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理解“人口红利”新内涵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更为庞大的人口规模、不断优化的劳动力素质、逐步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这样的人口红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的博大气质,也将长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气”,并为世界经济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立足新发展阶段理解“人口红利”新内涵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1-05-16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更为庞大的人口规模、不断优化的劳动力素质、逐步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这样的人口红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的博大气质,也将长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气”,并为世界经济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依然还在?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向社会公布。透过实实在在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不但依然还在,而且立足新发展阶段,还具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看人口总量。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规模的背后,是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二看人口质量。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透露出我国人口红利正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趋势。三看人口的年龄结构。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这表明,我国劳动力资源仍然充沛,而且总的来看依然年富力强。四看人口的城乡结构。十年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较快,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率仍将持续上升。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逐渐拉近,是人口消费能力、整个内需及经济活力的不断增强。

回到本世纪初的语境中,我国经济更多体现为出口导向,人口红利也更多表现为劳动力数量的充足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这为我国吸引国外产业转移、成为制造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就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动力上更注重创新驱动的作用,并在产业发展上致力于推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因此,认识我国的人口红利,也应适应这一语境转换,而换之以新的维度、新的眼界、新的落点来切入和分析。从最新公布的人口数据中不难发现,中国的人口变化趋势与中国不断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是若合符契、保持一致的,中国的人口红利不但没有消失,而且有了质的提高。

除去这些直观、量化的指标,我国的人口红利还表现在许多非量化但可触可感的“软实力”上。比如在价值观层面,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倡导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劳动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种精神层面的塑造和强化将会提升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劳动效率和创新能力;又如在社会环境方面,近年来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这无疑也更有利于人才价值的实现和人口红利的释放。

总而言之,更为庞大的人口规模、不断优化的劳动力素质、逐步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这样的人口红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的博大气质,也将长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气”,并为世界经济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立足新发展阶段理解“人口红利”新内涵

2021-05-16 10:59:23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更为庞大的人口规模、不断优化的劳动力素质、逐步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这样的人口红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的博大气质,也将长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气”,并为世界经济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依然还在?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向社会公布。透过实实在在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不但依然还在,而且立足新发展阶段,还具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看人口总量。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规模的背后,是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二看人口质量。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透露出我国人口红利正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趋势。三看人口的年龄结构。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这表明,我国劳动力资源仍然充沛,而且总的来看依然年富力强。四看人口的城乡结构。十年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较快,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率仍将持续上升。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逐渐拉近,是人口消费能力、整个内需及经济活力的不断增强。

回到本世纪初的语境中,我国经济更多体现为出口导向,人口红利也更多表现为劳动力数量的充足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这为我国吸引国外产业转移、成为制造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就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动力上更注重创新驱动的作用,并在产业发展上致力于推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因此,认识我国的人口红利,也应适应这一语境转换,而换之以新的维度、新的眼界、新的落点来切入和分析。从最新公布的人口数据中不难发现,中国的人口变化趋势与中国不断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是若合符契、保持一致的,中国的人口红利不但没有消失,而且有了质的提高。

除去这些直观、量化的指标,我国的人口红利还表现在许多非量化但可触可感的“软实力”上。比如在价值观层面,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倡导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劳动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种精神层面的塑造和强化将会提升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劳动效率和创新能力;又如在社会环境方面,近年来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这无疑也更有利于人才价值的实现和人口红利的释放。

总而言之,更为庞大的人口规模、不断优化的劳动力素质、逐步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这样的人口红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的博大气质,也将长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气”,并为世界经济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