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网评论员: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求是网评论员: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来源:求是网2021-09-02

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内的小康社会。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牢记嘱托、奋力攻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独龙族等一些民族发生沧桑巨变,毛南族等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事实已经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没少;事实还将继续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会让一个民族掉队。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也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各民族地区的区域位置、资源条件、民族特点不尽相同,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的路子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不同民族地区发展时,多次强调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强调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广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调研时,总书记走进葡萄种植园,详细询问葡萄产量、品质、销路、价格等情况,强调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在西藏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统筹发展和安全,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发力,下一番“绣花”功夫,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天,悬崖村铺就“神奇天路”,摇身变为网红村,村民在新家安居乐业;贺兰山下百万移民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念起了“致富经”……各族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繁荣、环境的提升,充分证明“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要看老乡,看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殷殷嘱托:“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中央设立了5年过渡期,提出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就是要让包括民族地区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民族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把工作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电气化铁路开进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青稞酒酥油茶更加香甜;临沧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移动互联打开世界之窗,阿佤人民唱响新时代的幸福歌……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民族地区发展也是极大促进。沿边开发开放,是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就要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安全屏障作用,更好规划事业、谋求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携手边疆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求是网评论员: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1-09-02 10:29:18 来源:

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内的小康社会。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牢记嘱托、奋力攻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独龙族等一些民族发生沧桑巨变,毛南族等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事实已经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没少;事实还将继续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会让一个民族掉队。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也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各民族地区的区域位置、资源条件、民族特点不尽相同,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的路子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不同民族地区发展时,多次强调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强调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广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调研时,总书记走进葡萄种植园,详细询问葡萄产量、品质、销路、价格等情况,强调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在西藏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统筹发展和安全,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发力,下一番“绣花”功夫,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天,悬崖村铺就“神奇天路”,摇身变为网红村,村民在新家安居乐业;贺兰山下百万移民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念起了“致富经”……各族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繁荣、环境的提升,充分证明“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要看老乡,看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殷殷嘱托:“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中央设立了5年过渡期,提出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就是要让包括民族地区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民族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把工作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电气化铁路开进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青稞酒酥油茶更加香甜;临沧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移动互联打开世界之窗,阿佤人民唱响新时代的幸福歌……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民族地区发展也是极大促进。沿边开发开放,是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就要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安全屏障作用,更好规划事业、谋求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携手边疆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