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评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正确路径,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关注如下四个维度。

社科评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即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正确路径,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关注如下四个维度。

其一,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根深才能叶茂,深入才能浅出。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只有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各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演进脉络、表现形式和历史影响,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给予中华传统文化以客观公允的评价,才能将其中的优秀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进而才谈得上结合时代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深入古典文献中、深入历史史实中,扎实开展学理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二,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服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定位,决定了其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一方面,对内来看,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课题。以此为抓手,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深入发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对外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应如何彰显民族特色、以更好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是当前我国在国际发展方面的重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处世方式。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包容和谐”的追求,对“和而不同”的倡导,亦对彰显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形象大有裨益。总之,直面并回应时代课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其三,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保障。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了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气的巨大作用。然而,当代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发展目标、国际环境等重要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产生于古代并在古代发展成熟的文化形态,其很多思想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日常人伦领域,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仍然十分突出,其传统价值理念所包含的对人伦亲情的肯定,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集体主义的崇尚等思想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日常人伦领域是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应该继续坚守并大力拓展的领域。具体来说,在这一领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一方面,应特别关注“家庭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将血亲之爱视作仁爱的根基,将修身、齐家看作成就其他一切事情的根本,在家庭建设方面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丰厚的资产。充分重视这部分资产,将其融入当代家庭美德的建设中,为营造当代优良家风作贡献,这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应特别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安顿”。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经济因素不断入侵情感领域,加剧了个体精神世界的迷茫、焦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个体精神修养方面的丰厚资源,对安顿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仍大有裨益。例如,儒家对人生价值以及义利关系的理性认知,道家逍遥放达的精神追求以及辩证思维方式等,都可以给现代人以启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纠偏的作用。从日常人伦领域入手,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建设和个体身心安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才有助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入群众的生活中。在这方面,微博、微信、学者通俗化的讲解,广播电视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节目等形式都有其可取之处。

其四,增强自我批判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具备的视野。我们要珍视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世界彰显自信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传统文化只有保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意识,积极地吸收异质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以实现建设性转化,才能为子孙后代守住精神家园,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海纳百川是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故步自封没有出路。

(本文系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社会风气的涵育研究”(2017BKS0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及应用研究”(19VSZ1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社科评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1-02-10 19:35:31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即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正确路径,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关注如下四个维度。

其一,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根深才能叶茂,深入才能浅出。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只有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各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演进脉络、表现形式和历史影响,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给予中华传统文化以客观公允的评价,才能将其中的优秀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进而才谈得上结合时代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深入古典文献中、深入历史史实中,扎实开展学理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二,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服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定位,决定了其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一方面,对内来看,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课题。以此为抓手,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深入发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对外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应如何彰显民族特色、以更好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是当前我国在国际发展方面的重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处世方式。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包容和谐”的追求,对“和而不同”的倡导,亦对彰显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形象大有裨益。总之,直面并回应时代课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其三,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保障。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了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气的巨大作用。然而,当代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发展目标、国际环境等重要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产生于古代并在古代发展成熟的文化形态,其很多思想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日常人伦领域,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仍然十分突出,其传统价值理念所包含的对人伦亲情的肯定,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集体主义的崇尚等思想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日常人伦领域是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应该继续坚守并大力拓展的领域。具体来说,在这一领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一方面,应特别关注“家庭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将血亲之爱视作仁爱的根基,将修身、齐家看作成就其他一切事情的根本,在家庭建设方面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丰厚的资产。充分重视这部分资产,将其融入当代家庭美德的建设中,为营造当代优良家风作贡献,这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应特别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安顿”。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经济因素不断入侵情感领域,加剧了个体精神世界的迷茫、焦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个体精神修养方面的丰厚资源,对安顿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仍大有裨益。例如,儒家对人生价值以及义利关系的理性认知,道家逍遥放达的精神追求以及辩证思维方式等,都可以给现代人以启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纠偏的作用。从日常人伦领域入手,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建设和个体身心安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才有助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入群众的生活中。在这方面,微博、微信、学者通俗化的讲解,广播电视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节目等形式都有其可取之处。

其四,增强自我批判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具备的视野。我们要珍视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世界彰显自信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传统文化只有保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意识,积极地吸收异质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以实现建设性转化,才能为子孙后代守住精神家园,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海纳百川是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故步自封没有出路。

(本文系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社会风气的涵育研究”(2017BKS0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及应用研究”(19VSZ1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