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实现“碳中和”具备良好基础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中和”相关目标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其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势必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在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革新、气候政策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另一个原因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能源结构都意味着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并非易事。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未来将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如期实现“碳中和”具备良好基础

来源:经济日报2021-03-18

刘满平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中和”相关目标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其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势必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在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革新、气候政策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另一个原因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能源结构都意味着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并非易事。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未来将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作为一项影响重大的战略决策和选择,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好高骛远。它是在权衡目前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综合评价目标实现的各项基础上才作出的战略选择。综合各方面条件看,我国具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良好基础。

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经济基础。“碳中和”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而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是有代价的,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迈上百万亿元台阶,今后我国将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关技术的支撑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基础。绿色、新能源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2019年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别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仅为2.5%、46.7%和19.1%。尤其是光伏产业,目前我国生产和市场规模世界第一,并已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可以说,在未来堪称以人工智能、互联网、清洁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我国已做好准备,很多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

碳减排取得的成效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经验基础。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能效提升,碳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降低,碳排放总量增速变缓。2019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5年、2005年分别下降18.2%、48.1%,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同时,我国新能源成本也在不断下降。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了82%;陆上风电降低了39%,已经形成对煤电的价格竞争优势,并进入平价上网阶段;海上风电成本也持续下降。另外,我国的绿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碳汇能力不断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至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193.7万公顷,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

体制优势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二是社会认同。过去多年碳减排工作取得的成效,让社会普遍认识到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并不是相悖的,不会阻碍经济增长,“碳中和”会推动清洁技术更快发展,由此带来清洁能源成本进一步下降,推动清洁能源价格下降。三是体制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如期实现“碳中和”具备良好基础

2021-03-18 06:09:02 来源: 0 条评论

刘满平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中和”相关目标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其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势必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在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革新、气候政策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另一个原因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能源结构都意味着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并非易事。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未来将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作为一项影响重大的战略决策和选择,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好高骛远。它是在权衡目前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综合评价目标实现的各项基础上才作出的战略选择。综合各方面条件看,我国具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良好基础。

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经济基础。“碳中和”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而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是有代价的,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迈上百万亿元台阶,今后我国将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关技术的支撑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基础。绿色、新能源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2019年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别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仅为2.5%、46.7%和19.1%。尤其是光伏产业,目前我国生产和市场规模世界第一,并已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可以说,在未来堪称以人工智能、互联网、清洁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我国已做好准备,很多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

碳减排取得的成效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经验基础。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能效提升,碳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降低,碳排放总量增速变缓。2019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5年、2005年分别下降18.2%、48.1%,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同时,我国新能源成本也在不断下降。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了82%;陆上风电降低了39%,已经形成对煤电的价格竞争优势,并进入平价上网阶段;海上风电成本也持续下降。另外,我国的绿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碳汇能力不断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至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193.7万公顷,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

体制优势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二是社会认同。过去多年碳减排工作取得的成效,让社会普遍认识到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并不是相悖的,不会阻碍经济增长,“碳中和”会推动清洁技术更快发展,由此带来清洁能源成本进一步下降,推动清洁能源价格下降。三是体制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