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蔡村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幸福的答案
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村街道上熙来攘往的汽车和人流……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街道蔡村,再也看不出曾经的“农村样”。

拉萨蔡村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幸福的答案

来源:光明网2021-05-0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 光明日报通讯员 裴聪 格桑伦珠

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村街道上熙来攘往的汽车和人流……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街道蔡村,再也看不出曾经的“农村样”。

“咱村的变化,大半天也说不完。”面对记者采访,村民们高兴地说。

十年前,拉萨蔡村以农业耕作为主,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青稞、小麦、牛羊几乎就是村民的全部家当。“老百姓的房子毫不起眼、村道上见的最多的是牛羊,唯一现代点的就是田间地头一座座塑料温室大棚。”蔡村党委第一书记土登洛桑说。

2011年,根据拉萨市城市规划,通过土地流转,蔡村3900亩土地被征用建设拉萨市教育城一期。蔡村,这个以务农为主的传统村落,开始向着城乡接合部的新农村转变,失去土地的农民学会了放下锄头和镰刀,在城市发展的机遇中找寻幸福的答案。

身份角色的转变,一时间让村民有些无所适从。蔡村667户、2473人中有170名党员,其中农牧民党员168名。“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必须站出来,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村两委班子意识到,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建材和机械,这个机遇,一定要让村民抓住。

今年30岁的党员索多,是蔡村有名的致富能人。9年前,作为货车司机的他看到了商机,动员组织第5组村民成立了工程施工机械队,后又成立了西藏索旦啦建筑工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附近的工地上揽到不少活。

“现在,全村拥有各种车辆350多辆,其中30多辆加入了运输合作社,一辆车每年给村民带来8万多元的纯收入。今年合作社又搞起了砖厂,带动20多名村民在此就业,计划再打造一座多功能的度假村。”索多很有信心地说,话语间彰显出了年轻人的干练。

致富后,如何实现均衡、可持续的发展,是蔡村转型中面临的一个长远问题。

今年51岁的村民穷达,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蔡村的快速发展,全家开始摆脱贫困,日子越过越好。然而2016年,她不幸患上了肝硬化,每月都需要花费一大笔医药费。而家中还有一个左眼失明的儿子和一个女儿正在上学,丈夫普桑一边照顾生病的穷达,一边还要外出务工,生活一度十分困难。

得知这一情况后,村两委班子主动帮穷达一家出主意、想办法。后来普桑在厂部设在蔡村的城关区净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聘成为一名员工,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身体渐渐有所好转的穷达担任了河道管理员,每月收入1650元。夫妻俩每年还可以享受城关区、蔡村集体经济等分红和其他补贴。

“在城市化进程中,村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依托市场发展起来的村集体经济,让我们对全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土登洛桑说,2020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500万元,村民在当年每人领到了4000元至1.5万元不等的分红,再加上跑运输、开办个体经济、外出务工等收入,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3000元。

“农田荒滩长出了高楼大厦,牛羊不见了,汽车满街跑。”谈起村里最大的变化,土登洛桑认为是观念之变,是文化之变。

这两年,学习藏文书法成了蔡村村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蔡村也亮出了自己的文化名片——“书法村”。不仅如此,蔡村还推进了“厕所革命”、提高了绿化覆盖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如今的蔡村,生态更优美、村风更文明、生活更宜居,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3日 02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拉萨蔡村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幸福的答案

2021-05-03 11:20:49 来源: 0 条评论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 光明日报通讯员 裴聪 格桑伦珠

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村街道上熙来攘往的汽车和人流……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街道蔡村,再也看不出曾经的“农村样”。

“咱村的变化,大半天也说不完。”面对记者采访,村民们高兴地说。

十年前,拉萨蔡村以农业耕作为主,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青稞、小麦、牛羊几乎就是村民的全部家当。“老百姓的房子毫不起眼、村道上见的最多的是牛羊,唯一现代点的就是田间地头一座座塑料温室大棚。”蔡村党委第一书记土登洛桑说。

2011年,根据拉萨市城市规划,通过土地流转,蔡村3900亩土地被征用建设拉萨市教育城一期。蔡村,这个以务农为主的传统村落,开始向着城乡接合部的新农村转变,失去土地的农民学会了放下锄头和镰刀,在城市发展的机遇中找寻幸福的答案。

身份角色的转变,一时间让村民有些无所适从。蔡村667户、2473人中有170名党员,其中农牧民党员168名。“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必须站出来,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村两委班子意识到,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建材和机械,这个机遇,一定要让村民抓住。

今年30岁的党员索多,是蔡村有名的致富能人。9年前,作为货车司机的他看到了商机,动员组织第5组村民成立了工程施工机械队,后又成立了西藏索旦啦建筑工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附近的工地上揽到不少活。

“现在,全村拥有各种车辆350多辆,其中30多辆加入了运输合作社,一辆车每年给村民带来8万多元的纯收入。今年合作社又搞起了砖厂,带动20多名村民在此就业,计划再打造一座多功能的度假村。”索多很有信心地说,话语间彰显出了年轻人的干练。

致富后,如何实现均衡、可持续的发展,是蔡村转型中面临的一个长远问题。

今年51岁的村民穷达,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蔡村的快速发展,全家开始摆脱贫困,日子越过越好。然而2016年,她不幸患上了肝硬化,每月都需要花费一大笔医药费。而家中还有一个左眼失明的儿子和一个女儿正在上学,丈夫普桑一边照顾生病的穷达,一边还要外出务工,生活一度十分困难。

得知这一情况后,村两委班子主动帮穷达一家出主意、想办法。后来普桑在厂部设在蔡村的城关区净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聘成为一名员工,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身体渐渐有所好转的穷达担任了河道管理员,每月收入1650元。夫妻俩每年还可以享受城关区、蔡村集体经济等分红和其他补贴。

“在城市化进程中,村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依托市场发展起来的村集体经济,让我们对全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土登洛桑说,2020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500万元,村民在当年每人领到了4000元至1.5万元不等的分红,再加上跑运输、开办个体经济、外出务工等收入,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3000元。

“农田荒滩长出了高楼大厦,牛羊不见了,汽车满街跑。”谈起村里最大的变化,土登洛桑认为是观念之变,是文化之变。

这两年,学习藏文书法成了蔡村村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蔡村也亮出了自己的文化名片——“书法村”。不仅如此,蔡村还推进了“厕所革命”、提高了绿化覆盖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如今的蔡村,生态更优美、村风更文明、生活更宜居,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3日 02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韩曜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