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盘活文化空间(人民时评)
最近,一组名为《博物馆说》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的馆藏珍品纷纷亮相,由馆长或专家以短视频形式,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为观众奉上云端文化大餐,让人足不出户便能漫游历史文化长河。近年来,越来越多数字化文化产品涌现,文化空间的内涵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拓展。

数字赋能盘活文化空间(人民时评)

来源:人民日报2021-03-29

最近,一组名为《博物馆说》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的馆藏珍品纷纷亮相,由馆长或专家以短视频形式,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为观众奉上云端文化大餐,让人足不出户便能漫游历史文化长河。近年来,越来越多数字化文化产品涌现,文化空间的内涵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运用高新科技和前沿技术,让文化“动”起来,让文化空间“活”起来,才能更好弘扬历史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新冠肺炎疫情给实体文化空间的运营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促进了数字文化空间不断挖潜。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多年积累的文化艺术资源,借由互联网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过去人们很难想象,足不出户如何畅游各大展馆、遍览古迹文物。如今,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网”聚书香、“云”游四方成为现实。云端看展览、指尖点文献,打破了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形式限制。面对实体场馆数量有限,馆藏保护有特定要求,以及精品内容供不应求的现实,融合技术手段为其扩容,打造出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文化空间,惠及更多受众。过去的单向传播格局也被打破,组织者和参与者进入双向互动时代。文化空间的场域大大拓宽,文化内容的可及性更高,获取文化内容的效率和体验也得以提升。

以社会效益为导向,拥抱新技术新业态,盘活公共文化空间,既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充分释放文化资源使用效率,扩大优质内容供给,提高社会效益。去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意见,明确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随着新基建加速布局、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大有可为。

在此背景下,文化艺术展馆从以线下展示为主,到线上辅助线下,再到专门策划线上项目;文化空间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变成了链接各类云上出口、孵化多样文化产品的网络节点,搭建起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立体式文化体系。与此同时,线上文化空间还可以反哺线下,进一步促进艺术传播和文化传承。这也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出要求:数字化并非简单地给馆藏品拍照、录像,把线下内容机械“搬运”到线上,而是要进行适应化改造、针对性开发。灵活运用VR、5G、全息投影等丰富多样的技术,大胆创新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层出不穷的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互相融通,加深了文化与人的联结。期待更多文化空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文化人,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为引领社会风尚、传承文化发展汇聚新动能。

作者:周珊珊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数字赋能盘活文化空间(人民时评)

2021-03-29 09:37:57 来源:

最近,一组名为《博物馆说》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的馆藏珍品纷纷亮相,由馆长或专家以短视频形式,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为观众奉上云端文化大餐,让人足不出户便能漫游历史文化长河。近年来,越来越多数字化文化产品涌现,文化空间的内涵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运用高新科技和前沿技术,让文化“动”起来,让文化空间“活”起来,才能更好弘扬历史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新冠肺炎疫情给实体文化空间的运营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促进了数字文化空间不断挖潜。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多年积累的文化艺术资源,借由互联网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过去人们很难想象,足不出户如何畅游各大展馆、遍览古迹文物。如今,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网”聚书香、“云”游四方成为现实。云端看展览、指尖点文献,打破了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形式限制。面对实体场馆数量有限,馆藏保护有特定要求,以及精品内容供不应求的现实,融合技术手段为其扩容,打造出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文化空间,惠及更多受众。过去的单向传播格局也被打破,组织者和参与者进入双向互动时代。文化空间的场域大大拓宽,文化内容的可及性更高,获取文化内容的效率和体验也得以提升。

以社会效益为导向,拥抱新技术新业态,盘活公共文化空间,既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充分释放文化资源使用效率,扩大优质内容供给,提高社会效益。去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意见,明确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随着新基建加速布局、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大有可为。

在此背景下,文化艺术展馆从以线下展示为主,到线上辅助线下,再到专门策划线上项目;文化空间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变成了链接各类云上出口、孵化多样文化产品的网络节点,搭建起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立体式文化体系。与此同时,线上文化空间还可以反哺线下,进一步促进艺术传播和文化传承。这也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出要求:数字化并非简单地给馆藏品拍照、录像,把线下内容机械“搬运”到线上,而是要进行适应化改造、针对性开发。灵活运用VR、5G、全息投影等丰富多样的技术,大胆创新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层出不穷的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互相融通,加深了文化与人的联结。期待更多文化空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文化人,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为引领社会风尚、传承文化发展汇聚新动能。

作者:周珊珊

[责任编辑: 邵煜晟]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