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家谈 | 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发展格局作出阐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作,应予以重视并加快推进。

经济大家谈 | 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来源:人民论坛网2021-02-21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绍东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发展格局作出阐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作,应予以重视并加快推进。

整合产业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产业政策来看,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可以根据“技术—经济”特征将产业分为普通劳动密集型、技能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劳动密集型等三类。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应针对三类产业的不同性质分类施策并加以引导。

具体来说,推动普通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南北方区域发展差距进行梯度转移,也可以向我国周边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有序转移。巩固我国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既有优势,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放开行业管制,以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国外资金进入这些行业。以全球化视野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促使高端技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国内结合,提升我国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

整合区域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区域视角来看,要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要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外向型政策衔接起来,在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多样化结合,有效推动区域分工的深化和广化,一方面打造国内区域大循环,另一方面将特定区域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载体。

整合城乡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城乡协调来看,各类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组合和搭配,由此形成城乡经济循环。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城乡融合,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整合城乡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工格局,让劳动力、技术、资金甚至土地(指标)在城乡间顺畅流动,在城市和农村形成更为多样化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创造更为丰富的经营模式和载体,让城乡居民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真正融为一体,打造城乡经济大循环。

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条件。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不同所有制的比较优势

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以各种微观经济主体作为政策载体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具有差异性的经济治理功能,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直接生产中,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高风险技术研发领域以及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灵活性优势,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产品分配中,国有企业不仅要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缴纳税款,同时还要上交相当额度的利润,体现国家作为公有制经济出资人的盈利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中扮演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供应商角色,通过价格和销量控制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意图;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加快了商品和资金流通。在消费活动中,公有制经济通过向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引导国内需求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比较敏锐地抓住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贯彻新发展格局对消费需求提出的要求。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充实国内需求的收入根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要让更多的消费活动在国内进行,让更多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到满足。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的规模和结构。

从收入规模来看,要扩大居民收入来源,提高收入增长幅度,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实惠。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适当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总体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助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构建。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路径,是放眼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营商环境建设,推动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同共进。

为此,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领导是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根本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以全球化的视野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找资源富地、成本洼地、产业高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在经济治理过程中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稳固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地位。

加强党对国家经济治理过程的领导,有助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坚持正确方向,有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提高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经济大家谈 | 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2021-02-21 15:18:54 来源: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绍东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发展格局作出阐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作,应予以重视并加快推进。

整合产业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产业政策来看,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可以根据“技术—经济”特征将产业分为普通劳动密集型、技能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劳动密集型等三类。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应针对三类产业的不同性质分类施策并加以引导。

具体来说,推动普通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南北方区域发展差距进行梯度转移,也可以向我国周边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有序转移。巩固我国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既有优势,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放开行业管制,以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国外资金进入这些行业。以全球化视野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促使高端技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国内结合,提升我国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

整合区域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区域视角来看,要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要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外向型政策衔接起来,在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多样化结合,有效推动区域分工的深化和广化,一方面打造国内区域大循环,另一方面将特定区域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载体。

整合城乡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城乡协调来看,各类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组合和搭配,由此形成城乡经济循环。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城乡融合,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整合城乡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工格局,让劳动力、技术、资金甚至土地(指标)在城乡间顺畅流动,在城市和农村形成更为多样化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创造更为丰富的经营模式和载体,让城乡居民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真正融为一体,打造城乡经济大循环。

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条件。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不同所有制的比较优势

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以各种微观经济主体作为政策载体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具有差异性的经济治理功能,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直接生产中,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高风险技术研发领域以及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灵活性优势,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产品分配中,国有企业不仅要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缴纳税款,同时还要上交相当额度的利润,体现国家作为公有制经济出资人的盈利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中扮演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供应商角色,通过价格和销量控制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意图;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加快了商品和资金流通。在消费活动中,公有制经济通过向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引导国内需求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比较敏锐地抓住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贯彻新发展格局对消费需求提出的要求。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充实国内需求的收入根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要让更多的消费活动在国内进行,让更多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到满足。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的规模和结构。

从收入规模来看,要扩大居民收入来源,提高收入增长幅度,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实惠。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适当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总体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助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构建。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路径,是放眼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营商环境建设,推动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同共进。

为此,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领导是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根本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以全球化的视野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找资源富地、成本洼地、产业高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在经济治理过程中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稳固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地位。

加强党对国家经济治理过程的领导,有助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坚持正确方向,有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提高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