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的绿色贡献(国际论坛)
随着变暖的持续,其中一些变化将变得不可逆转,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我们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中国植被的绿色贡献(国际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2021-03-23

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这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上升所致,这些温室气体具有吸收地气系统辐射热量的能力。随着地球变暖,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变暖的持续,其中一些变化将变得不可逆转,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我们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该目标可以实现吗?答案取决于国际社会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020年10月,《自然》杂志刊登了我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基于实地考察和卫星观测数据,得出“以前的研究测算低估了中国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这一结论。我们发现,2010至201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此前的研究低估了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植被全年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我们还发现,在夏季,黑龙江和吉林的植被二氧化碳吸收量也很大。

能够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的事实是,在过去10至15年间,中国上述省份年造林面积在400平方千米至4400平方千米之间,这相当于每个省份一年就增加5.6万至61.6万个足球场的绿化面积。利用卫星观测,我们发现了植被的绿色度和地表生物量的显著上升。由此可见,中国植被的碳吸收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大规模、长期植树造林具有重要价值,坚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很重要。

扩大地面观测网络以增进对这些森林和土壤中碳的吸收和储存方式的了解,将有助于制定国家战略。我们的研究表明,卫星对二氧化碳的独立观测与根据地面数据推断出的二氧化碳吸收估算值相一致。这预示着未来卫星观测能够在量化国家碳预算中发挥作用,有望用于评估《巴黎协定》的执行情况。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年底发射升空,这昭示着中国成功获得从空间监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新能力。

《自然》杂志上公布的这项研究源于我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的长期合作和研讨,想法则萌生于从欧洲航天局与中国科技部联合召开“龙计划”年度会议后返回途中的一次讨论。研究的成功还要归功于欧中“龙计划”项目长达10年的支持,以及我与中方研究人员之间的长期合作。

未来该怎么办?我真的很高兴听到中国的减排计划: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实现如此雄心勃勃的净零排放目标,需要坚持不懈进行综合施治、协同减排——进行大规模的能源结构调整,以配合现有的绿化计划和其他形式的负排放技术。

当然,技术不是万能的。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归根结底需要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保罗·帕尔默

(作者为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中国植被的绿色贡献(国际论坛)

2021-03-23 10:14:04 来源: 0 条评论

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这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上升所致,这些温室气体具有吸收地气系统辐射热量的能力。随着地球变暖,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变暖的持续,其中一些变化将变得不可逆转,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我们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该目标可以实现吗?答案取决于国际社会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020年10月,《自然》杂志刊登了我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基于实地考察和卫星观测数据,得出“以前的研究测算低估了中国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这一结论。我们发现,2010至201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此前的研究低估了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植被全年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我们还发现,在夏季,黑龙江和吉林的植被二氧化碳吸收量也很大。

能够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的事实是,在过去10至15年间,中国上述省份年造林面积在400平方千米至4400平方千米之间,这相当于每个省份一年就增加5.6万至61.6万个足球场的绿化面积。利用卫星观测,我们发现了植被的绿色度和地表生物量的显著上升。由此可见,中国植被的碳吸收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大规模、长期植树造林具有重要价值,坚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很重要。

扩大地面观测网络以增进对这些森林和土壤中碳的吸收和储存方式的了解,将有助于制定国家战略。我们的研究表明,卫星对二氧化碳的独立观测与根据地面数据推断出的二氧化碳吸收估算值相一致。这预示着未来卫星观测能够在量化国家碳预算中发挥作用,有望用于评估《巴黎协定》的执行情况。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年底发射升空,这昭示着中国成功获得从空间监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新能力。

《自然》杂志上公布的这项研究源于我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的长期合作和研讨,想法则萌生于从欧洲航天局与中国科技部联合召开“龙计划”年度会议后返回途中的一次讨论。研究的成功还要归功于欧中“龙计划”项目长达10年的支持,以及我与中方研究人员之间的长期合作。

未来该怎么办?我真的很高兴听到中国的减排计划: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实现如此雄心勃勃的净零排放目标,需要坚持不懈进行综合施治、协同减排——进行大规模的能源结构调整,以配合现有的绿化计划和其他形式的负排放技术。

当然,技术不是万能的。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归根结底需要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保罗·帕尔默

(作者为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