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卜现运,男,汉族,1943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四团三连退休职工。

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1-07-15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101 卜现运

卜现运,男,汉族,1943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四团三连退休职工。

30多年来,卜现运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真情服务职工群众,坚持助人为乐、扶贫帮困,为大家办实事好事,书写了无悔的人生答卷。

致富不忘众乡亲。1963年,年轻的卜现运成为一名团场牧工,一干就是21年。1981年,团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勤劳能吃苦的卜现运用了3年时间就成为团场响当当的“万元户”。致富后的卜现运常说,是共产党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要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1996年,同一连队的3名既无种地经验又无资金的贫困职工找到了卜现运,希望他伸出援手。卜现运不仅手把手指导种植和养殖技术,还为他们垫资7万元。截至目前,卜现运已为近百户贫困职工垫资300余万元且不收一分钱利息。

热心公益勇担当。八十四团所在地是冰雹多发区,一场冰雹下来,职工在土地劳作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费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团场防雹设施落后,刚富起来的卜现运自己出资3万元,购进一门防雹高炮无偿捐给团场。多年来他先后为团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捐款捐物30余万元。

卜现运退休后,仍然心系团场发展。八十四团主要种植小麦、制种玉米、打瓜等农作物,每年需要大量的滴灌产品,而且团场辖区没有一家玉米烘干厂,每年职工收获的制种玉米烘干加工也是个大难题。他筹措资金600万元在团场开办公司,主营滴灌带生产和玉米烘干,所有生产岗位优先安排团场家庭困难的职工群众,20余名困难职工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卜现运顶着巨大的还贷压力,一次性捐款100万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八十四团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

卜现运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道德模范等称号。

102 万佐成

熊庚香

万佐成,男,汉族,1954年7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熊庚香,女,汉族,1956年3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万佐成夫妇在医院旁边一条小巷里开办了一家“爱心厨房”,十八年如一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油盐酱醋,象征性地收1块钱成本费,只为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无休、执着坚守,源自他们内心的善良。

一炉“多余的火”,给因病陷入困境的家庭献上爱心。2003年,万佐成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支起一个煤炉,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团。夫妇俩至今还清晰记得一个场景:一天早上,他们炸完油条后,炉火还挺旺。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走来,车上坐着一名十来岁已截肢的孩子。“老板,你们炉子里剩下的火,可不可以让我们炒个菜?我给你点钱。孩子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带着哽咽的请求,让万佐成夫妇听得鼻子发酸。他们二话不说,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来炒吧,这是多余的火,不要钱!”正是这炉“多余的火”,让万佐成夫妇意识到,可以为那些家庭做些什么。从此之后,“多余的火”便在病人家属间传开了。

一条“暖洋洋”的巷子,成为病人及家属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为了让病人家属随时能够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时间,“爱心厨房”也始终有几个炉灶烧着煤,冒着热腾腾的水汽。有了万佐成夫妇的付出和奉献,这条暖心的巷子成为很多人治病过程中的温馨港湾。

一面“有故事”的墙,成为万佐成夫妇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帮到了病人我们就开心。”万佐成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温暖了社会。许多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一年年春去秋来,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回忆。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03 马善民

马善民,男,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连云港市分公司锦屏支局支局长兼投递员。

马善民坚持“一封信、一颗心”的服务精神,25年在乡村邮路上传递党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助力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热忱帮助群众1万余人次,开展助学扶贫1200余人次,踏出一条10万余公里的“乡村爱心邮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马兄弟”。

他是全力为民服务的前卒先锋。马善民把群众当亲人,在农村基层艰苦岗位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让“每一个邮件都能找到归属”,他排除万难累计为1万多封地址不详的疑难信件找到主人,投递报刊信件200余万件,准确率100%;为了方便百姓,他每天早到单位半小时,烧好开水供路过群众免费饮用,增设“爱心座椅”供环卫工人和残疾人休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他创新服务窗口,将缴纳电话费、水费等10多项代办业务一站式解决。

他是致力扶贫助困的好人典范。马善民把自己的名字“善民”作为座右铭,只要邮路周边乡亲们遇到困难,他都想办法去帮忙。陶湾村超市店主平时工作忙,将营业款交给他代存;乡亲们缺点生活用品,他顺路买了捎给他们;他关心独居老人生活,免费给他们订报刊,帮助打扫卫生;天气炎热老人昏倒,他及时协助将老人送上救护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为社区工作者送去消毒液、口罩及方便面等物资……对马善民来说,对待乡亲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只要能帮上的,他都尽力去帮。

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形象大使。马善民充分用好用优邮政服务平台,累计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近80万元。不断开拓销售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地方农产品直播带货,每年帮助陶湾村销售滞销葡萄和鸡蛋8000多斤,年销售额达7万多元。他入选连云港市道德模范宣讲团及海州区青年讲师团,先后在30多个乡镇、企业、机关单位宣讲,为地方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善民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04 王丹阳

王丹阳,女,汉族,1996年4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大学学生。

她是“支教姐姐”,先后4次赴贵州、重庆支教,发起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公益项目,资助特困儿童完成学业;她是“扶贫达人”,制定“互联网+农业”支农计划,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她用爱心为山区孩子点亮希望之灯,也为扶贫产业注入新活力。

2016年11月,王丹阳连续两年、先后三次,带领团队远赴贵州毕节送教下乡。她把积攒的奖学金和生活费共两万元,全部捐给支教的学校,并募集了近万元的书籍和教具。寒暑假期间,她带领支教团队多次回访,对40余名特困儿童进行一对一家访,尽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018年8月,王丹阳赴重庆支教1年,发起“星帮涪”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公益项目,募集到共计10万元的文体用品。当地冬天潮湿阴冷,很多学生穿着单薄,手上还长了冻疮。王丹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用生活费给特困儿童买了棉衣棉鞋,还联系了当地妇联,和志愿者们一起为贫困儿童编织围巾和帽子等物品。王丹阳每月定期拿出部分生活费,用来资助涪陵区特困儿童完成学业,目前已经资助了3名学生。

作为志愿服务路上的热心人,2015年7月,王丹阳赴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常红村开启了助农之旅。由于信息闭塞、分散经营等问题,“菜贱伤农”“丰产不丰收”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王丹阳把电商理念带给了当地企业,帮助提升电商营销技巧。支农的两个暑假,王丹阳和团队为萝北县“远大米业”量身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大米营销方案,使大米销量比上一年同期农户自运营增长了近2倍。2016年7月,王丹阳赴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在四道岔虫草参种植基地,她通过电商平台联系药材收购商,帮助老乡达成“虫草参收购协议”,打开了当地农产品的线上市场。

在发挥自身光热的同时,王丹阳总在思考如何把志愿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自2018年起,作为“青春榜样讲师团”讲师,王丹阳参加宣讲活动20余场,并参与2020年黑龙江卫视扶贫公益节目《一路有你》、2019年重庆市西部计划宣传片的拍摄。她的公益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慈善组织的关注,带动越来越多人捐资助学。

王丹阳荣获黑龙江省道德模范、黑龙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105 王世绍

王世绍,男,汉族,1927年3月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原纪委副书记。

近三十年如一日,王世绍为资助贫困学生慷慨解囊,设立助学金、奖学金,捐出离休金累计100多万元,谱写共产党员奉献之歌,被誉为铺就寒门学子求学路的“爱心教授”。

王世绍于1987年5月离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近30年来从未间断。起初,他通过希望工程等渠道向特困学生提供资助,还与十几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2011年初,王世绍与西安交通大学勤工助学办公室联系,拿出两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此后,他每年资助3至4名贫困大学生,每人4000元至5000元。2017年,他设立“王世绍助学金”,用来帮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此外,他捐赠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50万元,用于奖励学业优秀学生。2018年,王世绍资助西安交通大学12名学生,每人5000元。据不完全统计,王世绍为西安交通大学捐赠的助学金有90多万元,加上通过希望工程捐款,助学捐款总额超过百万。

王世绍还特别关心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经常与青年学生座谈交流,参与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帮助别人时出手大方,但王世绍自己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他说,我和老伴每月的生活费花不了多少,剩下的钱花在教育上,花在孩子们身上,比花在我们自己身上更有意义!除了资助贫困学生,每次听说哪里发生灾情,王世绍也总是慷慨解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他都率先向灾区捐款,交纳特殊党费。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捐款两万元支持抗疫工作。

王世绍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是“西迁精神”的忠诚践行者。多年来,他不忘初心、一心向党,用无私奉献、离而不休的宝贵品质,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改变了很多贫困学子和贫困家庭的命运。

王世绍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06 王兰花

王兰花,女,回族,1950年6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

王兰花退休后,成立“热心小组”志愿服务队,照顾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心百姓琐事,解决邻里纠纷,年逾古稀依然奔走在志愿服务第一线,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热心大妈”。

2004年退休时,王兰花在裕西社区居委会已经工作了20年。“人退休了,思想觉悟不能休。”闲不住的王兰花主动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于2005年成立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热心小组坚持“弘扬雷锋精神、服务奉献社会”宗旨,开展接待群众热心、调查了解细心、教育疏导诚心、调解纠纷耐心、处理问题公心的“五心服务”,为社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社区的事情繁杂琐碎,“热心小组”就通过日记把居民反映和要解决的事情记录下来,谁家的暖气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里的卫生没人扫了……一件一件落实。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已积累了10多本特殊的“日记”。

2008年,利通区金银滩镇团庄村一名不到6岁的孩子被诊断患有白血病。孩子的父母凑不够医疗费用,听说有“王兰花热心小组”,他们心中燃起了希望,找到了王兰花。王兰花带头捐款,还联系当地电视台、报社等,发动社会力量捐助,最终孩子得到了救治。有一次,王兰花得知社区里一位居民下岗后外出务工,8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多岁的孩子留守在家。她就一边发动志愿者义务照顾这一老一小,一边为老人争取公益资金、申请城市低保。这位居民返乡后听说了热心小组的善举,感动之余主动加入献爱心行列,承担起照顾社区两位孤寡老人的任务。王兰花和热心小组成员悉心照料着社区的孤寡和独居老人,定期为他们洗澡、剪指甲、拆洗被褥,时常帮他们买菜买药、送吃送喝。每当群众上门找到王兰花,让她帮助解决矛盾纠纷,她总是竭尽所能、真诚公道。她常说,调解关键要公道,我不能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王兰花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2021-07-15 16:19:05 来源: 0 条评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101 卜现运

卜现运,男,汉族,1943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四团三连退休职工。

30多年来,卜现运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真情服务职工群众,坚持助人为乐、扶贫帮困,为大家办实事好事,书写了无悔的人生答卷。

致富不忘众乡亲。1963年,年轻的卜现运成为一名团场牧工,一干就是21年。1981年,团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勤劳能吃苦的卜现运用了3年时间就成为团场响当当的“万元户”。致富后的卜现运常说,是共产党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要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1996年,同一连队的3名既无种地经验又无资金的贫困职工找到了卜现运,希望他伸出援手。卜现运不仅手把手指导种植和养殖技术,还为他们垫资7万元。截至目前,卜现运已为近百户贫困职工垫资300余万元且不收一分钱利息。

热心公益勇担当。八十四团所在地是冰雹多发区,一场冰雹下来,职工在土地劳作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费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团场防雹设施落后,刚富起来的卜现运自己出资3万元,购进一门防雹高炮无偿捐给团场。多年来他先后为团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捐款捐物30余万元。

卜现运退休后,仍然心系团场发展。八十四团主要种植小麦、制种玉米、打瓜等农作物,每年需要大量的滴灌产品,而且团场辖区没有一家玉米烘干厂,每年职工收获的制种玉米烘干加工也是个大难题。他筹措资金600万元在团场开办公司,主营滴灌带生产和玉米烘干,所有生产岗位优先安排团场家庭困难的职工群众,20余名困难职工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卜现运顶着巨大的还贷压力,一次性捐款100万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八十四团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

卜现运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道德模范等称号。

102 万佐成

熊庚香

万佐成,男,汉族,1954年7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熊庚香,女,汉族,1956年3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万佐成夫妇在医院旁边一条小巷里开办了一家“爱心厨房”,十八年如一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油盐酱醋,象征性地收1块钱成本费,只为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无休、执着坚守,源自他们内心的善良。

一炉“多余的火”,给因病陷入困境的家庭献上爱心。2003年,万佐成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支起一个煤炉,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团。夫妇俩至今还清晰记得一个场景:一天早上,他们炸完油条后,炉火还挺旺。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走来,车上坐着一名十来岁已截肢的孩子。“老板,你们炉子里剩下的火,可不可以让我们炒个菜?我给你点钱。孩子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带着哽咽的请求,让万佐成夫妇听得鼻子发酸。他们二话不说,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来炒吧,这是多余的火,不要钱!”正是这炉“多余的火”,让万佐成夫妇意识到,可以为那些家庭做些什么。从此之后,“多余的火”便在病人家属间传开了。

一条“暖洋洋”的巷子,成为病人及家属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为了让病人家属随时能够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时间,“爱心厨房”也始终有几个炉灶烧着煤,冒着热腾腾的水汽。有了万佐成夫妇的付出和奉献,这条暖心的巷子成为很多人治病过程中的温馨港湾。

一面“有故事”的墙,成为万佐成夫妇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帮到了病人我们就开心。”万佐成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温暖了社会。许多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一年年春去秋来,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回忆。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03 马善民

马善民,男,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连云港市分公司锦屏支局支局长兼投递员。

马善民坚持“一封信、一颗心”的服务精神,25年在乡村邮路上传递党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助力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热忱帮助群众1万余人次,开展助学扶贫1200余人次,踏出一条10万余公里的“乡村爱心邮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马兄弟”。

他是全力为民服务的前卒先锋。马善民把群众当亲人,在农村基层艰苦岗位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让“每一个邮件都能找到归属”,他排除万难累计为1万多封地址不详的疑难信件找到主人,投递报刊信件200余万件,准确率100%;为了方便百姓,他每天早到单位半小时,烧好开水供路过群众免费饮用,增设“爱心座椅”供环卫工人和残疾人休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他创新服务窗口,将缴纳电话费、水费等10多项代办业务一站式解决。

他是致力扶贫助困的好人典范。马善民把自己的名字“善民”作为座右铭,只要邮路周边乡亲们遇到困难,他都想办法去帮忙。陶湾村超市店主平时工作忙,将营业款交给他代存;乡亲们缺点生活用品,他顺路买了捎给他们;他关心独居老人生活,免费给他们订报刊,帮助打扫卫生;天气炎热老人昏倒,他及时协助将老人送上救护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为社区工作者送去消毒液、口罩及方便面等物资……对马善民来说,对待乡亲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只要能帮上的,他都尽力去帮。

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形象大使。马善民充分用好用优邮政服务平台,累计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近80万元。不断开拓销售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地方农产品直播带货,每年帮助陶湾村销售滞销葡萄和鸡蛋8000多斤,年销售额达7万多元。他入选连云港市道德模范宣讲团及海州区青年讲师团,先后在30多个乡镇、企业、机关单位宣讲,为地方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善民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04 王丹阳

王丹阳,女,汉族,1996年4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大学学生。

她是“支教姐姐”,先后4次赴贵州、重庆支教,发起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公益项目,资助特困儿童完成学业;她是“扶贫达人”,制定“互联网+农业”支农计划,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她用爱心为山区孩子点亮希望之灯,也为扶贫产业注入新活力。

2016年11月,王丹阳连续两年、先后三次,带领团队远赴贵州毕节送教下乡。她把积攒的奖学金和生活费共两万元,全部捐给支教的学校,并募集了近万元的书籍和教具。寒暑假期间,她带领支教团队多次回访,对40余名特困儿童进行一对一家访,尽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018年8月,王丹阳赴重庆支教1年,发起“星帮涪”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公益项目,募集到共计10万元的文体用品。当地冬天潮湿阴冷,很多学生穿着单薄,手上还长了冻疮。王丹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用生活费给特困儿童买了棉衣棉鞋,还联系了当地妇联,和志愿者们一起为贫困儿童编织围巾和帽子等物品。王丹阳每月定期拿出部分生活费,用来资助涪陵区特困儿童完成学业,目前已经资助了3名学生。

作为志愿服务路上的热心人,2015年7月,王丹阳赴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常红村开启了助农之旅。由于信息闭塞、分散经营等问题,“菜贱伤农”“丰产不丰收”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王丹阳把电商理念带给了当地企业,帮助提升电商营销技巧。支农的两个暑假,王丹阳和团队为萝北县“远大米业”量身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大米营销方案,使大米销量比上一年同期农户自运营增长了近2倍。2016年7月,王丹阳赴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在四道岔虫草参种植基地,她通过电商平台联系药材收购商,帮助老乡达成“虫草参收购协议”,打开了当地农产品的线上市场。

在发挥自身光热的同时,王丹阳总在思考如何把志愿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自2018年起,作为“青春榜样讲师团”讲师,王丹阳参加宣讲活动20余场,并参与2020年黑龙江卫视扶贫公益节目《一路有你》、2019年重庆市西部计划宣传片的拍摄。她的公益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慈善组织的关注,带动越来越多人捐资助学。

王丹阳荣获黑龙江省道德模范、黑龙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105 王世绍

王世绍,男,汉族,1927年3月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原纪委副书记。

近三十年如一日,王世绍为资助贫困学生慷慨解囊,设立助学金、奖学金,捐出离休金累计100多万元,谱写共产党员奉献之歌,被誉为铺就寒门学子求学路的“爱心教授”。

王世绍于1987年5月离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近30年来从未间断。起初,他通过希望工程等渠道向特困学生提供资助,还与十几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2011年初,王世绍与西安交通大学勤工助学办公室联系,拿出两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此后,他每年资助3至4名贫困大学生,每人4000元至5000元。2017年,他设立“王世绍助学金”,用来帮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此外,他捐赠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50万元,用于奖励学业优秀学生。2018年,王世绍资助西安交通大学12名学生,每人5000元。据不完全统计,王世绍为西安交通大学捐赠的助学金有90多万元,加上通过希望工程捐款,助学捐款总额超过百万。

王世绍还特别关心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经常与青年学生座谈交流,参与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帮助别人时出手大方,但王世绍自己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他说,我和老伴每月的生活费花不了多少,剩下的钱花在教育上,花在孩子们身上,比花在我们自己身上更有意义!除了资助贫困学生,每次听说哪里发生灾情,王世绍也总是慷慨解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他都率先向灾区捐款,交纳特殊党费。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捐款两万元支持抗疫工作。

王世绍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是“西迁精神”的忠诚践行者。多年来,他不忘初心、一心向党,用无私奉献、离而不休的宝贵品质,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改变了很多贫困学子和贫困家庭的命运。

王世绍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06 王兰花

王兰花,女,回族,1950年6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

王兰花退休后,成立“热心小组”志愿服务队,照顾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心百姓琐事,解决邻里纠纷,年逾古稀依然奔走在志愿服务第一线,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热心大妈”。

2004年退休时,王兰花在裕西社区居委会已经工作了20年。“人退休了,思想觉悟不能休。”闲不住的王兰花主动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于2005年成立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热心小组坚持“弘扬雷锋精神、服务奉献社会”宗旨,开展接待群众热心、调查了解细心、教育疏导诚心、调解纠纷耐心、处理问题公心的“五心服务”,为社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社区的事情繁杂琐碎,“热心小组”就通过日记把居民反映和要解决的事情记录下来,谁家的暖气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里的卫生没人扫了……一件一件落实。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已积累了10多本特殊的“日记”。

2008年,利通区金银滩镇团庄村一名不到6岁的孩子被诊断患有白血病。孩子的父母凑不够医疗费用,听说有“王兰花热心小组”,他们心中燃起了希望,找到了王兰花。王兰花带头捐款,还联系当地电视台、报社等,发动社会力量捐助,最终孩子得到了救治。有一次,王兰花得知社区里一位居民下岗后外出务工,8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多岁的孩子留守在家。她就一边发动志愿者义务照顾这一老一小,一边为老人争取公益资金、申请城市低保。这位居民返乡后听说了热心小组的善举,感动之余主动加入献爱心行列,承担起照顾社区两位孤寡老人的任务。王兰花和热心小组成员悉心照料着社区的孤寡和独居老人,定期为他们洗澡、剪指甲、拆洗被褥,时常帮他们买菜买药、送吃送喝。每当群众上门找到王兰花,让她帮助解决矛盾纠纷,她总是竭尽所能、真诚公道。她常说,调解关键要公道,我不能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王兰花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