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碳”为宝大有可为(新知)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通过给排放源加装脱碳装置,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利用或封存。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所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可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低碳技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受到更多关注,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变“碳”为宝大有可为(新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1-08-23

丁怡婷

【现象】制成干冰用于保鲜、生产甲醇作为燃料、注入油田提高采收率……借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燃煤电厂、水泥、钢铁等工厂的二氧化碳不仅无处可逃,还能变废为宝。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项目经验,对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通过给排放源加装脱碳装置,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利用或封存。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所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可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低碳技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受到更多关注,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碳中和不等于零排放,而是要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就碳排放而言,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碳排放的88%左右。正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一个抓手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比如,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等等。不过,虽然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但我国能源消费依然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其作为我国兜底保障能源的地位和作用短期内较难改变。针对存量化石能源,增加碳吸收的意义不言而喻。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就是增加碳吸收的手段之一,被认为是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没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减排成本将会成倍增加,估计增幅平均高达13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贡献约14%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描绘出这一技术的广阔市场前景。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攻关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气候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为例,其依托百万千瓦燃煤机组,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约2万吨;经提纯后,还可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就此而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不仅能为煤电、煤化工、水泥、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留下缓冲空间,也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也应看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距离规模化商业运用还有很大距离。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年封存量占年排放量的比重不到万分之二,这其中,成本高、效率低是重要制约因素。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技术研发、模式创新等协同发力。比如,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优化投融资环境,鼓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示范推广;再比如,加快技术攻关,探索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与成本、如何保障碳封存的安全性,等等。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径,才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大力量,为我国工业的低碳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变“碳”为宝大有可为(新知)

2021-08-23 10:08:15 来源: 0 条评论

丁怡婷

【现象】制成干冰用于保鲜、生产甲醇作为燃料、注入油田提高采收率……借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燃煤电厂、水泥、钢铁等工厂的二氧化碳不仅无处可逃,还能变废为宝。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项目经验,对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通过给排放源加装脱碳装置,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利用或封存。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所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可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低碳技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受到更多关注,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碳中和不等于零排放,而是要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就碳排放而言,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碳排放的88%左右。正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一个抓手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比如,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等等。不过,虽然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但我国能源消费依然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其作为我国兜底保障能源的地位和作用短期内较难改变。针对存量化石能源,增加碳吸收的意义不言而喻。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就是增加碳吸收的手段之一,被认为是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没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减排成本将会成倍增加,估计增幅平均高达13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贡献约14%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描绘出这一技术的广阔市场前景。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攻关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气候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为例,其依托百万千瓦燃煤机组,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约2万吨;经提纯后,还可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就此而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不仅能为煤电、煤化工、水泥、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留下缓冲空间,也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也应看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距离规模化商业运用还有很大距离。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年封存量占年排放量的比重不到万分之二,这其中,成本高、效率低是重要制约因素。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技术研发、模式创新等协同发力。比如,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优化投融资环境,鼓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示范推广;再比如,加快技术攻关,探索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与成本、如何保障碳封存的安全性,等等。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径,才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大力量,为我国工业的低碳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