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创新能力必须要过硬

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创新能力必须要过硬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新发展阶段,要更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重点锚定科技前沿、“卡脖子”技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从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到“天问一号”奔向火星,从C919大型客机翱翔蓝天到北斗卫星全球组网,从“奋斗者”号潜入万米海底逐梦深蓝到“九章”量子计算机横空出世……“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各领域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比如,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出现“卡脖子”的情况;全社会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在GDP中的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等。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新发展阶段,要更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重点锚定科技前沿、“卡脖子”技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立足新阶段,必须打牢基础研究的基本功。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为此,需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明白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要认清困扰中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之痛,根在基础,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必须从观念上抛弃只重视应用创新领域、忽视基础研究的急功近利思想。

立足新阶段,还要破除体制机制的“肠梗阻”。科技创新,惟才是举,关键在人。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有更多自主权,让他们心无旁骛搞研究,厚积薄发出成果,而不是把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英雄不论出身和资历,一方面,要通过“揭榜挂帅”让更多创新主体和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通过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众创”局面,给社会整体创新打开更大空间。

立足新阶段,更要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进科技创新,要注重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在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更多地依靠和培育市场的力量来加大“全社会”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比如,今年我们采取对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100%的措施,实际上就是以一种市场化、普惠性的税收优惠机制,来激发企业加大投资研发投入的动力,更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增加企业自身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我们期待并相信,面向新发展阶段,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一定会收获更丰硕的创新成果,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以科技的力量更有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创新能力必须要过硬

2021-03-17 15:52:42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新发展阶段,要更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重点锚定科技前沿、“卡脖子”技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从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到“天问一号”奔向火星,从C919大型客机翱翔蓝天到北斗卫星全球组网,从“奋斗者”号潜入万米海底逐梦深蓝到“九章”量子计算机横空出世……“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各领域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比如,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出现“卡脖子”的情况;全社会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在GDP中的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等。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新发展阶段,要更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重点锚定科技前沿、“卡脖子”技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立足新阶段,必须打牢基础研究的基本功。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为此,需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明白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要认清困扰中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之痛,根在基础,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必须从观念上抛弃只重视应用创新领域、忽视基础研究的急功近利思想。

立足新阶段,还要破除体制机制的“肠梗阻”。科技创新,惟才是举,关键在人。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有更多自主权,让他们心无旁骛搞研究,厚积薄发出成果,而不是把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英雄不论出身和资历,一方面,要通过“揭榜挂帅”让更多创新主体和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通过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众创”局面,给社会整体创新打开更大空间。

立足新阶段,更要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进科技创新,要注重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在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更多地依靠和培育市场的力量来加大“全社会”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比如,今年我们采取对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100%的措施,实际上就是以一种市场化、普惠性的税收优惠机制,来激发企业加大投资研发投入的动力,更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增加企业自身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我们期待并相信,面向新发展阶段,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一定会收获更丰硕的创新成果,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以科技的力量更有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曾家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