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特约评论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三论学习贯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三论学习贯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2021-02-27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三论学习贯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凸显粮食安全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办好自己的事,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坚定不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同时切实保护好黑土地,开展保护性耕作,多策并举、多管齐下,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种子能够靠自己来解决,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75%和85%,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种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推动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更好发挥科技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的支撑作用。

保障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统筹抓好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蔬等重要农副产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优质绿色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实施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战略,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丰年不忘灾年”,要厉行粮食节约,减少损失浪费,建立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长效机制。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要强化政策保障,辅之以利、辅之以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落地的同时,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一系列“实惠政策”出台,必将使地方政府抓粮有动力、有干劲,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有奔头,为今年夺取粮食丰收、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三论学习贯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021-02-27 17:39:35 来源: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三论学习贯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凸显粮食安全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办好自己的事,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坚定不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同时切实保护好黑土地,开展保护性耕作,多策并举、多管齐下,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种子能够靠自己来解决,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75%和85%,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种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推动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更好发挥科技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的支撑作用。

保障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统筹抓好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蔬等重要农副产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优质绿色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实施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战略,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丰年不忘灾年”,要厉行粮食节约,减少损失浪费,建立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长效机制。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要强化政策保障,辅之以利、辅之以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落地的同时,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一系列“实惠政策”出台,必将使地方政府抓粮有动力、有干劲,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有奔头,为今年夺取粮食丰收、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责任编辑: 谭周]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