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紧缺难题如何破
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提到,“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入职补贴、积分落户、免费培训、定向培养和工龄补贴等优惠政策。

养老护理员紧缺难题如何破

来源:光明日报2021-06-28

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提到,“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入职补贴、积分落户、免费培训、定向培养和工龄补贴等优惠政策。到2022年年底,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照护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4000万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由于家庭养老照护功能相对弱化,这一庞大的照护需求势必需要通过发展社会性养老资源来满足。不过据民政部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仅有50余万名养老护理员,在考虑家庭照护资源后,短期内仍存在超百万的养老护理员缺口。

不独数量上存在缺口,研究者总结发现,中国养老护理员总体存在“三低三高”的特点,即学历技能水平低、年龄偏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养老护理员队伍的规模和稳定性已成为制约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亟待重点扶持政策和创新性方案予以破解。

近年来,为破解这一难题,各地方及有关部门持续进行探索,出台不少扶持政策,覆盖多个方面。比如,人社部提出鼓励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多地建立养老服务培训补贴、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学费减免等制度。总的来看,这些政策主要着眼于经济激励,其有效性正逐步显现。不过就老年长期照护需求快速增加的大背景而言,破解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还需从降低老年护理工作压力、提升照护效率、改进管理效能等方面着手和发力。而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及养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这些问题上带来新的可能性。

养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三个方面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照护,为弥补护理人员缺口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是通过维持和提升独立生活能力,减少老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例如,基于云技术设计的老年人健康管理设备,能定期辅助老人进行体检和自测,并根据结果提供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同步上传到云端的个人健康档案,供签约的家庭医生参考,降低老人的失能风险。再比如,针对开始出现身体功能障碍的老人设计的辅具智能产品,如康复机器人、移动辅助机器人、智能电动训练车等,仅需少量的人力配合,就能帮助老人完成各项基本生活任务,并减缓身体机能的衰退,从而持续独立地生活在家庭和社区等熟悉环境中。

其次,通过技术替代减少护理压力,同时实现养老护理员离职率的下降和护理效率的提升。据了解,不少养老机构已引入污物智能处理系统、智能床垫、防走失和检测跌倒的智慧安防系统等,均可降低养老护理工作的苦、脏、累程度,而后者正是影响养老护理员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技术产品及服务的使用,还能实现单位时间内护理老人数量及护理质量的提升。

再次,通过数据平台建设,提高包括护理人员在内的各项老年照护资源的管理效能。智能终端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建设。笔者在上海的相关调研中发现,各区建设自己的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并与市级养老服务平台进行对接。如此,老人及其家人可在平台上搜索与自己适配的养老资讯;而对于政府和社会机构来说,既可以通过数据平台提升护理人员的派单效率并实现质量控制,还可以通过详细追踪老人的大数据,让养老补贴资金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更加有的放矢。

不过当前,数字技术在助推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紧缺难题中也面临不少挑战。不少技术在养老应用场景中尚不够精准和智能,反而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和护理员面临“数字鸿沟”,需要通过降低智能设备操作难度、加强培训等助其跨越。此外,因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规范的管理机制,数据系统与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资源共享难、数据安全难保等问题。

尽管面临一些质疑和挑战,值得指出的是,数字化转型仍是养老服务发展应坚持和明确的方向。它的根本目的并非完全替代人,而是帮助人:让老年长期照护过程更具可持续性、让养老护理人员能更加从容地提供个性化和有温度的照护服务。这也正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杨帆,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养老护理员紧缺难题如何破

2021-06-28 09:39:18 来源: 0 条评论

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提到,“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入职补贴、积分落户、免费培训、定向培养和工龄补贴等优惠政策。到2022年年底,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照护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4000万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由于家庭养老照护功能相对弱化,这一庞大的照护需求势必需要通过发展社会性养老资源来满足。不过据民政部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仅有50余万名养老护理员,在考虑家庭照护资源后,短期内仍存在超百万的养老护理员缺口。

不独数量上存在缺口,研究者总结发现,中国养老护理员总体存在“三低三高”的特点,即学历技能水平低、年龄偏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养老护理员队伍的规模和稳定性已成为制约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亟待重点扶持政策和创新性方案予以破解。

近年来,为破解这一难题,各地方及有关部门持续进行探索,出台不少扶持政策,覆盖多个方面。比如,人社部提出鼓励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多地建立养老服务培训补贴、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学费减免等制度。总的来看,这些政策主要着眼于经济激励,其有效性正逐步显现。不过就老年长期照护需求快速增加的大背景而言,破解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还需从降低老年护理工作压力、提升照护效率、改进管理效能等方面着手和发力。而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及养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这些问题上带来新的可能性。

养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三个方面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照护,为弥补护理人员缺口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是通过维持和提升独立生活能力,减少老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例如,基于云技术设计的老年人健康管理设备,能定期辅助老人进行体检和自测,并根据结果提供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同步上传到云端的个人健康档案,供签约的家庭医生参考,降低老人的失能风险。再比如,针对开始出现身体功能障碍的老人设计的辅具智能产品,如康复机器人、移动辅助机器人、智能电动训练车等,仅需少量的人力配合,就能帮助老人完成各项基本生活任务,并减缓身体机能的衰退,从而持续独立地生活在家庭和社区等熟悉环境中。

其次,通过技术替代减少护理压力,同时实现养老护理员离职率的下降和护理效率的提升。据了解,不少养老机构已引入污物智能处理系统、智能床垫、防走失和检测跌倒的智慧安防系统等,均可降低养老护理工作的苦、脏、累程度,而后者正是影响养老护理员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技术产品及服务的使用,还能实现单位时间内护理老人数量及护理质量的提升。

再次,通过数据平台建设,提高包括护理人员在内的各项老年照护资源的管理效能。智能终端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建设。笔者在上海的相关调研中发现,各区建设自己的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并与市级养老服务平台进行对接。如此,老人及其家人可在平台上搜索与自己适配的养老资讯;而对于政府和社会机构来说,既可以通过数据平台提升护理人员的派单效率并实现质量控制,还可以通过详细追踪老人的大数据,让养老补贴资金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更加有的放矢。

不过当前,数字技术在助推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紧缺难题中也面临不少挑战。不少技术在养老应用场景中尚不够精准和智能,反而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和护理员面临“数字鸿沟”,需要通过降低智能设备操作难度、加强培训等助其跨越。此外,因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规范的管理机制,数据系统与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资源共享难、数据安全难保等问题。

尽管面临一些质疑和挑战,值得指出的是,数字化转型仍是养老服务发展应坚持和明确的方向。它的根本目的并非完全替代人,而是帮助人:让老年长期照护过程更具可持续性、让养老护理人员能更加从容地提供个性化和有温度的照护服务。这也正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杨帆,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曾家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