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遭非法获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二字。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屏障。

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021-04-21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马璐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个人信息遭非法获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二字。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屏障。

个人信息泄露已成社会顽疾。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上亿条各类别的个人精准信息正在暗网、Telegram等社交平台上公开售卖,包括个人的行踪轨迹、征信、通信记录,甚至是面部活体信息,只要点击支付就可轻易获取,信息量和交易量之大触目惊心。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从通信记录到面部活体信息,不管个人愿不愿意,均一一呈现在网络上,大数据时代,我们几乎成了“透明人”。

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比你更了解你。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刚买完房子,就有装修公司打电话;生完小孩没多久,就有早教中心来联系;买完车九个月,就有保险公司准时来推销车险续保……个人信息泄露后,简直“不得安宁”,甚至面临财产损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个人信息遭非法获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二字。一方面是直接的金钱交易,通过买卖个人信息获利。据了解,每年暗网平台数据泄露交易多达上万起,泄露的数据总量高达数十亿条,交易金额超10亿元。另一方面是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精准推送或精准诈骗,比如“大数据杀熟”等。

实际上,互联网发展至今,很多人未必缺少信息保护意识,有不少人拒绝拿隐私换便利。但问题是,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信息是如何泄露的。身处信息化时代,个人很难将信息牢牢攥在手里,不向一些企业、平台让渡个人信息,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权利和服务。无论信息采集方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管理疏忽,个人信息外泄的风险都很高。近年来,从简历信息在黑市流转到人脸信息不知不觉被采集,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频频发生,令人担忧。

当前,庞大利益驱使下,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手段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隐蔽,不可控的暗网论坛、Telegram等社交平台正成为信息贩卖的主要渠道。科技犯罪分子们产销分工明确,无孔不入地覆盖个人信息窃取的各个环节。若不能从源头上封堵,很难遏制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

应该说,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企业、平台而言,要守土有责。事实上,每个人对个人信息的敏感度不一样,企业、平台合理采集、利用个人信息并无原罪,但应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列明数据清单,让用户清晰地知道哪些信息被收集,赋予用户选择的权利,哪怕用户拒绝后会丧失一定的使用权限。现在一些App的隐私政策长达几万字,专业术语繁多,用户根本看不明白。同时,企业、平台还要不断完善技术与管理手段,强化内部监管和自律,借助防窃密、防篡改等技术手段筑牢“防火墙”。

对监管部门而言,则要划定惩戒红线,提高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外部震慑。当然,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用户也要继续增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以减少个人信息的泄露,比如,拒绝访问高风险、不良网站,做好密码管理等。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屏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马璐)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2021-04-21 09:46:57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马璐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个人信息遭非法获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二字。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屏障。

个人信息泄露已成社会顽疾。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上亿条各类别的个人精准信息正在暗网、Telegram等社交平台上公开售卖,包括个人的行踪轨迹、征信、通信记录,甚至是面部活体信息,只要点击支付就可轻易获取,信息量和交易量之大触目惊心。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从通信记录到面部活体信息,不管个人愿不愿意,均一一呈现在网络上,大数据时代,我们几乎成了“透明人”。

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比你更了解你。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刚买完房子,就有装修公司打电话;生完小孩没多久,就有早教中心来联系;买完车九个月,就有保险公司准时来推销车险续保……个人信息泄露后,简直“不得安宁”,甚至面临财产损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个人信息遭非法获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二字。一方面是直接的金钱交易,通过买卖个人信息获利。据了解,每年暗网平台数据泄露交易多达上万起,泄露的数据总量高达数十亿条,交易金额超10亿元。另一方面是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精准推送或精准诈骗,比如“大数据杀熟”等。

实际上,互联网发展至今,很多人未必缺少信息保护意识,有不少人拒绝拿隐私换便利。但问题是,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信息是如何泄露的。身处信息化时代,个人很难将信息牢牢攥在手里,不向一些企业、平台让渡个人信息,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权利和服务。无论信息采集方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管理疏忽,个人信息外泄的风险都很高。近年来,从简历信息在黑市流转到人脸信息不知不觉被采集,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频频发生,令人担忧。

当前,庞大利益驱使下,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手段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隐蔽,不可控的暗网论坛、Telegram等社交平台正成为信息贩卖的主要渠道。科技犯罪分子们产销分工明确,无孔不入地覆盖个人信息窃取的各个环节。若不能从源头上封堵,很难遏制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

应该说,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企业、平台而言,要守土有责。事实上,每个人对个人信息的敏感度不一样,企业、平台合理采集、利用个人信息并无原罪,但应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列明数据清单,让用户清晰地知道哪些信息被收集,赋予用户选择的权利,哪怕用户拒绝后会丧失一定的使用权限。现在一些App的隐私政策长达几万字,专业术语繁多,用户根本看不明白。同时,企业、平台还要不断完善技术与管理手段,强化内部监管和自律,借助防窃密、防篡改等技术手段筑牢“防火墙”。

对监管部门而言,则要划定惩戒红线,提高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外部震慑。当然,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用户也要继续增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以减少个人信息的泄露,比如,拒绝访问高风险、不良网站,做好密码管理等。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屏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马璐)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赵秋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