发布新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维修、回收处理、二次资源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将循环经济覆盖面由领军国家拓展到欧盟内主要经济体,加快改变线性经济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碳足迹”,增加可循环材料使用率,拟借此引领全球循环经济发展。

以投融资政策为导向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需要通过经济政策向全社会和市场主体传递清晰的信号。从2013年世界银行宣布退出煤炭和煤电领域的投资以来,截至2019年2月,已有100多家全球性金融机构宣布退出或限制在煤炭和煤电领域投资的政策或声明,有34家全球性私有商业银行宣布退出或限制煤炭行业的投资,有力助推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体系变革。韩国在2020年7月宣布了一项投资160万亿韩元(约1330亿美元)的绿色新政,到2025年在数字和绿色领域创造190万个就业机会。该新政包括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逐步取消在国内和海外的煤炭投资并实行碳税。

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提振全社会公民的共同意愿。据联合国统计,截至2019年9月,全球共有102个城市承诺将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已有墨尔本、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等20多个城市提出早于2050年实现城市零排放。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通往净零排放道路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个跨国公司和高校提出不晚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计划。

(作者:杨秀、董文娟,分别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

(学术指导:谭显春,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绿色低碳,他国的“言”与“行”

2021-01-31 16:47:30 来源: 0 条评论

随着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推进,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经济、能源和技术转型的关键词。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114个国家宣布提出强化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121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下面,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方面,其他国家的“言”和“行”。

出台转型战略与规划

欧盟、世界银行提出了针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可持续措施清单,建议各国政府将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DC)、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措施、低碳绿色的技术、金融与税收政策等整合到经济刺激方案中。欧盟2019年年底发布“绿色新政”,承诺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出台了关于能源、工业、交通等七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路线图。美国众议院在2020年6月发布《气候危机行动计划》报告,提出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10年减少88%、CO2净零排放目标,并从经济、就业、公共健康等领域详细阐述未来拟采取的措施。

推动能源体系转型

2000年以来,全球能源系统正在经历快速的清洁低碳转型,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全球再电气化的趋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煤炭的退出成为全球性大趋势。全球煤炭消费量自2013年之后呈现明显下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1965年的37%下降至2019年的27%。同时,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发展方向和世界能源供应增长的主体。全球已有近180个国家制定了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或政策;2010年至2019年,全球净增发电装机容量中,70%以上是光电和风电。

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打造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欧盟认为新技术、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和颠覆性创新对于实现“绿色新政”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将通过941亿美元的研发项目“地平线欧洲(2021—2027)”支持有关研究和创新工作,该项目预算中至少有35%的资金将用于资助新的气候解决方案。美国总统拜登在上任后将重点发展零碳电力、零碳交通及零排放汽车、零碳建筑、零废物制造业,并推动碳捕集、下一代核能、电动汽车等前沿技术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

欧盟将循环经济作为绿色新政的支柱之一,将其视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排放脱钩的基本路径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在2015年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欧盟于2020年3月发布新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维修、回收处理、二次资源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将循环经济覆盖面由领军国家拓展到欧盟内主要经济体,加快改变线性经济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碳足迹”,增加可循环材料使用率,拟借此引领全球循环经济发展。

以投融资政策为导向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需要通过经济政策向全社会和市场主体传递清晰的信号。从2013年世界银行宣布退出煤炭和煤电领域的投资以来,截至2019年2月,已有100多家全球性金融机构宣布退出或限制在煤炭和煤电领域投资的政策或声明,有34家全球性私有商业银行宣布退出或限制煤炭行业的投资,有力助推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体系变革。韩国在2020年7月宣布了一项投资160万亿韩元(约1330亿美元)的绿色新政,到2025年在数字和绿色领域创造190万个就业机会。该新政包括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逐步取消在国内和海外的煤炭投资并实行碳税。

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提振全社会公民的共同意愿。据联合国统计,截至2019年9月,全球共有102个城市承诺将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已有墨尔本、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等20多个城市提出早于2050年实现城市零排放。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通往净零排放道路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个跨国公司和高校提出不晚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计划。

(作者:杨秀、董文娟,分别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

(学术指导:谭显春,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