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着“共同体”责任意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动力。

第一观察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来源:新华网2021-06-05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着“共同体”责任意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动力。

万物并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提出的。

2021年5月4日拍摄的陕西陇县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实践出真知,理论之树也常青。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将“草”纳入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国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1%,是主要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保障黄河安澜,必须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

字数五变六、六变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是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二是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关系,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态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00多年前,面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马克思忠告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随着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面临严峻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中国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文明要往哪里去,中国怎么办?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先进的政党,总能在最迫切需要的时刻,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2020年12月29日拍摄的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莲花山景区,这里曾是一座废弃矿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2013年5月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根本大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针对时代重大问题,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这是执政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换。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从工业革命开始,环境总是服务于发展。如何既让几千万人摆脱贫困,又保护他们的自然环境,平衡似乎不可能实现。现在这一切该改变了。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概念。

环球同此凉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这样紧紧联结。美丽地球家园作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2021年5月17日拍摄的江苏溧阳天目湖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沙尘暴以及雾霾没有国界。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共同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天下为公”中国思想获得了时代的绿色底色。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个多月前,4月30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作出重大宣示、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主张,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以正确的义利观,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文明路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中国人民给人类未来的绿色答卷。

主笔:王立彬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邹伟、董峻、王绚

视觉 | 编辑:杨文荣、郝晓静、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第一观察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2021-06-05 19:10:36 来源: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着“共同体”责任意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动力。

万物并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提出的。

2021年5月4日拍摄的陕西陇县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实践出真知,理论之树也常青。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将“草”纳入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国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1%,是主要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保障黄河安澜,必须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

字数五变六、六变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是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二是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关系,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态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00多年前,面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马克思忠告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随着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面临严峻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中国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文明要往哪里去,中国怎么办?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先进的政党,总能在最迫切需要的时刻,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2020年12月29日拍摄的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莲花山景区,这里曾是一座废弃矿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2013年5月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根本大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针对时代重大问题,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这是执政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换。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从工业革命开始,环境总是服务于发展。如何既让几千万人摆脱贫困,又保护他们的自然环境,平衡似乎不可能实现。现在这一切该改变了。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概念。

环球同此凉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这样紧紧联结。美丽地球家园作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2021年5月17日拍摄的江苏溧阳天目湖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沙尘暴以及雾霾没有国界。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共同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天下为公”中国思想获得了时代的绿色底色。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个多月前,4月30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作出重大宣示、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主张,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以正确的义利观,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文明路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中国人民给人类未来的绿色答卷。

主笔:王立彬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邹伟、董峻、王绚

视觉 | 编辑:杨文荣、郝晓静、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