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纪录片《诞生地》:一座城市的红色记忆
7月2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的《诞生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文献纪录片《诞生地》:一座城市的红色记忆

来源:澎湃新闻2021-07-28

7月2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的《诞生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该片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文献纪录片,共五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以《就叫共产党》《勃勃有生气的青年》《到工人中间去》《为着解放的新文化》《不能忘却的纪念》为题,将实地寻访、权威采访与城市历史影像相结合,在人物、事件与地点的自然勾连中还原历史踪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这一问题。

研讨会中,嘉宾学者认为,与此前的党史题材影视作品不同,《诞生地》最大的特征是纪录片的题材,这要求创作既要承载真实厚重的历史,又要具有艺术上的巧思和细节。

《诞生地》总导演朱宏首先介绍本片创作历程。全剧以上海市红色资源为空间线索,串联党的诞生、党的组织纪律及发展壮大、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运动、上海的红色文化传播、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的奉献和牺牲五个主题;除了注重空间的衔接,纪录片还强调人物、事件、地点的勾连,具体的历史人物进入,搭建起历史的舞台,重构故事化、人格化讲述;视觉美学上,《诞生地》通过名家彩绘的沙画视频展现历史人物、场景和事件过程,使用LED屏幕+实景道具、全息影像+现实陈设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追求纪录片质感的“当代性”。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梳理了本片作为纪录片的逻辑特点:“首先是把理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探索的一个历史必然,这种必然性如何理解,这个片子讲清楚了这一问题,把中国共产党1921年以前的历史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其次是把事讲明白。从1920年6月,陈独秀在老渔阳里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到1921年一大正式召开,之后道路的探索,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这一段历史讲清楚了。”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祖光指出,《诞生地》以空间思维审视社会历史,探讨时空维度下的社会转型和时代变革,红色印象加厚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形象,重构了城市的文化时空。影像表达上,以小见大,把红色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述秘密保存党中央文件库的故事当中,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点着炉子,随时准备烧毁文件,这个细节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下工作的危险性和现场的,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又赋予了叙事的感染力。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底线,也是纪录片的命脉。学术是纪录片真实性的保障。”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长虹分析了学术如何支持纪录片的创作,“很多新的学术成果被本片采用,对这些新材料,新的史料的发掘和梳理让我们对历史细节有新的认识,这是重大史实考据的新成果,它保证了片子的学术品质,也是作品新意的来源。其次,学术是作品观点和立场的来源,要向学术要新观点,向学术要新立场,从这个层面看,本片中我们看到很多在非虚构写作中被运用的很娴熟的手法,这说明我们的创作团队有这方面的素养。”

《诞生地》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故事,也是上海的红色故事。利用好当地资源,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关照当下,是本片的重点所在。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指出,上海能够拍这样一个《诞生地》,一是它的优势资源就在于党史本身;二是文物资源,上海有612处红色遗迹,纪念场地,这些东西是物证,本身也是历史信息的承载和覆盖;三是理论研究的资源比较强,还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的人和物的专题出版物。因此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讲,具备了充足的支持条件。

对于历史的敬畏,是一部党史题材作品的底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谈到本片的历史观时说:“片子的成功优势是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完成了对历史档案,红色地标,相关人物的再发现、深挖掘,重解读,充分研究开拓了建党百年的历史梳理和当下思考。从而可以以这份庄严而又优秀的作品,不仅告慰先烈也教育今人,同时它也是留给后人的历史档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总编室宣传统筹部副主任陈真认为,历史使艺术作品具备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这个思想不是那种的简单对经典作家的论断,领导的讲话,一些重要文件的转述,它应该是探索、是思考、是艺术化的表达。”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文献纪录片《诞生地》:一座城市的红色记忆

2021-07-28 11:10:01 来源: 0 条评论

7月2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的《诞生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该片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文献纪录片,共五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以《就叫共产党》《勃勃有生气的青年》《到工人中间去》《为着解放的新文化》《不能忘却的纪念》为题,将实地寻访、权威采访与城市历史影像相结合,在人物、事件与地点的自然勾连中还原历史踪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这一问题。

研讨会中,嘉宾学者认为,与此前的党史题材影视作品不同,《诞生地》最大的特征是纪录片的题材,这要求创作既要承载真实厚重的历史,又要具有艺术上的巧思和细节。

《诞生地》总导演朱宏首先介绍本片创作历程。全剧以上海市红色资源为空间线索,串联党的诞生、党的组织纪律及发展壮大、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运动、上海的红色文化传播、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的奉献和牺牲五个主题;除了注重空间的衔接,纪录片还强调人物、事件、地点的勾连,具体的历史人物进入,搭建起历史的舞台,重构故事化、人格化讲述;视觉美学上,《诞生地》通过名家彩绘的沙画视频展现历史人物、场景和事件过程,使用LED屏幕+实景道具、全息影像+现实陈设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追求纪录片质感的“当代性”。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梳理了本片作为纪录片的逻辑特点:“首先是把理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探索的一个历史必然,这种必然性如何理解,这个片子讲清楚了这一问题,把中国共产党1921年以前的历史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其次是把事讲明白。从1920年6月,陈独秀在老渔阳里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到1921年一大正式召开,之后道路的探索,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这一段历史讲清楚了。”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祖光指出,《诞生地》以空间思维审视社会历史,探讨时空维度下的社会转型和时代变革,红色印象加厚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形象,重构了城市的文化时空。影像表达上,以小见大,把红色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述秘密保存党中央文件库的故事当中,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点着炉子,随时准备烧毁文件,这个细节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下工作的危险性和现场的,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又赋予了叙事的感染力。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底线,也是纪录片的命脉。学术是纪录片真实性的保障。”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长虹分析了学术如何支持纪录片的创作,“很多新的学术成果被本片采用,对这些新材料,新的史料的发掘和梳理让我们对历史细节有新的认识,这是重大史实考据的新成果,它保证了片子的学术品质,也是作品新意的来源。其次,学术是作品观点和立场的来源,要向学术要新观点,向学术要新立场,从这个层面看,本片中我们看到很多在非虚构写作中被运用的很娴熟的手法,这说明我们的创作团队有这方面的素养。”

《诞生地》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故事,也是上海的红色故事。利用好当地资源,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关照当下,是本片的重点所在。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指出,上海能够拍这样一个《诞生地》,一是它的优势资源就在于党史本身;二是文物资源,上海有612处红色遗迹,纪念场地,这些东西是物证,本身也是历史信息的承载和覆盖;三是理论研究的资源比较强,还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的人和物的专题出版物。因此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讲,具备了充足的支持条件。

对于历史的敬畏,是一部党史题材作品的底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谈到本片的历史观时说:“片子的成功优势是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完成了对历史档案,红色地标,相关人物的再发现、深挖掘,重解读,充分研究开拓了建党百年的历史梳理和当下思考。从而可以以这份庄严而又优秀的作品,不仅告慰先烈也教育今人,同时它也是留给后人的历史档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总编室宣传统筹部副主任陈真认为,历史使艺术作品具备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这个思想不是那种的简单对经典作家的论断,领导的讲话,一些重要文件的转述,它应该是探索、是思考、是艺术化的表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赵秋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