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百年历史演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探索,100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殚精竭虑,戮力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百年历史演变

来源:人民论坛网2021-04-14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唐任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探索,100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殚精竭虑,戮力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国家治理水平越高、治理能力越强,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健康繁荣;国家治理不善、治理不力,经济社会发展就丧失了基本前提和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追求,但是不同国家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形态、路径选择、方式方法却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既不能在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也不能从其他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借鉴既定模式,只能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变化,采取顶层设计与渐进调适相结合的曲折前行方式,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1840年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政治讹诈、欺骗诱骗等战争和非战争的手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多个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外国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推销地,国家主权丧失,广大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挽民族于危难,救人民出苦海,奋起抗争,孜孜求索。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群体和大大小小数百个政党组织,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未能引领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国仍然处于“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悲惨境地。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追求和实践。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并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一阶段的追求和探索,即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沿着党的《纲领》制定的目标,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一步:建立起了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也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需要谋划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模式,使中国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列宁主义者一直在探索,并且通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进行了实践,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落后的农业国中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国家治理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最为重大的实践课题。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即运动式治理阶段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上开始现代化之路的,再加上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围堵,缺乏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要自力更生。因此,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除了苏联提供的有限援助以外,国家治理现代化只有通过各种运动,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依靠中央权威,先后开展了“扫盲运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两弹一星”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运动,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一方面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迅速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三阶段,即改革式治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改革、发展、稳定”。改革首先是从最薄弱的环节,即农村开始的,采取的方式是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传统的“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的集体组织形式,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先试点、再推开、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城市,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在经济领域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不失时机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内生动力,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001年,中国加入WTO,从规则上与世界接轨,全面融入世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定海神针”,国家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入第四阶段,即综合式治理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综合型“五治”模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结晶,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政治引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中国道路的特色标志。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先导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风险挑战尖锐激烈的时刻,“政治引领”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是凝聚人心、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磅礴伟力和根本保证。

“法治保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法治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有效方式和有力保障。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德治教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标志。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冲击而坚守根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平、求大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传统文化基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了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中国精神”,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自治强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各种力量、共画国家治理现代化同心圆的中国方案。

“智治支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新科技革命的重要体现。“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科技革命成果,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于一体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治”新模式,是持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百年历史演变

2021-04-14 17:39:26 来源: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唐任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探索,100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殚精竭虑,戮力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国家治理水平越高、治理能力越强,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健康繁荣;国家治理不善、治理不力,经济社会发展就丧失了基本前提和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追求,但是不同国家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形态、路径选择、方式方法却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既不能在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也不能从其他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借鉴既定模式,只能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变化,采取顶层设计与渐进调适相结合的曲折前行方式,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1840年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政治讹诈、欺骗诱骗等战争和非战争的手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多个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外国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推销地,国家主权丧失,广大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挽民族于危难,救人民出苦海,奋起抗争,孜孜求索。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群体和大大小小数百个政党组织,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未能引领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国仍然处于“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悲惨境地。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追求和实践。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并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一阶段的追求和探索,即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沿着党的《纲领》制定的目标,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一步:建立起了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也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需要谋划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模式,使中国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列宁主义者一直在探索,并且通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进行了实践,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落后的农业国中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国家治理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最为重大的实践课题。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即运动式治理阶段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上开始现代化之路的,再加上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围堵,缺乏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要自力更生。因此,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除了苏联提供的有限援助以外,国家治理现代化只有通过各种运动,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依靠中央权威,先后开展了“扫盲运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两弹一星”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运动,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一方面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迅速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三阶段,即改革式治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改革、发展、稳定”。改革首先是从最薄弱的环节,即农村开始的,采取的方式是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传统的“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的集体组织形式,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先试点、再推开、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城市,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在经济领域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不失时机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内生动力,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001年,中国加入WTO,从规则上与世界接轨,全面融入世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定海神针”,国家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入第四阶段,即综合式治理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综合型“五治”模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结晶,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政治引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中国道路的特色标志。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先导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风险挑战尖锐激烈的时刻,“政治引领”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是凝聚人心、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磅礴伟力和根本保证。

“法治保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法治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有效方式和有力保障。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德治教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标志。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冲击而坚守根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平、求大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传统文化基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了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中国精神”,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自治强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各种力量、共画国家治理现代化同心圆的中国方案。

“智治支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新科技革命的重要体现。“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科技革命成果,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于一体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治”新模式,是持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网络民意桥,有事请吐槽热线:023-63080011
网民:现需要穿过路口步行至映湖十里公交站台才能坐车,希望延长终点站。

空港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经核实,花石公园一期预计2024年10月完工。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