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班利村:笙歌“摆舞”振兴拉祜寨
“阿哥阿妹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电影《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在20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让人们开始知道祖国滇西南普洱市澜沧县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拉祜族。

云南澜沧班利村:笙歌“摆舞”振兴拉祜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1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阿哥阿妹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电影《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在20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让人们开始知道祖国滇西南普洱市澜沧县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拉祜族。

2月22日,记者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班利村委会大寨村,这里是拉祜族传统舞蹈“摆舞”的发源地和传承基地。一进村就听见阵阵清脆的歌声和芦笙吹奏声,一个新建大院的门框上“摆舞之乡”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宽敞的院子里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剧场。右边的简易舞台上,村民演员跳起了欢快的摆舞,吹起了悠扬的葫芦笙,敲起了响亮的象脚鼓,弹起了时尚的吉他,充满深情地唱着《婚誓》《我和我的祖国》。左边的阶梯看台上,坐满了游客和村民。一些找不到座位的,就趴在看台周边的矮墙上津津有味地看演出。

“我们拉祜族跳的摆舞,是从挖地、除草、洗衣服等动作中改编来的,祖祖辈辈都会跳摆舞。我从小跟妈妈学,现在我又教了10多个徒弟,很多村民都会跳。”班利村省级非遗摆舞传承人张娜算演出结束边走下舞台,边对记者说。

班利村许多村民都是乡土文艺人才,能表演反映拉祜族开天辟地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反映生产生活的山歌《打猎歌》《最美丽的拉祜山乡》,还自编《拉祜摆舞》《芦笙舞》等作品。村文艺表演队还走出大山到普洱、上海等地展演。班利村还是国家级非遗《牡帕密帕》保护传承基地,2011年就建成了传习馆。班利村还把张娜算、李扎袜等10人申报为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让拉祜族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班利村歌舞表演主持人是村文艺队队长郭玉兰,一位身穿拉祜族盛装的美丽的拉祜族妇女。“我们村会唱会跳的人多,1982年就成立了文艺队,平时在葫芦节、新米节和村里办喜事时表演。去年我们到最早搞演出的老达保村学习演艺公司的经验,9月我们村也成立了班利拉祜啵喋演艺公司,有130个村民成了公司演员。”郭玉兰说,“去年11月17日我们开始为游客表演,每周六下午固定表演一个小时,经常有游客来看,按大场4800元、小场2800元的标准收费。现在收入不多,全体演员平均分配。”

班利村有10个村小组,村民居住比较集中,容易开展群体性文化活动。近年来,几公里外开通景迈机场,建起空港片区林下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园,慕名来班利村的游客逐渐增多。4月9日,班利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赵黑大告诉记者:“以前是村里文艺队自发跳舞表演。我们去丽江、西双版纳学习文化扶贫的经验后,成立了演艺公司,用拉祜族歌舞吸引游客,也搞文化扶贫。没有疫情时每周为游客表演两三场。从成立公司至今年3月底已经有40万元演出收入,其中有位上海老板来看演出后,一次就捐赠了20万元。今年春节我们给每个村民演员发了500元过节费,从4月开始每人每月发200元。”

“从没想过我们为游客表演节目还能挣钱,我去年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政府每年给我8000元补助,这成为家里的重要收入了!”张娜算十分感慨。

班利村1077户中原来有479户贫困户,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班利村发展种养殖业,全村种植甘蔗近万亩,还种植了茶叶和坚果,2020年全村脱贫,泥巴路变成水泥路,人均纯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6615元,村民过去住杈杈房、土基房、木板房,现在60%的农户盖了砖瓦房。“去年以来我们成立公司开展拉祜族歌舞表演,为老百姓增加了一个增收渠道,又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我们寨子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了!”赵黑大越说越开心。

在村里露天剧场旁边,有一排排拉祜族风格的新房,还有几栋拉祜族传统陈旧的杆栏式吊脚房。“新房子是用来展示销售村里的农特产品的,旧房子是准备改造成民宿。”赵黑大说。2020年,澜沧县引入沪滇帮扶资金465万元,在班利村新建1165平方米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展演中心及道路等配套设施,为东回镇、澜沧县乃至“边三县”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销售展示平台。

澜沧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琼珍介绍,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致力于“拉祜文化兴县”,出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政策文件,塑造拉祜文化品牌,打造出东回镇班利村、酒井乡老达保、雪林乡左都大寨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把乡村变成了打卡胜地和旅游景点。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3日 03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云南澜沧班利村:笙歌“摆舞”振兴拉祜寨

2021-04-13 11:34:06 来源: 0 条评论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阿哥阿妹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电影《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在20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让人们开始知道祖国滇西南普洱市澜沧县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拉祜族。

2月22日,记者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班利村委会大寨村,这里是拉祜族传统舞蹈“摆舞”的发源地和传承基地。一进村就听见阵阵清脆的歌声和芦笙吹奏声,一个新建大院的门框上“摆舞之乡”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宽敞的院子里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剧场。右边的简易舞台上,村民演员跳起了欢快的摆舞,吹起了悠扬的葫芦笙,敲起了响亮的象脚鼓,弹起了时尚的吉他,充满深情地唱着《婚誓》《我和我的祖国》。左边的阶梯看台上,坐满了游客和村民。一些找不到座位的,就趴在看台周边的矮墙上津津有味地看演出。

“我们拉祜族跳的摆舞,是从挖地、除草、洗衣服等动作中改编来的,祖祖辈辈都会跳摆舞。我从小跟妈妈学,现在我又教了10多个徒弟,很多村民都会跳。”班利村省级非遗摆舞传承人张娜算演出结束边走下舞台,边对记者说。

班利村许多村民都是乡土文艺人才,能表演反映拉祜族开天辟地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反映生产生活的山歌《打猎歌》《最美丽的拉祜山乡》,还自编《拉祜摆舞》《芦笙舞》等作品。村文艺表演队还走出大山到普洱、上海等地展演。班利村还是国家级非遗《牡帕密帕》保护传承基地,2011年就建成了传习馆。班利村还把张娜算、李扎袜等10人申报为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让拉祜族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班利村歌舞表演主持人是村文艺队队长郭玉兰,一位身穿拉祜族盛装的美丽的拉祜族妇女。“我们村会唱会跳的人多,1982年就成立了文艺队,平时在葫芦节、新米节和村里办喜事时表演。去年我们到最早搞演出的老达保村学习演艺公司的经验,9月我们村也成立了班利拉祜啵喋演艺公司,有130个村民成了公司演员。”郭玉兰说,“去年11月17日我们开始为游客表演,每周六下午固定表演一个小时,经常有游客来看,按大场4800元、小场2800元的标准收费。现在收入不多,全体演员平均分配。”

班利村有10个村小组,村民居住比较集中,容易开展群体性文化活动。近年来,几公里外开通景迈机场,建起空港片区林下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园,慕名来班利村的游客逐渐增多。4月9日,班利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赵黑大告诉记者:“以前是村里文艺队自发跳舞表演。我们去丽江、西双版纳学习文化扶贫的经验后,成立了演艺公司,用拉祜族歌舞吸引游客,也搞文化扶贫。没有疫情时每周为游客表演两三场。从成立公司至今年3月底已经有40万元演出收入,其中有位上海老板来看演出后,一次就捐赠了20万元。今年春节我们给每个村民演员发了500元过节费,从4月开始每人每月发200元。”

“从没想过我们为游客表演节目还能挣钱,我去年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政府每年给我8000元补助,这成为家里的重要收入了!”张娜算十分感慨。

班利村1077户中原来有479户贫困户,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班利村发展种养殖业,全村种植甘蔗近万亩,还种植了茶叶和坚果,2020年全村脱贫,泥巴路变成水泥路,人均纯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6615元,村民过去住杈杈房、土基房、木板房,现在60%的农户盖了砖瓦房。“去年以来我们成立公司开展拉祜族歌舞表演,为老百姓增加了一个增收渠道,又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我们寨子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了!”赵黑大越说越开心。

在村里露天剧场旁边,有一排排拉祜族风格的新房,还有几栋拉祜族传统陈旧的杆栏式吊脚房。“新房子是用来展示销售村里的农特产品的,旧房子是准备改造成民宿。”赵黑大说。2020年,澜沧县引入沪滇帮扶资金465万元,在班利村新建1165平方米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展演中心及道路等配套设施,为东回镇、澜沧县乃至“边三县”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销售展示平台。

澜沧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琼珍介绍,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致力于“拉祜文化兴县”,出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政策文件,塑造拉祜文化品牌,打造出东回镇班利村、酒井乡老达保、雪林乡左都大寨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把乡村变成了打卡胜地和旅游景点。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3日 03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丹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