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评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民性特征

社科评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民性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其永恒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要让人民幸福,这些重要观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思想光辉。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牢记使命担当,时刻关心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全面谋划和统筹安排,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认识的不断深化。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与生活理想。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承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这个美好夙愿即将成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从广义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归根到底也要靠全体人民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实现全面小康,要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要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广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实情,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和心声、期待和要求,尊重基层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我们的各项决策建立在更加牢固的民情民意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才能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效需要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全体人民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受益者,也是评判者。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胜利在望,全体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是否获得了真正幸福,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结果由人民评判等。可见,人民性特征恰似一条红线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实现过程,我们应当在理论和实践工作中全面认识并深刻把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与实践研究”(20BDJ058)阶段性成果)

(作者:林祖华 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社科评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民性特征

2021-02-26 15:24:50 来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其永恒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要让人民幸福,这些重要观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思想光辉。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牢记使命担当,时刻关心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全面谋划和统筹安排,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认识的不断深化。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与生活理想。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承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这个美好夙愿即将成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从广义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归根到底也要靠全体人民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实现全面小康,要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要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广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实情,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和心声、期待和要求,尊重基层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我们的各项决策建立在更加牢固的民情民意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才能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效需要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全体人民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受益者,也是评判者。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胜利在望,全体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是否获得了真正幸福,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结果由人民评判等。可见,人民性特征恰似一条红线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实现过程,我们应当在理论和实践工作中全面认识并深刻把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与实践研究”(20BDJ058)阶段性成果)

(作者:林祖华 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邵煜晟]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