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细腻柔软的毯面、极具民族风格的图案、精湛的制作工艺……当一块藏毯映入眼帘,你很难区分这究竟是生活品还是艺术品。

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06-08

△点击收听本期《潮头观澜》音频版

细腻柔软的毯面、极具民族风格的图案、精湛的制作工艺……当一块藏毯映入眼帘,你很难区分这究竟是生活品还是艺术品。作为藏民族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藏毯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6月7日,正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透过一块块藏毯,关注保护和发展的主题。

小小藏毯 穿越千年 

青海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藏毯的故乡。早在约3000年前,青海藏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藏毯编织技艺沿用至今。在融入深厚的藏族文化后,藏毯也从单纯的日用品迈入了艺术品的殿堂,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加牙藏毯。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数加牙。”加牙村是湟中县上新庄镇的一个行政村。清代康熙年间,因为塔尔寺扩建,藏毯编织业在加牙村蓬勃兴起。

△杨永良是第七代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非遗传承人。(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邢彬拍摄)

加牙藏毯以优质藏系绵羊毛为原料,运用手工连环编结法,染色时使用天然植物和矿物质染料低温染纱。由于选毛、纺纱、编织等全靠手工完成,加牙藏毯的每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非凡功力。一张张富有生命力的手工藏毯,就诞生在这些匠人的指尖上。

2006年,“加牙藏毯织毯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事。2019年7月在内蒙古考察时,他就曾指出,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古老技艺 崭新活力 

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青海的藏毯织造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为了让古老技艺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当地企业融合现代地毯编织手法与手工枪刺编织技艺,将特殊纤维、特殊工艺用在地毯上,产品也从最初的手工编织藏毯,延伸到机织地毯、手工枪刺地毯、荧光毯等多种样态,甚至还可以个性化定制。

△第18届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上展出的藏毯。(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传承与流变,让古老技艺展现出新活力。如今,青海藏毯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走出了国门,远销到海外,成为青海的一张名片。

围绕特色产业资源,青海以产业扶贫为载体,辐射带动、解决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不仅让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还扩大了藏毯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传承的后劲。一块小小的藏毯,承载着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特色产业 富民兴村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十分关心。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曾留下总书记的足迹。

今年2月,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总书记曾为当地的特色苗绣点赞: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2021年4月25日,贵州黔东南,200余名绣娘在苗绣技能大赛中飞针走线。(图/视觉中国)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每到地方考察,“特色产业”都是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高频词。这是总书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开出的“良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藏毯、苗绣这样的民族瑰宝,正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和雄奇。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主笔丨刘会民

播讲丨姚科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杜弘扬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2021-06-08 14:38:17 来源: 0 条评论

△点击收听本期《潮头观澜》音频版

细腻柔软的毯面、极具民族风格的图案、精湛的制作工艺……当一块藏毯映入眼帘,你很难区分这究竟是生活品还是艺术品。作为藏民族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藏毯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6月7日,正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透过一块块藏毯,关注保护和发展的主题。

小小藏毯 穿越千年 

青海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藏毯的故乡。早在约3000年前,青海藏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藏毯编织技艺沿用至今。在融入深厚的藏族文化后,藏毯也从单纯的日用品迈入了艺术品的殿堂,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加牙藏毯。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数加牙。”加牙村是湟中县上新庄镇的一个行政村。清代康熙年间,因为塔尔寺扩建,藏毯编织业在加牙村蓬勃兴起。

△杨永良是第七代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非遗传承人。(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邢彬拍摄)

加牙藏毯以优质藏系绵羊毛为原料,运用手工连环编结法,染色时使用天然植物和矿物质染料低温染纱。由于选毛、纺纱、编织等全靠手工完成,加牙藏毯的每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非凡功力。一张张富有生命力的手工藏毯,就诞生在这些匠人的指尖上。

2006年,“加牙藏毯织毯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事。2019年7月在内蒙古考察时,他就曾指出,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古老技艺 崭新活力 

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青海的藏毯织造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为了让古老技艺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当地企业融合现代地毯编织手法与手工枪刺编织技艺,将特殊纤维、特殊工艺用在地毯上,产品也从最初的手工编织藏毯,延伸到机织地毯、手工枪刺地毯、荧光毯等多种样态,甚至还可以个性化定制。

△第18届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上展出的藏毯。(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传承与流变,让古老技艺展现出新活力。如今,青海藏毯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走出了国门,远销到海外,成为青海的一张名片。

围绕特色产业资源,青海以产业扶贫为载体,辐射带动、解决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不仅让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还扩大了藏毯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传承的后劲。一块小小的藏毯,承载着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特色产业 富民兴村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十分关心。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曾留下总书记的足迹。

今年2月,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总书记曾为当地的特色苗绣点赞: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2021年4月25日,贵州黔东南,200余名绣娘在苗绣技能大赛中飞针走线。(图/视觉中国)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每到地方考察,“特色产业”都是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高频词。这是总书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开出的“良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藏毯、苗绣这样的民族瑰宝,正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和雄奇。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主笔丨刘会民

播讲丨姚科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杜弘扬

[责任编辑: 邵煜晟]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